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转喻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转喻

小编:

摘 要: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方式和交际策略,在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关联理论框架下,阐释转喻出现和存在的合理性,认为转喻的使用符合交际中以最小认知努力获得最佳语境效果的最佳关联性原则。隐喻的理解要借助语境,并结合交际参与者的认知环境,从中找到最佳关联。

关键词:关联理论 转喻 最佳关联性

一、引言

传统意义上,转喻是一种修辞格,指不同词语之间的借代使用,即用与一事物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来代指该事物。因此其功能主要是指称,借代主体主要是名词。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这类转喻:

(1)a.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b.等到惊蛰——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刘绍棠《榆钱饭》)

c.南国烽烟正十年。(陈毅《梅岭三章》)

(2)a.I spent the whole night reading Shakespeare.

b.Mary likes Macdonald.

c.The whole village rejoiced.

日常对话中,我们也大量地使用转喻,例如:

(3)A:你怎么去西安的?

B:我订的高铁。

(3)中,B去西安这件事包括一系列行为,如“买票、候车、剪票、进站、坐车、验票、出站”等,但B用“买高铁票”一个行为激活这一系列行为,以一个情景借代整个情景。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转喻话语在日常交际中大量出现说明转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普遍存在。一种现象的出现即昭示着它的合理性,转喻也不例外。本文以Sperber&Wilson(19

8

6)提出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为视角,阐释这种合理性并探究转喻话语的即时在线理解。

二、转喻及其语用分类 Panther&Thornburg(张辉,200

5)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描述了转喻关系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基本的转喻关系

由上图可知,转喻就是在同一个ICM中,来源义作为背景通过语言形式激活目标义。

依照不同的标准,可将转喻分为不同的类型:

Panther&Thornburg(19

9

9)按语用功能把转喻分为三类:指称(referentional)转喻、述谓(predicational)转喻和言语行为(illocutionary)转喻。指称转喻是用一个概念代替另一概念,述谓转喻是用一种表达式来借代另一种表达式,言语行为转喻是用一种言语行为借代另一种言语行为。这种划分突破了转喻传统意义上的指称或概念功能。

(4)他是我们头头。(指称转喻)

(5)a.You should be brief.(述谓转喻)

b.You should speak briefly.

(6)a.I don’t know where my dictionary is.(言语行为转喻)

b.Where is my dictionary?

(4)中的“头头”为源域指代“领导”,属于部分整体转喻;例

(5)中“should be brief”指代“should speak briefly”,属于一般代具体的述谓转喻;例

(6)a为陈述句代指疑问句例

(6)b,属于言语行为转喻。

三、关联理论

Sperb&Wilson(19

8

6)提出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中存在一个明示-推理模型(ostensive-inferential model),信息发出者通过明示的语言信息预设其最佳关联,信息接收者依靠推理来充盈语境找到符合关联性的话语含义。话语的关联性与语境有关,也依赖交际主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环境。语境是交际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在话语理解中起重要作用。何自然(19

9

7)认为,认知环境是心理构建体,是大脑中以概念表征形式对世界的假设。认知环境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并不一定真实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可以在交际过程中不断丰 富和修正。关联性的强弱受两个因素影响: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s)和处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s)。语境效果是话语信息和语境间的某种关系。处理努力是信息接收者的认知努力。同等条件下,关联性与语境效果成正比,与处理努力成反比。话语如果能以最小处理努力获得最大语境效果,就具有最大关联性。交际就是话语理解中寻找关联性与最大关联的过程。在本文中,交际指广义的,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两种形式。

四、转喻话语生成和理解的关联解读

在传统修辞研究中,转喻是用与一事物密切相关的另一事物来指该事物,主要行使指称功能。如:

(7)a.Bejing has initiated negotiations with Washington about trade barrier.

b.He drank three bottles. 中国论文 联盟 www.LWlM.Com

c.斯洛伐克击败了意大利。

为什么这些始源域或本体可以且经常用来替代目标域或本体?这种替代关系存在什么样的认知缘由?转喻的生成和理解不能从修辞意义上得到解释。Ungerer &Schmid(200

1)认为,话语的信息焦点、主要意图和期望达到的话语效果决定语言的编码和解码,构建认知语境是转喻话语生成和理解的理据。Sperber&Wilson(19

8

6)认为,语境是话语理解的假设集(a set of assumptions)。交际双方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由一系列假定组成,这些假定以概念表征的形式存储于大脑中,是可明示(manifest)的事实和假定的集合,构成交际者独特的认知环境。交际时,认知环境中已有信息参与话语理解,比具体的交际情景发挥更大作用。当双方的认知环境中明示的事实或假定相同或部分相同时,可产生认知环境的重叠,重叠的部分构成交际双方的共享认知环境。交际是共享认知环境中已有信息与具体交际情景中新信息之间寻找最大关联的过程。若没有共享认知环境或共享认知环境与具体交际情景无联系,则最佳关联推导失败、会话含义无法被理解。例如:

(8)We need more hands on the farm.

(9)在联合国安理会,重大问题中国都会发出自己理性的声音。

(8)中“hands”代指”worker”同时突显与hands相关的特征:manual labour。例

(8)属于部分代整体转喻。例

(9)中,用“中国”代指“中国常驻安理会代表”。在外交领域,媒体、观众、听众可能知道中国常驻安理会代表名字,但常使用转喻,突显中国在安理会的地位和作用,语用效果比称呼中国常驻安理会代表姓名更好。

根据关联理论(Sperb&Wilson,19

8

6),一个明示的(ostensive)交际行为(口头话语或书面文本)预设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有最佳关联。即一个交际行为中,信息发出者通过话语或文本传达与话语最具关联的假设,信息接收者只需付出很少的认知努力就能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发出的信息是否具备最佳关联,要看信息接收者付出的认知努力是否最小化,获得的语境效果是否最大化。转喻话语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创设出与具体交际情景密切相关的认知语境,使交际参与者的认知环境与具体交际情景高度吻合,从而使认知努力最小化、语境效果最大化。如例

(9)中,用“中国”代指“中国常驻安理会代表”,因为前者相较于后者,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更熟悉,他们之间更有可能形成认知环境的重叠,从而使交际成功进行。同时,使用前者能使交际双方在表达和理解意义时更迅捷,付出的认知努力更小,取得的语境效果更大。因此,在一定意义和某种程度上,转喻的使用是使话语获得和具备最佳关联性的途径和方式。

转喻的使用本身符合以最小认知努力获取最大语境效果的最佳关联性原则。如:

(10)a.8号桌还没买单。

b.赵建国还没买单。

(10)a与例

(10)b表达的意思相同,但在饭店里例

(10)a的使用频率更高。在饭店这个语境中,“8号桌”比“赵建国”更具关联性,即使侍者知道8号桌客人的名字。因为在饭店里,客人的桌牌号、包间号比其名字、身高、肤色、着装等具有更大关联性,侍者用桌牌号指代客人在表达和理解时付出更少的认知努力,能获得更大的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中有强隐含和弱隐含两个概念,用以区分同一概念在不同交际参与者和具体交际情景中关联性的强弱。Ungerer&Schimid(200

1)认为,话语的理解不仅与信息发出者的语言表述有关,还涉及信息接受者根据其独特认知环境对话语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如信息发出者提到钻戒,信息接受者可能会想到它的质地、产地、价格等,还可能联想到地位、尊贵、婚姻等,甚至会联想到自己的初恋或有关钻戒的一个悲剧。但在特定交际参与者和具体交际情景情况下,包括转喻话语在内的话语的理解存在关联性强弱之分。如:

(1

1)A:Have some pork.

B:I am a Muslim.

这是一个成员代属性转喻,用Muslim的一员来代指Muslim的风俗习惯。B用更委婉含蓄的方式间接回答了A的提问,尽管他本可以用“No,thank you!”来回答。A只好从B的话语中进行推理,根据穆斯林众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

(1

2)a.Muslims don't eat pork.

b.B doesn't want to eat pork.

c.Muslims don't practice totemism.

d.B doesn't practice totemism.

隐含强弱受具体交际情景和交际参与者认知环境的共同影响。B回答“我是穆斯林”时,能在A大脑中激活关于伊斯兰教的图式知识,如“教公元6世纪产生于阿拉伯半岛,创立者是穆罕默德,禁止与非穆斯林通婚,要求其教徒不吸烟、不饮酒、不吃猪肉”等等。A会根据具体交际情景即A的原意和B的话语作出最具关联性的推理。“我不吃猪肉”的推理结论具最佳关联,是B回答的强隐含。而“我不与异族通婚”则是弱隐含。

再看交际中转喻话语使用的关联性强弱理据:

(1

3)a.John was able to finish his master’s thesis.

b.John finished his master’s thesis.

(1

3)a的字面意义是John有能力完成硕士论文,暗含的转喻意义是John实际上已经写好了硕士论文。这种语境效果可以从由结构的行为脚本(action scenario)模式来理解。Thornberg&Panther(19

9

9)提出言语行为转喻,认为交际参与者可以用一种言语行为借代另一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由三部分组成:前段(BEFORE):即准备阶段,是行为的动机和条件;核心及结果段(CORE and its RESULT):指一行为区别于另一行为的特点及行为的即时结果;后段:由行为带来的后果(consequences),这种后果不一定符合预期(intention)。行为脚本段内可以相互借代,任意一段也可借代言语行为整体。例

(1

3)a中“be able to finish”是言语行为的前段(表潜在性的行为能力)指代整个言语行为。

(1

3)a的用法使语境效果更丰富,产生了更多的隐含语用含义。因为“be able to”表达更多的隐含意义,如“付出巨大努力”“历经艰难困苦”“取得很大成绩”等等。

五、结语

本文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转喻的语用分析。转喻不仅可以从辞格、语义和认知角度探讨,还能从语用维度进行分析。关联理论从语言理解的动态性出发,以语用视角,阐释转喻出现和存在的合理性,认为转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交际策略,符合交际中以最小认知努力获得最大语境效果的最佳关联性原则。信息接收者的认知环境和具体的交际情景共同影响转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Croft,W.The role of domain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

(4).

[2]Langacker,R.W.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J].Cognitive

Linguistics,1993,

(1).

[3]Lakoff G.&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Panther,K-U & L.Thornburg.The potentiality for actuality

metonymy inEnglishandHungarian[A].Panther,KU.&G.Radden.Metonymy in Languae and Thought[C].Amsterdam /Philadelphia:Johns Benjamins,1999.

[5]Panther,K-U.&L.Thornburg.The Role of Conceptual Metonymy

in Meaning Constructi on[J].De Metaphorik,2004.

[6]Radden,G.& Z.Kövecses.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A].In [7]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Blackwell,1986.

[8]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9]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0]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2]张辉.概念转喻的的本质、分类和认知运作机制[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5,

(3).

论文 联盟网 www.Lwlm.COm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初中化学探究式学习环境的建立策略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