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谈新疆“花儿”的语言特色

浅谈新疆“花儿”的语言特色

小编:

摘要:新疆“花儿”西北“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浓郁的新疆地域特色和新疆方言语音特色,本文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四点,对新疆“花儿”的语言特色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疆;“花儿”;语言特色

花儿是在我国西北地区回族、汉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土族、藏族等民族中流传的一种民间歌谣。古丝绸之路的东段北道沿线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是花儿的主要流行地域,按流传地区可分为甘肃“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新疆“花儿”等,按民族风格可划分为回族“花儿”、撒拉族“花儿”、保安族“花儿”、裕固族“花儿”等。新疆“花儿”是大西北“花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新疆“花儿”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新疆回族“花儿”也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

一、新疆“花儿”的形成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这片古老而又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维吾尔族、汉族、回族、柯尔克孜、蒙古族等13个世居民族,此外还有东乡族、撒拉族、布依族等55个民族。新疆地区的回族“花儿”源远流长,关于新疆“花儿”的由来,就我目前读到的资料来看,大致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新疆“花儿”是因为政治、经济、自然灾害、军事、屯垦等原因从陕西、甘肃、青海一代迁来的大批回族、汉族人民带来的民间歌曲,一方面世代相传,另一方面由甘肃、青海、宁夏三地不断传入。另一种见解是新疆“花儿”产生于新疆,新疆是“花儿”的源头,也是“花儿”的故乡。

二、新疆“花儿”的语言特色

(一)浓郁的新疆方言语音特色

广义的新疆方言包括兰银官话、中原官话和北京官话,狭义的新疆方言指新疆本土汉语方言。其中兰银官话北疆片形成时间最长,使用人口最多。

新疆“花儿”是具有新疆特色的“花儿”,在语音上与新疆方言的语音特点一致,也是最明显的特征,即:与汉语普通话中的声母相比,新疆汉语方言中有25个声母,比汉语普通话中的声母多了3个,与汉语普通话中的韵母相比,新疆方言在有些情况下不区分前、后鼻音,且把[o]读为[γ]等,在声调上,新疆方言与汉语普通话相比,也有四个声调,但新疆方言中的上声调值为23,与汉语普通话中上声的调值214不同。

(二)多民族语言融合而成的词汇特色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新疆“花儿”主要用汉语演唱,但其中夹杂着不少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这与回族的族源有关,同时也有大量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藏族、撒拉、东乡词语。

回族人民在歌唱时,会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在“花儿”中加入回族人常用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如:“没吃哈没穿的活不成,胡达他看不见穷人。”(《天山下的“花儿”》)中“胡达”一词是真主的意思,源于波斯语。像此类的词语还有“乃麻孜”,意为祈祷、礼拜,源于波斯语,“赛俩目”,意为你好,源于阿拉伯语,还有“台斯米”、“阿訇”、“麻扎儿”、“顿亚”、“主麻日”等等。

新疆“花儿”中,除了回族词语,还有不少维吾尔词语,如:“手提上砍头曼下地哩,给巴依契约写哈了。”(《天山下的“花儿”》)中,“砍头曼”、“巴依”是维吾尔词语,意思分别为类似锄头的铁制农具和财主,类似于这样的维吾尔词语还有很多,例如“阿娜”(母亲)、“羊缸子”、“亚克西”等。

在“大石头根里的清泉儿,娃里玛曲同果罗。我这里想你着没法儿,却干通曲衣果罗。”(赵宗福《花儿通论》)这一首“花儿”中,夺人眼球的是第二句和第四句,这两句是藏语,意为“黄牛喝水着哩”,“你那里做什么着哩。”还有汉语和藏语混合的词语,如“拉花姐”(“拉”是藏语衣服的意思)、“加拉皮”(“加”是汉族人的意思,“拉”是羊的意思)等词语。

在新疆“花儿”当中还有例如“俄博”(敖包)、“塔拉”(荒漠阶地)这样的藏语词,也有“美尼格”(我的)、“艳姑”(代指已婚的年轻妇女)、“街子”一类的撒拉族词语。

除了上述少数民族词语外,还有其他一些少数民族词语,正是这诸多少数民族的共同参与,使得新疆“花儿”的语言丰富多彩,在众多“花儿”中独树一帜,成为西北高原上的一朵奇葩。

(三)鲜明的地域语法特征

回族与汉族及其他各少数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因此在语法上受到其他民族不同程度地影响,在新疆“花儿”中也体现地淋漓尽致。例如,受藏语的影响,“花儿”句子中有宾语前置的言语现象,如“清茶不喝了奶茶喝,渴死是凉水喝”(《精选》),“清茶不喝了奶茶喝”是宾语前置句,本应是“不喝清茶喝奶茶”。受维吾尔、哈萨克语的影响,新疆“花儿”中的语序与北京话不同,如习惯说“我和你不玩”而不是“我不和你玩”,此外受维吾尔、哈萨克、塔塔尔、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影响,在名词后加“些个”一词做复数词缀,表示多数,和汉语中的“们”表示同一意思。如“牛些个都喂了”(意为那些牛都喂了)。

(四)多种修辞手法并用

为了沟通唱着与听者之间的情意,使之产生共鸣,“花儿”的创作者十分讲究“花儿”歌词的修辞润饰,在新疆回族“花儿”中随处可见比喻、比拟、夸张、镶嵌、反复等十多种修辞格式,下面我就比喻、比拟、夸张、镶嵌四种修辞格做简单举例说明。

“刀豆开花是虎张口,牡丹花像个绣球。”这里作者用老虎张口比喻开放的刀豆花,用“绣球”比牡丹花,形象逼真。“尕妹好比清泉水,越淌越是清俊了。”作者把尕妹比作清俊的清泉水。

“百花园里的红牡丹,摘不到手里时枉然”,在这里,作者以“红牡丹”比人,用红牡丹比作自己心仪的女子。又如“日头出来慢悠悠,晒得规划汗长流,小郎是棵杨柳树,愿给规划遮日头。”作者用“桂花”指尕妹。在“花儿”当中,拟人手法的运用比拟物手法的运用多。

夸张手法的运用是“花儿”的又一大特色,如“淌下的眼泪用桶担,尕马儿驮给了九天。”在这里,作者用了夸张的手法,眼泪多的要用桶来装,是说眼泪极多。

镶嵌手法是民歌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法,“花儿”由于结构形式、音韵曲调的制约,在歌唱时为了加强语气或转换语气等的需要,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字镶嵌在语句中,起到延音加力的作用,在“花儿”中,常见的镶嵌的字有“者、哈、吧、哩、了、嘛、个、啦”。如在《绣荷包》中“初一嘛到十五,十五的月儿高,那春风摆动,杨呀嘛杨柳梢……”中的“嘛、呀”。

此外还有很多修辞格,如回环、引用、倒装、映衬等在“花儿”中都有运用,在此不一一列举。

三、结语

新疆回族“花儿”是一种具有新疆地域特色的民歌,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新疆各少数民族集体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新疆回族“花儿”也是中国“花儿”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花儿”是专家学者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广阔天地,和天堂,本文仅从新疆“花儿”的形成和语言特色两方面对新疆“花儿”做简要分析,希望能对新疆“花儿”的研究工作尽点微薄之力。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认知隐喻理论与二语词汇习得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