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

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探讨

小编:

[关键词]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牌匾文化

一、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的“读书更佳”牌匾体现了崇文尚学观念

“读书更佳”一语出自“为善最乐,读书更佳”,是朱子斋联。上联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日者问东平王,处家何等最乐?王言为善最乐。”意谓做好事最快乐。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古话说:“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们发现,经常为善的人,心绪安宁,心胸坦荡,在受到人们尊敬与爱戴的同时,自己的身心得到慰藉,精神感到愉悦。古今中外的养生家无不把“乐善好施”视为养生的灵魂。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说:“欲寿,唯其乐;欲乐,莫过于善。”下联同样认为读书也是美好的事情。因为“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2]

“为善最乐,读书更佳”,概括起来就是说:做好事是最快乐的事,而读书更加快乐。

李敖说:“富人因书而贵,穷人因书而富。”这可谓智者之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论富人穷人,书读多了,就会拥有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将受益终生,愿我们成为知识的富人,精神的贵族!“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封建社会,人们既要“安贫”,又要“乐道”,所以,男人读书增长学问,求取功名,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典型特征。[3]

二、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的“孝悌”“忠信”牌匾浓缩了儒家的伦理道德

张家大院正厅室内右侧隔墙上有两块牌匾:分别是“孝弟”

(2)和“忠信”。“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这四句话是孔子讲的。前两句是古时候的成语,孔子在跟弟子们说话的时候,就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两句成语引用出来。下面两句是孔子的话:“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朱熹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为人子女的本份,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往大了说,可以是对国家尽忠,这也是大“孝”。“其”指的是孝悌,它是仁的根本。“与”通“欤”,表示语气不那么肯定地说出来。忠:是尽忠。尽忠国家,这是作国民的责任,就是要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也是要忠于组织和自己的工作职责。信:是信用。信用朋友,对朋友言而有信,不可失去信用。将来走上社会服务时,“言必忠信,行必笃敬”,说出的话,一定要有忠有信,不欺骗他人。所做的事,必须要有恭恭敬敬的态度,认真去做,绝对不敷衍了事。

“孝、悌、忠、信”,还有“礼、义、廉、耻”,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生的八德。据张家后人张志雄说,正厅室内左侧隔墙上也有两块牌匾:分别是“礼义”和“廉耻”。在“文革”初期“破四旧”运动中被拆除烧毁。所以,这里有必要把“礼、义、廉、耻”也简单做一阐释: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用现在通俗的话说,就是: 礼:是礼节。见到人要有礼貌,遵守各种规定,遵纪守法。见到师长、客人不但表面上要行礼,心里更要恭敬,这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义:是义气。是说人们应该有正义感,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无论谁有困难,要尽力去帮助,解决问题。对朋友要有道义,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绝无企图、贪婪之心。廉:是廉洁。有廉洁的人,无论见到什么,不起贪求之心,没有想占便宜之念,从而养成大公无私的精神。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正是勇的表现。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我们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德育内容的全部精髓。尽管张家大院过去二百多年了,但张家主人崇尚儒学的治家理念依然留存,而且将继续传承下去!

三、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的“庆宁堂”牌匾立意高远并寓意美好

张家大院一进院上房或堂屋为“庆宁堂”,这里是张家长辈居住和会客待友的重要场所,也是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地方。其“庆宁”所指或为唐五代两当县至汉中一线清宁思想之延移[4],该堂供案后屏风的木刻是福禄寿和松鹤延年图案,表现了人们对健康、平安、长寿生活的期盼,也传达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吉庆有余、家庭美好的传统文化意义、以及求取功名、积极用世的儒家伦理文化含义。据张家后人讲,堂屋取名“庆宁堂”是源于“庆宁寺”“庆宁”之意。笔者查找资料得知:

该寺与多伦善因寺为同年同月同日由雍正帝允准兴建的“大刹”。《清实录・第七册・世宗实录

(一)》载,雍正帝于雍正五年十一月庚午日允准“著动用帑银十万两修建大刹”于漠北库伦地方,以供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之后身(转世呼毕勒罕)住持,齐集众喇嘛讲习经典、宣扬佛教,同时雍正帝还允准在内蒙古多伦诺尔“动帑银十万两”,兴建大刹,并且“使章嘉呼图克图之后身(转世呼毕勒罕)住持于此”。庆宁寺、善因寺是继多伦汇宗寺之后,清廷再度在蒙古地区由国库拨银兴建的大型藏传佛教寺庙。出于对内、外蒙古两位藏传佛教领袖章嘉、哲布尊丹巴的平等对待,庆宁寺、善因寺的构制也基本相同。

张家后人说,两当兵变时,张铨把家中最好的房屋庆宁堂腾出来,北房让二连连长唐福亭住,南房让特务长习仲勋住,希望他们车马劳顿之后好好休息,天明到徽县去换防,一路吉庆、安宁!可见张家的一片诚心和美好祝愿!但是,他们哪里知道,“庆宁”的气氛中暗藏着杀机,午夜一声枪响,张家人还没搞清楚事情的原委,部队在阵阵枪声和硝烟弥漫之中已经撤离了两当县城……

四、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的“永世同居”牌匾寄予世代永住的愿望

“永世同居”是一进院和正厅相对的堂屋“庆宁堂”通往二进院后门上方牌匾的内容。“同居”是共同居住。《南史・孝义传上・陈玄子》:“义兴陈玄子四世同居,一百七口。”张家向往的是子孝孙贤、富贵平安、吉祥如意、人丁兴旺,多子多福,传达的是“修齐治平”、积极入世的家族精神与社会和谐思想,代表了那个时代在没有计划生育的状况下,以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为荣,世世代代、永远住在一起,子孙绕膝,其乐融融的理想生活。

嘉庆四年,陕西户县张氏兄弟两人来到两当县,看到这里地旷人稀,风调雨顺,旱涝保收,于是就在南街租房居住下来。做生意、开商铺,办炼铁厂,发家致富,实力雄厚。后来,在南街买了地皮,老大建起了三进院的住宅,叫上一号,或叫公倍益。老二在对面买了地基,建起了上一号三倍的住宅,即下一号。兄弟之间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精明能干,盖房造屋,娶妻生子,成为当时两当门第显赫的四大家族之一。深受家族儒学熏陶濡染,他们的子孙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勤奋好学,继承家业。其中上一号一脉在清朝中晚期和民国时期有考取功名、为官一方的。门口的旗杆石底座就是当年显赫地位的象征。

下一号一脉据两当县人民医院退休大夫张海厚回忆,从他曾祖父张玮时就开业行医,到他儿子已传五世。他祖父张正德(1870―1946)、父亲张钵(1915―1996),医术高明,名扬县内外,《两当县志》有记载。至今张氏药铺在张海厚的经营下,儿子已继承家业,父子俩专治疑难杂症,妙手回春,岐黄济世。

两当兵变旧址――张家大院,经过二百余年风雨的洗涮,保存下来的牌匾虽然只有四块,但很有代表性,深深地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充分体现了孔子儒家文化的传播和渗透,从一个侧面说明张家非常重视后人的文化教育,希望子孙团结和睦、与人为善、诚实做人、文武双全、官蹬太师。

总之,两当兵变旧址的张家大院,其牌匾中包涵的人文内容,已成为这个红色旅游胜地的重要内涵。红色旅游成为两当县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5]。

热点推荐

上一篇:博白县出土五铢钱初探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