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张力维 演一出 「内心戏」

张力维 演一出 「内心戏」

小编:

和张力维交流不太容易,他用极其缓慢的语速一点一点讲述着,还会时不时自己笑起来。有一次他某名奇妙地笑得很开心,我困惑地问他在笑什么,他说:「我笑你受到我的影响,说话也慢起来。」他自说自话的状态很容易让人失去耐心,然而如果你静下心来倾听,会发现他有很多奇妙的小心思。而我也终于理解了他的第一次个人作品展为什么名为「内心戏」。

BM=BIZMODE

Z=张力维

BM:这是你的第一次个人画展,感觉怎么样?

Z:有点小兴奋,从知道有这么一个属于我的展览在筹备就开始兴奋。想到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我的作品,还是很期待的。

BM:你是毕业之后就开始做职业艺术家了吗?

Z:我是2008年毕业的,毕业以后尝试过回宁夏老家。后来又去了重庆,因为有一些同学在那儿,于是开始在重庆画画,也顺带做一些养家糊口的工作,比如在美术培训班带带学生。第一届「Hi21新锐艺术市集」征集作品的时候,我投了自己的10件作品,我没有抱什么希望,但是竟然被选中了,这对我是很大的鼓励,我就想我或许可以做个职业艺术家。

BM:艺术家在成名之前要度过一段比较艰难的过程,你准备好了吗?

Z:我还好吧,家人比较支持我。我也不是对物质追求很高的人,个人的开销不多,当然也可能是花家里人的钱不太好意思。不过现在的财政情况我觉得已经好多了。

BM:这次展览展出的是你什么时期的作品?

Z:我拿了50件作品过来,但最终展出的没有这么多。这些作品时间跨度比较长,从2009年到现在吧,没有学生时代的作品。上学期间和毕业后的绘画属于两种语境,在学校时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环境,每天的生活比较简单,差不多算是三点一线,每天做差不多的事,大家聊的话题也差不多,让人觉得新鲜的东西比较少。毕业之后突然感觉迷茫,因为没有要求没有方向的自由,立即会让自己发现自己的界限所在。很快会意识到每天能做的、能想到、拿起笔时所能表达的全部内容都是有界限的,而这种界限感意味着如果你不尝试突破,那下一张画将继续重复自己在这个界限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模式,要寻求突破的话,则要在自己的原有模式上做演化。可以说这段时期是和自己的一场交流。

BM:用画画的方式交流?

Z:是的。当我画画的时候,我的情绪都会传递给画,而画会给予我反馈,这是我最喜欢的交流方式。如果要我写一段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我感觉就像面对着沙漠,不管我大笑也好,愤怒也好,悲伤也好,沙漠不会给我任何回应,这种感觉让我快要疯掉。所以如果要求我一个月画30张画,我觉得我是可以完成的,但要求我一个月写30条微博,我做不到。

BM:这次展览的名字「内心戏」 是怎么来的?

Z:根据自己对画画的理解,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内心戏呀。可能从复杂程度来说,我的要深很多吧。这种(内心戏)可能不是跟人交流能了解到的,语言上难以表达。我理解的和人交流是通过看别人的文字、画面……就好像青春期的少年们对异性的喜欢不能通过成年人的理解判断一样。像美剧《权利的游戏》里面人物繁多,但你一看就能看出每个角色属于不同家族和势力,你为什么能懂而不需要别人告诉你,这就是内心戏。通常我在看的时候会想象自己是编剧的话会怎么去设计角色和台词。

BM:你是不是不太喜欢和人交往?

Z:也没有,之前有电视台到成都采访艺术家,还是我领着他们去艺术家的家里。不过平时我比较宅,更喜欢通过社交软件与人交往。比如微信朋友圈,借助这个平台,平时不怎么交流来往的朋友联系更加方便即时起来,不同朋友的不同看法和反应非常即时地反馈给群里每个人,可以边画边交流,我也会把自己比较满意的作品发在群里刷自信。

BM:海报上的《圣母》这幅画有什么故事?你给它取了这么个高贵的名字,却让女孩摆出与名字毫不相干的姿势。

Z:我在成都有一些画得挺好的朋友,有一次他们在尝试新的画法――坦培拉,我也跟着学习了一下。不同的绘画材料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比如铅笔画,只能一条线一条线地排出来,必须按照这种画风来理解。坦培拉的颜色是矿物颜色,是取自大自然的颜色,西方绘画很多是宗教题材,根据人物的重要性,使用不同的颜色。靛蓝色在西方古典绘画中是特别稀有的颜色,颜料需要用蓝宝石磨制而成。所以在古代绘画中,这种蓝色是只用在圣母身上的颜色。对了,你为什么判断那是个女孩?

BM:呃,因为姿态、服装什么的。

Z:如果我说那是个男人呢?(偷笑)

BM:你这么一说,我还真的没法反驳。

Z: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观看方式,于是,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观看作品。作者在作品完成后也成了一个观众。于是观看就成了一场自言自语的「内心戏」。「为什么是这样?」是观众看到作品时最先提出的问题,电影里的人物一出场,观众已经在自身的记忆里开始搜寻答案来解释所看到的内容,并产生了疑惑。为什么你会知道她累了?你怎么看出她的无聊的?你是怎么知道一个不曾见过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人与人之间有这种默契,虽然人们所处的个人模式千差万别,但总归有那么一部分记忆是可以同步的。

BM: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环境对你意味着什么?

Z:我小时候在宁夏中卫长大,那时我面对的大概算两种生活环境――县城和荒漠边,记忆里我的性格也被明显地划分开来。首先像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一样,长辈们一般都会树立一个标杆,让你向他学习或避免和他一样。这让我首先觉得自己是个普通人,可是悲剧的是即使我做到或超越了这个标杆,我还是普通人。这使我变得很腼腆,或者说郁郁寡欢,不知道为什么非要这样做,而又不太情愿地去做。

而我有些时间要去爷爷奶奶家,处于沙漠边缘的地方和县城里是不同的,首先是非常自然的环境并且没什么人管我,无拘无束,这使得我行为的出发点也比较主观些。当脱去在城市的外衣,回到野孩子的状态时,我对周围世界的探知是主动而开放的。

BM:对目前的环境满意吗?

Z:在艺术村好的一点是气氛比较好,艺术村本身较偏僻,大家相互间都很照应。但是毕业这几年慢慢开始形成自己有序的生活,也常常带给我很多小灵感。我搬了很多次家,住过各式各样的小区,好的坏的都会感染我,人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要给自己一个好环境,没有的话要让它在心里活下来。

热点推荐

上一篇:结缘新加坡,成就海外投资梦赴新「每月考察团」重磅回归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