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宋夏沿边环州地区的寨堡及作用

宋夏沿边环州地区的寨堡及作用

小编:

[摘 要]北宋时期,环州(今甘肃环县)长期属于北宋与西夏的边缘地区,蕃部众多,民族成分复杂。为了适应长期的边界争夺战争,宋夏双方在其边界建立了大量的寨堡进行屯兵戍边,安抚蕃部。宋夏为了争夺这些寨堡及周边土地,多次发生战争,对当时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危害,但在今看来,这些寨堡的建立促进了民族融合,开发了边疆,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关键词]宋夏沿边 ; 环州 ;寨堡 ;作用

一、西夏与宋环州的边界概述

杨蕤先生在《西夏地理研究》一书中指出:宋环州西北向的宋夏边界大致与今宁夏、甘肃环县的省界相当。其依据为:庆州知州范仲淹曾讲“环州定边寨、镇戎军干兴寨相望八十余里,二寨之间有葫芦泉,今属贼界,为义渠、朝那二郡之交。”根据学者考察,在今环县甜水堡一带仍有许多苦水泉眼,水苦无法饮用,即为文献中所说的葫芦泉一带,文献中的义渠也在今环县境内。《宋史・地理志》记载“安边城折羌会和市贼砦八十里”。经推算折羌会大概在今环县洪德西北约60~70公里处。[1]所以杨蕤先生认为西夏与宋环州的边界在今甜水堡与宁县萌城的交界地带。

鲁人勇先生所著的《西夏地理志》一书中指出:西夏与宋环州的边界自东向西依次是里罗节砚界堠,木瓜堡北5公里,在今陕西定边县西南刘峁原乡;蛤蟆寨和市,在归德堡北40里,今甘肃环县山城东北;牛圈堠,在安边城北20里今甘肃环县山城西北,蛤蟆寨属西夏,其南即宋夏边界。[2]根据鲁人勇先生考证得出:宋夏环州疆界在今环县山城北部及甜水堡一带。与史书记载和后人研究结论基本相同。

二、宋夏沿边环州的主要寨堡

环州,以环江(马莲河上游)流绕城西、委屈环抱而得名。[3]故城为唐德宗贞元十三年(797年)宁州刺史杨朝晟所筑,位于秦长城与马莲河故道的交叉点,依山为城,为马莲河故道的第五道关隘。范仲淹在环庆期间,联络环州知州种世衡修筑城堡、烽火台,与原有城堡形成捍卫环庆的屏障。其主要可考寨堡如下。

甜水堡:地名甜水谷,堡有甘泉而得名,距县城100公里许,北宋庆历年间范仲淹所筑。咸平四年(1001年)被西夏攻占。系萧关第一道关隘。城北五里许即今宁夏盐池县萌城。

洪德寨:距县城北30公里的洪德镇,隋建弘德县,北宋宋置洪德寨,是萧关故道第三道关隘。属宋之环州,控环庆入西夏的灵州大路及入盐州归德川东箱峡路。寨北二十里即宋夏边界,立有界墩。[6]南至州50里,至乌仑寨30里,至北西平城20里,东北至通归堡20里。

乌仑寨:即乌仑城,距县城北15公里的肖关村。有乌仑川在此汇入环江,故名。北宋范仲淹所建。宋真宗咸平年间重修。系萧关故道第四道关隘。[7]

青刚峡:环江上游峡谷名,在今环县洪德乡到甜水堡之间,亦作青岗峡、青冈峡。地险狭,为灵州大路所必经。[10]

木波寨:距县城南23公里,今环县木钵寨。唐建,北宋范仲淹重建。系萧关第六道关隘。为宋环庆路第三驻将地。

方渠寨:今环县罗山川乡,原属环州之地,后改隶属清远军,咸平五年被西夏攻取。东至兴平城四十里,西北至安边城30里,南至党里原5里,北至萌井约50里。

流井寨:距离县城东北60公里。北宋建。东至兴平城20公里,西至安边城30里,南至党罗原(党里原)2公里,北至萌井25公里。与放渠寨基本属于同一地带。

归德堡:距县城东北50公里,今环县耿湾乡北。北宋年间建。东至木瓜堡(陕西定边县张崾岘乡)50里,南至洪德城40里,西至定戎寨30里,北至蛤蟆寨40里。

蛤蟆寨:今甘肃环县秦团庄乡东,为西夏盐州辖寨,设和市与西夏交易。地控归德川大道。东至木瓜堡50里,西至定戎寨约30里,南至洪德寨约40里。

平远寨:距县城北70里,今环县罗山川乡。北宋天禧年间建,(又一说为宋天圣年间建)。原为宋清远军辖地,后改隶环州,其北20里即为宋夏边界。东至环州70里,西至定戎寨20里。 定远寨:环县罗山川乡西20里,天圣年间筑,东至平远寨20里,西至蕃界15里,南至熟户、北至边壕15里。

肃远寨:距今环城40里,位于今洪德玄城沟,北宋天禧年间建。[12]

另外,在今环县境内的还有石昌寨(城)、安塞堡、葫芦泉寨、团堡寨、平戎城、细腰城(范仲淹筑)永和寨、通归堡、罗沟堡、阿原堡、白马城等寨堡(部分待考)。

三、宋夏沿边环州一带寨堡的作用

环州,战略位置优越,北控灵武,南扼关中,马莲河故道纵贯全境,是西夏通往关中的必经之地。为防止西夏南侵,范仲淹知庆州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兴建寨堡,招募蕃兵,加强边防建设。环州一带寨堡建设对遏制西夏进攻、侵耕、走私贸易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安抚沿边蕃部、流民,促进民族融合有着重要的意义。

1.扼战略要道,建用兵之地

环州一带的寨堡主要分布于马莲河故道两侧,其目的在于控制马岭水(今马莲河),防止西夏由此南下进犯。《武经总要》载:“乌仑寨,控乌仑川一带贼马来路……”又载“洪德寨,西北路即旧口入灵武大路,号青冈峡……”。“灵盐路,自洪德寨西北入青冈峡……入清远军军城……入灵州约五百里……一路至洪德寨东北入归德川上。”青冈、归德二川是西夏通向环州的要道,这些寨堡的设立控制青冈、归德二川,对遏制西夏南犯有重要作用。另外北宋以部分寨堡作为军事据点,用于守则极大地增强了北宋的边境防御能力,用于攻则以之为基地渐次推进。[13]

2.安抚蕃部,防止叛逃

北宋环州一带,蕃部众多,《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环(环州)原(原州,今甘肃镇原县)之间,属羌有明珠、密藏、康奴三族最大,素好强梗。抚之则骄不可制,伐之则险不可入。”有学者研究统计,北宋环州境内有蕃部有50多个。北宋政府在沿边修筑堡寨,采取羁縻政策来安抚、争取蕃部。在北宋羁縻政策的影响下沿边蕃部积极归降。同时北宋政府也不放弃武力征服逃叛蕃部,《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环庆路经略使言,环州小遇等族叛,知州张揆以蕃官慕恩等九万七千余人讨之,斩首一千一百,俘三十四人,羊、牛二千,余党各献马投降,即令依旧住坐。”在特殊情况下,北宋政府也不放弃通过武力镇压逃叛蕃部,稳定边境。

3.增强攻防能力,夺取被侵土地

宋夏战争的特点是,西夏军队以骑兵为主力,进退迅速,擅于突袭,而北宋军队主要依靠步兵,行动缓慢,只能做被动防御。[14]为防止西夏南下突袭,北宋兴建堡寨提防,“环庆路言进筑骆驼巷城寨毕工,朝赐入役民兵等钱有差。”[15]北宋建立堡寨,迁兵入驻,招募乡兵,起用蕃人共同防御,大大提高了其战斗力。北宋也通过筑城,步步为营,收复了多处曾被西夏侵占的土地。

4.保护闲田,防止侵耕

宋夏环州沿边一带为宋夏交兵之战场,战事频繁,民众逃亡,土地荒废,成为两不耕的闲田,《续资治通鉴长编》载“(诏)环庆路自来难得闲田,今陆中(环庆路走马承受)乃言有久不耕地约千六百余顷,令经略司审实可与不可耕种?乃何缘闲废至今?是与不是生荒两不耕之田闻。”宋夏沿边散布着许多以耕牧为生的蕃部,经常侵犯两不耕之地。尤其作为西夏,对宋侵耕最为严重,宋臣俞充曾讲:“环州田与夏境犬牙交错,每获必遭掠,多弃弗理,充檄所部复以时耕植。”北宋采取进筑堡寨,组织沿边蕃兵保护耕田,对遏制西夏侵耕宋土有重要的作用。

5.积极屯田,解决粮草

宋夏战争过程中,随着环州一带驻兵的增加,北宋政府积贫积弱,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北宋政府力感不支。并且环州一带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粮草供给长时期成为北宋政府的难题。范仲淹等人领兵西北后,为解决粮草问题,开始推行屯田政策,保证军队粮草自给自足。在屯田过程中,堡寨的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堡寨不仅为弓箭手等屯田戍边乡兵提供了一个比较安全稳定的生活居止之所,而且使其农作活动得以蔽护,不致遭受寇掠和破坏。[16]

6.发展正常贸易,防止非法走私

宋夏为满足其沿边一带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在边境设和市相互贸易,西夏政府积极主动与宋互市,用牛羊、皮毛等交换宋朝的粮食、药材等。其所设和市在环州北部一带就有分布,《宋史.地理志》载:“……归德堡…….东至家蛤蟆寨和市贼界四十里。”又载“安边城……西至折姜(羌)会和市贼寨八十里”《西夏纪》载“……折羌会距环州永和寨一百二十里,本属中国,自元昊据为和市。”蛤蟆寨、折羌会均为宋夏和市。有学者经过史书记载推算,折羌会大致位于今环县洪德乡西北约60到70公里处。和市的设立,保障了这一地带的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需要。

西夏盐州盛产食盐,运往关陇营销。其运输驿道必将环州之地,《武经总要》载:“车厢峡路自淮安(甘肃华池县怀安乡)西北入通塞川,经大明湖、静边寨、香柏寨取车厢峡路(今环县境内),过庆州旧蕃戎地,北入盐州约五百里。”西夏食盐运输道路即马莲河故道,今211国道。宋朝为了遏制西夏,曾一度将青盐列为禁品,严禁大量贩卖,北宋在马莲河沿岸修建堡寨,起到遏制西夏私盐走私的作用。

四、结语

环州战略地位优越,寨堡分布广泛。大量寨堡的建设,对巩固边境、防止侵耕,安抚蕃部、流民,保障战争粮草供给有重要作用,同时促进了宋夏沿边的正常贸易,防止了私盐走私。在今天看来,宋夏沿边寨堡的设立对促进民族融合,开发边疆有重要意义。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台湾海峡两岸射日神话母题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