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下大学生的角色定位与培养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下大学生的角色定位与培养

小编:

摘 要:运用角色理论对大学生在社会化和终身体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角色期望进行剖析,认为大学生既是当下的学校体育受教育者,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还是下一代人才的家长,是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三者衔接的关键角色,其体育素养高低对自身、下一代人以及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通过分级拓展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创设多元体育情境和打造多级健身交流展示平台等策略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实现大学体育与家庭体育及社区体育的有效对接。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大学生

为了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终身体育,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质下降的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以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体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体育形态的优势,从而形成“体育合力”[1-4]。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逐渐成为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重要举措和长效机制[5-7]。

大学生既是学校体育教育最后阶段的受教育者,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还是下一代人才的家长,是学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三者衔接的关键角色,其体育素养高低对自身的全面发展、国家的持续发展和下一代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从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角度,运用角色理论对大学生在社会化和终身体育进程中的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

1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背景下的大学生角色定位

角色理论认为,社会类似于戏剧舞台,每个人基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所谓角色扮演,“是指个体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位置,并按照角色期望和规范要求所进行的一系列角色行为”[8]。

在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角色发挥着作用,如:家长、学校校长、班主任、社区体育管理者、社区体育指导者、政府决策人员以及学生自身等等,且某个个体可能同时担任以上的多个角色。

从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衔接与融合来看,从个体的生命进程、社会化进程和终身体育进程来看,大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具有特殊性。

首先,大学生是学校体育教育对象和实践主体,其体育意识水平、体育行为、体育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水平等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重要。与中小学阶段相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在体育运动中的角色实践也由被动向主动转化,个体的主观努力程度对其体育运动行为的影响较大。

其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社区体育的主要参与者。经过大学4年的学习,毕业后将走向社会,在社会各行各业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社区体育中的普通一员,其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对社会体育意识的提升、社会体育氛围的营造以及体育人口的保持与增长起着重要作用。在社区体育中起重要作用的社区体育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社区体育指导员,将有部分来自大学毕业生。

再次,大学生是未来的家长。家长是家庭体育的主导者与主要实施者,以及中小学阶段学校体育的配合者,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等将会对子女的体质健康、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等产生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大学生正在或即将扮演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中的主要角色,给予有针对性的培养,将大大有助于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和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2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中对不同角色的期望

角色期望,“是指一个人扮演角色的行为符合于社会、组织、团体、他人的期待与要求”[8]。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作用,在对大学生进行准确角色定位后,还须明确相关的角色期望。

2.1 家庭体育中的主要角色期望

家长是家庭体育的主导者与主要实施者,应符合怎样的角色期望才能有效地发挥在家庭体育中的组织与指导作用呢?

一方面,家长必须能帮助孩子制定健康计划,应具备一定的体育锻炼指导能力,能经常带领和督促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9],最重要的是父母与子女共同参与体育活动行为的落实和时间的保证[10]。

另一方面,从孩子成长的特点看,在家庭体育中,家长需要掌握的技巧以及实施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0~3岁婴幼儿的动作发展主要分为大肌肉动作和精细动作,其中大肌肉动作主要指爬、坐、走、跑、跳、弯腰等使用大肌肉的动作技能;精细动作主要指抓、捡、捏、搭积木、串串珠、写、画等使用小肌肉的动作技能[11]。很多亲子类的体育活动能较好地发展0~3岁婴幼儿的大肌肉动作与精细动作。爬、坐和走的技能训练需要在家长的引导、保护与帮助下进行;走、跑、跳等技能则可通过上下楼梯、家长辅助下走直线或低矮的宽平衡木、踢球、扔球、跳低矮障碍物以及与家长进行追逐跑等体育游戏得到发展。精细动作技能可通过抓取玩具、捡东西、转移小物体和堆东西等形式得到锻炼,特别是有了家长的陪伴与参与,进行小小的竞赛将会大大提升婴幼儿的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精细动作的发展。

进入6~12岁的儿童后期,孩子还需要家长陪伴进行一些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如慢跑、打羽毛球、打乒乓球、踢足球、打篮球等。在具备社区体育健身器材的区域,家长最好还能了解一些简易的全民健身路径和健身器械的使用知识与技能,以便能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除此以外,家长还应支持孩子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类体育活动,督促孩子完成体育作业并经常向学校询问孩子的身体状况与体育锻炼情况。 作为家长,要很好地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作用,需要家长具有较强的体育意识,具备一定的体育锻炼指导能力和保护与帮助能力,掌握一些简便易行的运动技能(走、跑、跳、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足球和全民健身路径),最重要的是家长自身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保证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活动的时间。

2.2 学校体育中的主要角色期望

在现阶段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发展相对不足的状况下,个体所受到的体育教育主要集中在求学阶段,因而学校体育在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体育一切工作的展开意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的形成。

2.3 社区体育中的主要角色期望

在社区体育中,主要依靠社区体育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开展各类社区体育活动,依靠社会体育指导员对社区居民进行健身指导,需要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体育锻炼自主性。大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可能会扮演社区体育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色,也可能会扮演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角色,但更多的是成为社区体育成员中的普通一员。

社区体育组织者与管理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组织与协调能力,并能较为周全地考虑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综合原国家体委发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要求[17],社会体育指导员应掌握体育锻炼和比赛的理论与方法、社会体育组织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基层社会体育组织的工作以及健身指导的实践经验几大方面。

3 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下大学生的角色期望与培养策略

3.1 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

根据陈琦[19]提出的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指标,结合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不同体育中对大学生正在扮演或即将扮演的角色期望,可以较清楚地勾勒出作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关键角色的大学生群体的角色期望(见图1)。

图1 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对大学生的角色期望

3.2 对大学生的培养策略

1)分级拓展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实现一体化的衔接。

基于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对大学生的角色定位与角色期望,为了实现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衔接,可以拓展运动技能教学内容,并对群众基础较好、社会开展广泛、场地设施相对充足的运动项目有所侧重。

在内容选择和安排上,可尝试对运动技能采取分级制度。将基本运动技能(走、跑、跳、投、支撑、悬垂、攀登、爬越等)和作为日常基本锻炼形式之一的健身走(跑)设置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同时配套介绍相关的锻炼注意事项以及运用范围。在我国开展较为普遍的篮球、足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等运动项目纳入大学生必学的内容,作为大学生熟练掌握的运动技能,其技术难度不在大,教学时间亦可弹性调整,重在能自主灵活运用于日常的体育锻炼中。而其它运动项目,如健美操、有氧健身操、体育舞蹈、街舞、广场舞、网球、游泳、武术等则作为选项内容供大学生们自由选择学习。此外,增加对传统和民间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子、打陀螺和滚铁环的介绍与练习,这些项目相对较少受到场地的限制,趣味性与健身性较强。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全民健身路径这类户外(室外)健身器材不断普及,基本成为各类广场、公园以及住宅小区必要的配套设施,其对使用者的要求门槛较低,因此还应考虑向大学生群体增加全民健身路径使用方法及锻炼注意事项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大学生学会利用这类户外(室外)健身器材自主进行体育锻炼,扩大运动技能储备。 2)创设多元体育运动情境,培养大学生体育自主实践能力。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还应创设多元的体育运动情境,将各类运动技能教学内容穿插其中,使大学生群体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仅能掌握运动技能,还能掌握各类运动技能运用的场景与锻炼的注意事项,提高他们的体育自主实践能力以及锻炼指导能力。

3)打造多级健身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大学生养成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

依托上述的多级健身交流展示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以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感受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逐渐形成稳定积极的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和教育后代打下坚实的体育基础,也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作用的发挥提供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3] 杨文轩,陈琦. 体育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沈建华. 体育发展新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体育发展研究[C]//第7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 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

[5] 朱林. 学校、社会、家庭健康教育一体化模式构建[J]. 体育科学研究,2009(3):46-49.

[6] 曹书芳,沈时明,张正民. “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模式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促进作用研究[J]. 体育师友,2010(5):44-45.

[7] 张正民,杨秀梅. 阳光体育运动推广模式研究――以“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模式为例[C]//第9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 北京: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1.

[8] 奚从清. 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9] 李趁丽. “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促进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3.

[1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 publicfiles/

[14]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的通知[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322504.html,2008-05-08.

热点推荐

上一篇:老年人体育研究中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