查字典论文网 >> 市西今昔话市场

市西今昔话市场

小编:

童年――市西印象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童年的我时常在周末和寒暑假时,和母亲一道乘坐共交车在大西门下车,经过沿街均为木墙人字瓦顶老民房的市西路,再走过香炉桥来到香狮路,母亲有一同事家就住在烟厂后门那棵大皂角树旁的工管校宿舍里。她家有一个比我大一岁的女孩,跟我很是要好,于是市西路便成了我童年常去的地方。记得在90年代很红火的花香村市场、现在的花香上海城附近有个石灰窑,我们一群小玩伴会常去那儿玩打仗的游戏。

记忆中的市西路,基本上都是矮矮的一到两层楼的木房子。市西路面临市西河,傍靠公山坡,听大人们说这里原来属于贵阳大西门外的郊区,是西向交通进城的主要通道,可通马车。公山坡原来是墓地,只有几家砖瓦窑和一个牲畜牛马市场。当时这儿的居民住户很少,路也很差,逢上雨天,稀泥遍地,寸步难行。加上沿街的市西河每年涨水水浸街,更是稀糟糟一条街。后来,政府铺了沥青路面,又治理了市西河,至90年代市西路才摘掉了“是稀”的花名。

青年――目睹孕育

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我因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进了大学,每逢寒暑假或周末,也会一如继往地喜欢经市西路到香狮路的儿时闺蜜家玩耍。青年时代的我再见到这儿时,发现市西路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市西路两旁的木瓦民房中住有千余户人家,人口相对稠密,从大西门经此到汽车站的过往行人较多。市西路东南、西北走向,路的北面出口正对贵阳客车总站,东面出口接环城西路(今瑞金路),和大西门相连,全长约987米,宽7.5米。时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有利政策环境,再行走在曾经熟悉的市西路上时,忽然发现和原来相比有了许多的不同。在不足1公里的马路上,开店摆摊的经营户渐渐增多起来,东端摆摊的多为肉食与蔬菜,中段以小百货、小五金为主,还有10余家小餐饮店,俨然有了些许商业市场的气息。

中年――见证变迁

1990年,我因工作调动来到市西办事处,在这里工作了8个年头,身临其间,亲自见证了这个全省最大的小百货批发市场――市西大市场的变迁和崛起。

由于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市西市场在经营机制上很有针对性,尽量满足了不同消费层次特别是我省地州县等广大农村市场的需求,客观上弥补了当时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单一商业模式的不足,也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需求。市场经营的小百货,从几角几元的针线气球、儿童玩具、文化用品,到几十元上百元的T恤、牛仔、鞋帽和几百上千元的各类中高挡服装,应有尽有。市场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2000余个品种的小百货商品,令人目不暇接。商品辐射到全省87个县市,与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保持经济联系,市场一派繁荣,享誉全国。

当时,时任贵阳市委书记李万禄、市长刘也强在召集市有关部门和云岩区、市西办事处的领导商讨市西市场发展战略时,首先肯定了该市场是传统市场,有其存在的历史性和必然性,也具有持继续发展的潜力,应该创造条件使其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同时提出了总体设想,即在有利于发挥社会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城市配套,提升市场形象;有利于沿街商户利益的指导思想下,遵循“统一规划,集资改造,综合开发,造福人民”的原则,在实地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市西路小百货批发市场进行分期全面改造,由云岩区政府组织实施。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市西路这个在老城区自发形成并发展多年的市场品牌,由于受空间限制和无规划等因素制约,其弊端也日益显示,如消防隐患、人流过于密集问题,商品物流和进出市场的人流、车流给老城区特别是瑞金中路、浣纱路带来的交通压力等问题十分突出并难以解决。此时,市西路批发市场如何发展已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2013年3月31日,贵阳市云岩区和观山湖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拟共同推进市西路批发市场的整体搬迁,打算通过跨区域的合作和税收分配调整等促成该市场搬迁到坐落于观山湖区,硬件设施一流、发展空间大、物流成本低、辐射能力强的西南国际商贸城。今后,市西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我们满怀期待。

我的人生,和市西路很有缘分;我的成长,也见证了一个大市场的崛起和变迁。

热点推荐

上一篇:从“地摊时代”走向品牌时代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