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析武山元代墓葬的装饰

浅析武山元代墓葬的装饰

小编:

[摘 要]元代早期和中期的墓葬多采用宋金时期的仿木建筑结构,到了元代末期,仿木建筑墓葬结构已基本消失,元代墓葬的墓顶多为四角形,有的也为八角形,有墓道,墓室多为砖式墓。从墓葬的装饰来看,模印砖图案以花卉和动物图像为主,人物题材占有相当比例。

[关键词]元代;墓葬;装饰

武山县洛门西旱坪出土的元代墓葬,整座墓葬规模较小,但结构复杂,保存完好,是研究元代墓葬的珍贵实物资料。元代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其特点是仿木建筑的结构日趋简化,有些已变成示意性的了。西北部地区墓内装饰,题材多为开芳宴,突出了墓主人的形像而省略了伎乐的场面,墓内多饰雕砖,内容多为孝子故事或花卉之类。五代、北宋以来的仿木建筑结构砖室墓,到元代已接近尾声。

一、地理位置

位于武山县洛门镇南1公里处,南河西岸的三级阶地上,东面为洛礼公路。此范围内有较多的墓葬,曾发现过汉墓和宋墓。墓葬四周地势平坦,表层原为熟化土。

二、墓葬情况

(一)墓葬形制

这是一座藻井式单室砖墓,整个墓葬用长36cm、宽17cm、厚5cm的青砖砌成。墓葬为砖仿木结构,上部为八卦叠涩穹窿顶,下部为方形墓室,墓底由青砖铺成。墓室中,墓门在北,甬道内侧有拱形顶门,东、南、西三面均有一砖砌仿木的壁龛,南面壁龛较东面西面壁龛略大

(1)。

(二)墓室初始情况

墓室中淤积泥土较厚,接近壁龛下部。淤泥土中有糟朽的棺椁残片,推测是水携泥土进入墓室冲起棺椁木片,漂至泥土之上。木片虽糟朽腐化,但上面雕刻的花卉图案仍清晰可辨,还有部分透花雕刻残迹。推测是墓门或顶装饰所用木刻雕花。淤土中发现铁钉多枚,可能为装钉棺椁时用的。

(三)墓葬构成情况

墓顶为穹窿叠涩覆斗藻井式,穹窿顶至墓室底面通高约4.5米。方形墓室用平立相间的青砖砌筑而成。墓室内有模印砖4层,由底层向上,依次为虎头纹和力士模印砖相间置放,力士模印砖上有竖向排列的少数民族文字,经甘肃省考古所鉴定为八思巴文;骆驼纹模印砖;花卉纹模印砖;人物故事(二十四孝题材)模印砖关于

(2)。整个墓室为砖仿木建筑,砌筑工艺较好,画像丰富精美,铭文流畅奇特。

建筑结构主要有甬道、墓门、墓室、壁龛等部分。

甬道位于墓室北面,上部为圆拱形,顶下为长方形,拱券上方为砖雕瓦,向下为一层平砖,内层为立丁砖。

墓室上部为八角叠涩顶,下部为方形墓室。八卦叠涩顶以条形素面青砖构成,穹窿顶与四壁呈45°角,由49层平砖砌成。墓顶第二层和第三层之间夹着铜镜镜钮所穿铜丝。顶端有8个砖仿木的吊柱,7个完好,1个柱头残损。8个吊柱一个挂在由上向下数第五层砖上,7个挂在第七层砖上。

墓葬底室呈方形,长宽均为2.3米,高2米,墓底由比墓壁较大地青砖铺成,底部有尸骨残骸三具,均头朝南脚向北,东侧一具侧身屈肢面向西,西侧一具侧身屈肢面向东;中间一具下身骨残缺,头骨比东西两具略北,可能是受水侵袭头骨面向东。初步推断中间一具为男性墓主人,两侧两具为女性

(3)。

模印画像砖斗拱下有模印画像砖4层,由上而下,第一层为雕有24孝题材的模印砖;第二层模印画像砖为缠枝花卉图;第三层模印画像砖为2人牵驼图;第四层为虎头纹模印画像砖和带有八思巴文的力士模印砖

(2)(图一)。

壁龛墓室中东、南、西三面墓壁上各有一个壁龛,其中南面的较东西两侧的略大。

西面壁龛形制构造于东面的相同。檐椽下的斗拱、砖雕枋、门框等与东面的基本相同。东西两面壁龛门扇上部,都有2条刻划线,正中并排2个上部似半圆下部呈长方形的图案,为单刻线构成的图形。

三、结束语

该墓未发现墓碑,但从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和印文人物砖诸方面推断如下:

(一)墓葬时代推断

从墓室为砖仿木结构的建筑形制看,墓室下部呈正方形,顶部砌八角形垂花穹窿顶,底室东、西、南三面墙壁各有一壁龛,这些特征与临夏市南龙镇王闵家出土的有“大金大定十五年”墓志铭的金代王吉墓和临夏市红园路金代砖雕墓形制相似,并参照该墓具有宋元风格的斗拱装置特点,可初步推断,该墓年代为宋(金)至元代。

元代早期和中期的墓葬多采用宋金时期的仿木建筑结构,到了元代末期,仿木建筑墓葬结构已基本消失,出现的墓葬多与明代墓葬相近,元代墓葬的墓顶多为四角形,有的也为八角形,有墓道,墓室多为砖式墓。因此,该墓可推断为元代中早期墓葬。 从墓葬的装饰来看,模印砖图案以花卉和动物图像为主,人物题材占有相当比例。二人牵骆驼图反映的是草原民族的生活,人物形象和服饰都具有西部少数民族的特色。而出行图又是元墓装饰的一个特点,此图可作为该墓出行装饰图。二该图也是元代墓葬常见的装饰图案。特别是墓底室、棺床四周,砌有13块带有八思巴文的人物纹模印砖,而八思巴文是元代创造并在官方通用的文字,由此可推断,该墓年代为元代中早期。

该墓结构复杂,建筑紧凑,模印砖内容丰富,图案精美,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规模虽然不大,但因结构典型,保存完好,还有完整的出土器物,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是研究元代墓葬建筑和当时社会生活状况、民俗葬俗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6)。

(二)墓主身份推断

该墓虽未出土墓志铭,但是墓室的精美装饰和随葬的瓷器、铜镜,特别是墓室底部带有八思巴文的模印砖,为推断墓主人身份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墓室中有南北向并列放置的三具木棺,由于进水和淤泥影响,棺木槽朽仅剩部分残片,中间一具由于进水侵扰,尸骨有些散乱;东西两具尸骨完好,均侧身屈肢,面向中间一具。根据当时男尊女卑的社会风尚,初步推断,中间一具为男性,东西两具为女性,属是一夫二妻三人合葬墓。

墓室东南西三面均有砖仿木壁龛,而且中间墓主人头顶正对的南面壁龛体量比东西两面的略大,装饰也精美的多,这进一步说明中间一具是丈夫,两侧为妻子。

墓室顶部悬挂铜镜,墓壁四周砖仿木构件和模印砖装饰的十分华美,墓主人头部能随葬钧窑瓷碗和黑釉瓷盆,这说明墓主人当时在当地很富有,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八思巴文是元朝官方流行的文字。该墓室规模虽小,但底部能出土印有八思巴文的模印砖,墓主人也可能是一个地方小官员。

综上所述,由于墓葬未发现具有明确的纪年及标志墓主人身份的文字资料,所以对其年代及墓主人的身份只能依据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及相关资料进行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个地方富户或小吏。该墓葬出土的随葬品虽然不是很多,但制作精细,造型逼真,出土的四兽菱花铜镜,反映了本区当时金属冶制手工业的高超技艺,出土的青釉钧窑瓷碗,在陇中地区宋元墓葬中较为罕见,这反映了当时本区商业贸易高度活跃,本区作为“陇右王”汪世显家族的根据地,经济高度繁盛,商贾云集,依旧是丝绸之路、唐番古道的重要枢纽,该墓的清理,为进一步研究元代陇中地区手工业生产、社会经济形态提供了重要的证据,也为研究这一时期西北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经济商贸往来以及商品货币流通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该墓的清理还为研究陇中地区元代丧葬习俗、墓葬形制演化、排葬规律、解读八思巴文等都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热点推荐

上一篇:祁州药市的关东帮和山西帮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