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在游戏中团聚

在游戏中团聚

小编:

分离对于孩子,是一个很大的心理挑战。对低龄孩子来说,“眼前的情况”就是“全部现实”,他们并不能理解“妈妈下午就来接你”“妈妈下班后就回来了”意味着什么,而只看得到眼前的现实:“妈妈走了”。

更糟糕的是,假如孩子的安全感不够,“妈妈走了”还会被他们等同于“妈妈不要我了”。

因此,我总是想法设法让孩子了解:

1. 现在分开了,但结果一定是团聚的;

2. 爸妈知道宝贝不想分开,分开很难过,其实爸妈也不想分开,分开也很难过;

3. 又见到宝贝了,爸妈真高兴。

而跟孩子玩游戏,用游戏力来帮助孩子实现这方面的理解和感受,是我使用最多的方法。

游戏1 妈妈上班了,还回来吗

这是很早的一个游戏,那时女儿跳跳还没有上幼儿园。

下午我负责看跳跳,跳跳妈快下班时,我拿着跳跳当时最喜欢的小熊,开始满屋找妈妈。找来找去找不到,“小熊”哭丧着脸向跳跳求助:“跳跳,妈妈呢?”

“上班。”跳跳机械重复平时大人教她的话。

“那她还会回来吗?”

跳跳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点了点头。不过从神情看得出,她不够肯定。

“可是我现在看不到她呀。”我适当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既像思念妈妈的小熊,又不能太有感染力,以免影响孩子心情。

跳跳被我的疑问弄得有点迷惑。我赶紧接着说:“好吧,我相信你说的,妈妈会回来的。我们一边看书,一边等她吧。”

看了没几页,我扮演的“小熊”又问:“妈妈上班了,还会回来吗?”

跳跳依然点点头。也许刚才我对她表示的“信任”,产生了一定的加强作用。

可跳跳妈还没回来。我开始后悔没事先跟她串通好时间。还好运气不错,几分钟后,她开门进来了。结果不用描述了,当然是“小熊”和跳跳一起兴奋地庆祝与妈妈的团聚。

兴奋过后,“小熊”说:“妈妈,我刚才看不到你,不知道你会不会回来。”

妈妈说:“我一定会回来的,宝贝。”

“跳跳也这么说。”我转过来,面对着跳跳,“谢谢跳跳,妈妈真的会回来。”

跳跳稍大一点后,这个游戏还有其他改编版,比如:跳跳演小熊、演妈妈的;纯玩具版的,就像演木偶戏。

在她上幼儿园前,我们还玩了一个类似的准备游戏:

我们一起在大床上,送小熊去上幼儿园。

熊妈妈送小熊进幼儿园后,去客厅假装上班;转了一圈回来,即下班来接小熊;

母子见面很高兴,一起回家。

游戏2 等你吃完晚饭,我们就来接你

对孩子说“5点钟”是没有意义的,说“吃完晚饭”就更直观。为了让跳跳更清晰地明白“5点钟爸爸妈妈会来幼儿园接她”这一概念,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

卧室是幼儿园,卧室门就是幼儿园大门。

小熊进幼儿园时,妈妈说:“宝贝,等你吃完晚饭,妈妈就来接你。”

假装做了一系列活动后,我们开始强调“吃晚饭”的情节。

饭后,我扮演小熊问:“吃完晚饭,妈妈就来接我吗?”跳跳回答:“对。”然后我赶紧走到卧室门口,跳跳妈扮演的熊妈妈果然在门口等着呢。

游戏3 妈也想跟你一起,不想去上班

只看这个游戏主题,似乎与我们的传统认识完全相反。有人会质疑:这不是在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吗?

事实上,让孩子了解父母对他有同样强烈的依恋,有助于缓解分离焦虑,增强安全感。

我扮演熊妈妈,跳跳扮演小熊。

熊妈妈要去上班,可走到门口又折回来:“我想跟你在一起,不想去上班。”

“小熊”有点不知所措。熊妈妈补充道:“因为我上班的时候真想你啊。”

“我也想你,妈妈。”“小熊”跑过去拥抱妈妈。

“我又想跟你一起玩,又必须去上班,那可怎么办哪?”

“妈妈,你下班后,咱们就又可以一起玩了。”

“对呀,真是个好办法。”

这是虚拟版的。接下来的真实版,才是“阴谋”重点。

那是第二天,我提前15分钟开始上班出门的程序,然后同样上演“不想上班”的情节,结果当然是跳跳“想到了好办法”。最后我请求:“那我能再抱抱你吗?”她同意了,于是我俩抱在一起,我轻轻地说:“我会想你的。”“我也会想你的。”

当天晚上我一进家门,故意不换衣服不脱鞋,还背着包,夸张地冲进去找跳跳。跳跳妈在一旁配合着问:“你怎么不脱鞋呀?”

“哎哟,我忘了,我太着急回家来找宝贝了。”

大家一阵大笑。

游戏4 藏猫猫“认真焦急版”

有时玩同样的游戏,但孩子神情不同,说明需求也不同。

入园过渡时,跳跳还经常发起“藏猫猫”游戏,而且一定要当“被找”的一方。为什么会这样?我突然发现,以前玩这个游戏,她总是满脸兴奋地藏着;可那段时间,她却一脸忧郁地坐在门背后。

看到她这样的表情,我想到了游戏心理中的解释:此时孩子在体验分离的痛苦,并在观察亲人的感受,同时在期望与亲人团聚。于是,我对以前的藏猫猫游戏进行了改造:

我不再像以往那样滑稽地找她,而是“认真而焦急”地找,并向跳跳妈求援:“我找不到跳跳了,急死我了……”跳跳妈也“焦急万分”:“天哪,那怎么行?她是我最好的宝贝呀!没有她我会多难过啊!”最后终于“找到”了,我们就夸张地庆祝,并紧紧地拥抱她说:“再也不能让我们的宝贝走丢了。”

有时,我们会因为“找不到”而急得“哭出来”,这时跳跳会故意弄出些响动,于是我们就能“幸福团聚”了。

热点推荐

上一篇:小实验:冷静的第二只小鸡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