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陈侃笔下的琉球社会

陈侃笔下的琉球社会

小编:

[摘 要]明册封使陈侃于1534年出使琉球,归来后撰有《使琉球录》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琉球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贸易和社会风俗等,纠正了以往史书诸多的错误,对其后的册封使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也为今人研究中琉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关键词]陈侃;《使琉球录》;琉球社会

一、政治制度

陈侃对琉球社会政治制度的记载相对简略,仅有官制、俸禄制度和律法的记载。“王之下则王亲,尊而不与政也;次法司官、次察度官,司刑名也;次那霸港官,司钱也;次耳目之官,司访问也,此皆土官而为武职者也。若大夫、长史、通事等官,则专司朝贡之事,设有定员而为文职者也。”可知,当时琉球官职的设置相对简单,侧面反映出其“政令简便”的局面。职官实行俸禄制度,“王及臣民各分土以为禄食,上下不交征”,“各食分土”。律法是琉球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陈侃的记载来看,琉球国虽小,但律法甚严,“凡有窃物者即加以劓之刑,人谁敢犯”。关于兵制,陈侃并无提及,这主要是因为册封使到琉球时多为和平的环境,仅看到王宫的侍卫和典式中的礼仪士兵,对琉球的兵制了解不多。但对琉球的兵器则略有记载“所用兵器,如刀剑、弓矢之类,亦严利劲直。弓稍长,如握檐,射则树于地而两手弯之,矢可至二百步许。盔甲制以皮革,进退节以金鼓。”可见,当时士兵用的装备较为原始、简单。

二、经济贸易

琉球国处在海中,自然资料匮乏。农业方面,土地贫瘠,“厥日沙砾,不肥饶,是以五虽生,而不见其繁硕也”;物产稀缺,“无斗镂树,亦无胡椒”,“无熊、罴、豺狼、虎、豹等猛兽”,“不畜犬,亦鲜鹅、鸭,莺、燕、鹳、鹊之族俱无。”这在后来使录中也多有提及,郭汝霖记:琉球“多沙石,山亦崆峒,土薄瘠,物产牛羊鸡豚之类多瘦削而不堪用。”[4]

手工业方面,陈侃记载了制陶、酿酒、纺织三方面。琉球国陶瓷制造业落后,所以陈侃直言“人不善陶”。造酒“则以水渍米,越宿令妇人口嚼、手槎取汁为之,名曰米奇,非甘蔗所酿,亦非美姬含米所制。”这里陈侃记载的比较含糊,妇人不过把米嚼数口,并非全程均嚼米,其后出使的夏子阳记载:“然初酿时,必妇人将米先嚼数口而后继之以椿米之末,传谓始自女神所制,帮取类如此”。[9]琉球的纺织工艺落后,唯有麻纺织品,“红女织衽,惟事麻缕”,这种情况持续到清康熙年间仍没多大的改观。

三、社会风俗

(一)生活起居:饮食起居是琉球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陈侃对其记载极为丰富。服饰方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衣则大袖宽博”。服饰与民族也有密切的联系,有琉球人与汉人之分,琉球“男子不去髭,亦不羽冠,但结髻于首之右。凡有职者,簪一金簪;汉人之裔,髻则结于发之中。”受等级制度的影响,其服饰以颜色来区别身份的高低,琉球与汉人“俱以色布缠其首,黄者贵、红者次之、青丝者又次之,白斯下矣”,而“足则无贵贱,皆着草履”。陈侃对琉球妇女的装扮的记载最为细致,妇人“以墨黥手,为花草、鸟兽之形,而首足反无饰。髻如童子之角总于后,而簪珥不加”,“其贵家大族之妻,出入则戴箬笠……俱无布帽、毛衣、螺佩之饰。”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琉球妇女的穿着头饰等。饮食方面,尽管琉球“多野马、牛、豕”,但因资源贫乏,百姓生活艰辛,出现了“牲虽贱,人有终岁不获食者”的现象。 建筑方面,陈侃对宫庭建筑、民居都有详细的记载。但无论宫庭还是民居,都比较朴素,宫庭“殿宇朴素,亦不雕禽刻兽以为奇”。但也有体现人工设计和自然风光的结合,“王之宫室,建于山巅……门外有石砌,砌下有小池。泉自石龙口中喷出,名曰瑞泉。”除此之外,宫庭建筑还与风水有关,“王之居舍,向南者七间、向西者七间;以南者旧制不利于风水,反以西者为正殿。”民间建筑较为简陋,“富室贵家,仅有瓦屋

二、三间;其余则茅茨、土阶,不胜风雨飘摇之患。”出行方面,琉球是一个守礼之邦,国王出入“乘肩舆,非木兽;以十六人扛之。伞盖,用五色。从者数百人,鼓吹导前,戈矛拥后;乃以土珠小团扇四柄、贴金葫芦一对为仪卫”;而贵家大族之妻出入“则戴箬笠,坐于马上,女仆

三、四从之”。

(二)宗教信仰:琉球“俗畏神,神皆以妇人为尸;凡经二夫者,则不之尸矣。王府有事,则哨聚而来;王率世子及陪臣,皆顿首百拜。所以然者,以国人凡欲谋为不善,神即夜以告王,王就擒之。”从记载来看,琉球人信奉女神,神职主要由女性担任,而且其对琉球国的政治影响很大,是国家安全的保护神。而佛教自13世纪传入琉球,到嘉靖年间已佛寺林立。陈侃记曰:“夷俗尚佛”。佛寺成了除王宫之外,琉球最重要的建筑,“寺在王宫左右,不得轻易往来。有曰天界寺、有曰圆觉寺,此最巨者;余小寺不暇记。二寺山门、殿宇弘敞壮丽,亚于王宫。正殿五间,中供佛像一座,左右皆藏经数千卷。”

四、文化教育

琉球国有自己的文字,《使琉球录》中收录了り、に、き等45个文字,在《夷语附》一节,陈侃用汉字注明其发音,如“山”读作“牙马奴”,“鸡”读作“它立”。以此推测,当时琉球国民间主要讲古日语、书写古日文。虽然琉球有自己的文字,却没有自己的书籍,“国无典籍”,所以难以追述其历史。教育方面,琉球国重视人才培养,为适应与中国交往的需要,学习汉字的人很多,“陪臣子弟与凡民之俊秀者,则令习读中国书,以储他日长史通事之”,其他人则“从倭僧学书番字”。琉球国还选派学业优秀者赴中国留学,如蔡廷美、郑赋、梁梓等“曾北学中国授业名儒,今皆补为长史、都通事等官。”这些学成回国的留学生通常都得到琉球国王的重用,他们在传播汉文化,治理国政,加强中琉间的关系等方面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结语

固然,书中反映的并非琉球社会的全部,因居留时间有限、活动范围受到限制,陈侃也不可能全面观察到各个方面,但《使琉球录》仍是琉球社会的真实写照。况且书中所记内容大部分为陈侃的亲身经历,“凡道途山川风俗人物之实、起居日用饮食之细,皆得诸耳目之所亲究”,真实性较大。因此透过《使琉球录》,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真实的琉球社会。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析曹操政治心理的变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