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论唐蕃“甥舅关系”形成的背景及其内涵

浅论唐蕃“甥舅关系”形成的背景及其内涵

小编:

摘要:公元七世纪初,唐与吐蕃几乎同时完成了对中国中原地区和中国西南边疆地区――青藏高原的统一。初步完成统一的两大政权,通过两次和亲及频繁的使者往来最终建立了以友好为主流的唐蕃“舅甥关系”,笔者在此将为这一关系形成的背景及其内涵作出解读,望能为读者恰当理解唐蕃关系提供更为清晰的视角。

关键词:唐朝;吐蕃;甥舅关系

一、唐蕃“甥舅关系”形成的背景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其位于海拔极高的青藏高原之上,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艰难的交通条件使得这一地区在公元七世纪以前,很少与中原政权之间有频繁的政治往来和文化交流。公元七世纪初期,唐朝政权完成了对中国中原本部的统一,吐蕃政权也完成了对中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统一,唐朝与吐蕃几乎同时完成的统一为它们之后开创的“甥舅关系”提供了政治条件,这也是唐蕃“甥舅关系”形成的历史背景。下面对唐朝中原政权的统一和吐蕃西南边疆政权的统一做简短的概述,让这一背景得以清晰的表露:

(一)唐朝的统一

(二)吐蕃的统一

在公元七世纪初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完成对青藏高原的最终统一之前,青藏高原上分散着大小数十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政权,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生产力极其缓慢的发展,青藏高原上的这种政治局势得以长久的存在,期间并没有一个小邦政权能够发展强大到足以对周围其它小邦和部落联盟政权具有毁灭性的打击优势,因而,公元七世纪之前青藏高原上各小邦政权之间虽有互相征伐之争斗,但从大的局面来看却静似一潭死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政治变革之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立足于雅隆河谷的“蕃部落”在王族“悉勃野”的带领下开始慢慢走向强大,其中在其第二十九代赞普赤聂松赞时起,这种强大的趋势便开始呈现出加速之势,其第三十代赞普仲念德如时期便开始了筹备灭掉周围小邦政权的战争准备,其第三十一代赞普达布宁塞时期,针对周围小邦政权的歼灭战争开始正式打响,并在其子三十二代赞普南日伦赞继位之前,已经征服了青藏高原之上吐蕃周周近三分之二的小邦政权。

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南日伦赞承袭其父之志,继续其父未竟之业,征服了森波、塔波、佳部等小邦政权,经过长达数年的征战,可以说在吐蕃赞普南日伦赞时期现今西藏的大部分地区基本上都被纳入了吐蕃的管辖范围,但初被征服的小邦政权并未真正降服,不久后吐蕃赞普南日伦赞便被反叛者所毒死,在其子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继位不久,这种叛变趋势便达到了高潮,其中公开反叛的就有象雄、苏毗、塔波、工布、尼洋波等小邦。松赞干布以其少年勇武之智,用武力和盟誓的手段制服了叛乱诸邦。吐蕃内部政权稳定之后,松赞干布又开始发动了对周围诸小邦的最后征服,其最先灭掉孙波,之后兵锋东指,又灭掉了康区和安多的地方的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最后又武力横扫吐蕃西北的象雄,青藏高原最终在松赞干布时期完成了最终一统,至此,吐蕃地方政权完成了统一。吐蕃地方政权的统一为唐蕃“甥舅关系”的形成提供了政治条件。

二、唐蕃“甥舅关系”的形成

公元七世纪初,基于唐朝和吐蕃都完成了对中国中原本部和中国西南边疆的统一,两方对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政治关系开始做有效的探索。公元634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入长安,与唐通好,唐朝回使吐蕃,唐蕃之间的直接联系得以建立。紧接着,吐蕃再次遣使入唐,欲娶唐之公主,唐未准许,吐蕃怒而兵发唐之属国吐谷浑、并趁机袭破白兰、党项之余部,怨气未泄,进而又兵发唐之松洲,欲以武力逼唐就范,但唐并不示弱,命大将侯君集率军五万,兵发四路击败吐蕃军,吐蕃军隐而退去。松洲之战,使唐蕃双方都认识到彼此武力之强盛,不能只单靠军事手段来打破彼此之间的隔阂界线,因而“通婚”就成了唐蕃之间加强政治联系的首要选择。公元640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吐蕃大相禄东赞率多达百人的求婚使团再次入唐求婚,并献金五千两为求婚聘礼。唐再三斟酌,最终准予宗室女文成公主入蕃嫁予松赞干布,并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护公主入吐蕃。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由长安出发,经凤翔、秦州、河州、鄯州等地入吐蕃,松赞干布率兵出塞、恭礼相迎,并“见道宗、执婿礼恭甚”。文成公主入藏使唐蕃“甥舅关系”得以确立,之后金城公主的入藏使得这一关系得以巩固,直至吐蕃灭亡,唐蕃之间的这种政治关系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动。

三、唐蕃“甥舅关系”的内涵

公元七世纪初,唐朝和吐蕃几乎同一时间崛起于中国中原本部和中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面对彼此在首次军事交锋(唐蕃松洲之战)中各有胜负,所展现出的军事实力让彼此都心怀忌惮,所以“通婚”联姻就成了彼此处理政治关系的首要选择。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为达成唐蕃之间这一政治需求做了恰当的载体,在中国历史上这被称为是唐蕃建立“甥舅关系”开始的标志,自此以后唐蕃之间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会盟等一系列活动都能在“甥舅关系”的框架下找到合理的解释,因而,只有正确看待唐蕃“甥舅关系”的意义,理解其深刻的内涵才能正确把握中国历史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脉络。

(一)维系唐蕃双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当吐蕃崛起于中国西南边疆青藏高原之时,唐朝也在中国中原本部崛起,青藏高原上崛起的吐蕃地方政权是个奴隶制文明政权,并且是首度完成对青藏高原的统一,因而,吐蕃地方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上都还处于原始奴隶制文明的落后阶段;而中原崛起的唐朝却是个已经经过长达八百余年封建文明熏陶的封建制文明政权,并且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曾是把中国封建文明发展推向顶峰的几个少有朝代之一,因而,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上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主动请婚唐朝,构建唐朝中原政权和吐蕃边疆政权的“甥舅关系”,一是为了提高吐蕃奴隶制政权的政治地位,二是为了吸取唐朝先进文明的发展成果。史实也足以说明第二个观点的正确,公元七世纪至公元九世纪之间,唐蕃自从缔结“甥舅关系”之后,唐蕃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之频繁、之广泛、之深刻较以往都多,期间唐朝的造纸、酿酒、纺织、碾磨以及农具制造等生产技术,医药、历算等传统科学知识都陆续传入吐蕃。此后,吐蕃也多次派遣贵族子弟入唐都长安学习中原文化,唐朝也多有民间商贾到吐蕃经营产业,即便是吐蕃最高领袖赞普也多次接受唐朝皇帝的册封,唐蕃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二百年来在“甥舅关系”的构架下不曾断绝,

所以,唐蕃“甥舅关系”是维系唐蕃双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

(二)促进汉藏民族融合的桥梁

前文已述,公元七世纪之前,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所建立的中原王朝一直活跃于中国中原本部,虽然它臣民的足迹已步出于中原王朝所统辖的范围,甚至可逾越荒漠,行至欧非,但对于近在眼前的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社会却缺乏足够的冒险精神和深刻的投入了解。公元七世纪之后,松赞干布完成对青藏高原的统一,这为藏族同胞主动走下高原提供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原来在中国历史上安静如死水一般的藏族社会,现在却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周围诸邦产生激烈而深刻的影响。战争是促进民族融合的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手段,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对唐战争初战告败之后,见识到了唐朝雄厚的实力,随改用“和亲”联姻的方式来加强与唐的往来,唐经三思量,最终决定达成这种“甥舅关系”,之后唐蕃民众在这种新构建的温适关系中频繁往来二百余年,汉藏民众彼此的融合和熟知程度依然超过唐蕃彼此管辖界限。唐蕃又在彼此一系列的会盟中强化和宣扬“甥舅关系”,并强调这是一种“社稷如一”、“同为一家”的关系,这对汉藏民众加强彼此心里认同提供了可靠依据。因而,唐蕃“甥舅关系”是促进汉藏民族融合的桥梁。

(三)促使唐蕃“社稷如一”的信约

唐蕃因缔结“甥舅关系”而在政治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唐蕃之间几乎一年一小盟、三年一大盟,唐蕃会盟是为了修补唐蕃之间破裂的军事关系,但更是为了巩固唐蕃之间的“甥舅关系”,在唐蕃的多次会盟盟文中,我们都能看到“合为一家”、“社稷如一”、“同为一家”等等契合唐蕃同为一体的表述。唐蕃之间在解决外来矛盾时,更是荣辱与共、患难相依。公元647年,龟兹侵唐西境,太宗遣使入蕃调兵,松赞干布听从唐皇之令,率军击退龟兹军,维护了大唐的统一;公元648年,唐使王玄策出使天竺被劫,松赞干布当即出兵助其脱险,并献俘于唐,表示祝捷等等诸如此类吐蕃对外用兵,史料多有记载,这在更深的层面上表明“唐蕃契如一体,外事一致担待”。唐蕃“社稷如一”,还表现在唐朝中央政权多次对吐蕃地方政权最高统治首领的册封和赐封上,如唐朝先后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宗王”等名号,这也清楚地表明了唐朝中央政权对吐蕃地方政权所拥有了政治上统属的“法力”,这之后的二百余年间,唐朝对吐蕃赞普进行了多次类似的册封,这在政治上为唐蕃“社稷如一”提供了充足的依据。唐蕃之间无论是举行会盟、对外军事协同、还是唐朝册封吐蕃赞普等契如唐蕃一体的政治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唐蕃“甥舅关系”的基础上举办的,因而,唐蕃“甥舅关系”是促使唐蕃“社稷如一”的信约。

热点推荐

上一篇:幽默言语的语用分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