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知乎:奔向信息沟通的新宇宙

知乎:奔向信息沟通的新宇宙

小编:

他叫罗璞,北京大学的经济学硕士。白天,是“高大上”的金融高级白领,而到了晚上,他选择在另一个时空里梳理、思考、消化、分享。他说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交流的空间,让他越来越看清进步的方向。于是有一天,他带着20多万朋友的关注,携手在这里结识的伙伴,勇敢地投身创业。

他叫田吉顺,浙江一所三甲医院的妇产科医生。在医患矛盾尖锐的今天,他深感被广为传播的医生形象,要么是草菅人命的冷血恶魔,要么是只讲奉献的仁爱天使。他想去还原一个活生生的“人”,于是他也来到这里,三年多的时间,用400多篇负责任的解答收获了9万多个赞同。如今,还出了一本畅销书《妇产科男医生告诉你》。

他叫田浩,原云南边境某大队缉毒士兵。复员归家,偶然看到一个关于“毒品”的提问,人生的另一个维度就此展开。李代沫吸毒事件爆出后,有人开始比较吸毒与吸烟的区别,讨论室友吸毒该不该报警,大麻该不该被合法化,田浩心中的火气实在难以平复,但还是在隔天删掉了脏话才把近4000字的长文发出去。果然,刷新了当日的最高赞数,有人评论:“终于有专业人士携干货打脸了”!

很多人或许已经猜到,这里是“所有人问所有人”的“知乎”星球。而罗璞、田吉顺、田浩不过是一千万“知友”中的一分子。从互联网创业者到律师、基金经理,从品酒师到评香师、珠宝设计师,一个又一个普通人从这里开始熠熠发光。

作为知乎的创始人,也是头号知友,回头再看这颗小行星划过的轨迹,周源自己也倍感惊讶:四年前刚刚创立的时候,可能谁也没有想到,那些身处各行各业,平日里貌似忙碌到只能埋头工作的精英们,居然愿意花那么多时间来表达想法、讨论问题!

每天上午,当新闻门户开始推送消息时,知乎上的活跃分子以及事件当事人便很快撰写出针对这些新闻的全面解读和一手资料,他们每天新创造的内容量,几乎接近于20个新闻门户的日更新量。很多知乎网龄不过一年的知友撰写回答的文字量就能达到30万字。

也正因此,周源越来越自信,一个美好的信息沟通时代来了,一个正面、尚智、认真、友善的小宇宙要爆发。

年轻,就任性吧

冬日,住在雍和宫附近的一处老房子。屋里小到只能放下一张床和一把椅子,寒风一肆虐恨不得就要把门锁挣开。

这已经是周源第N次重启电脑了――那台单位新发的,不知已经几经易手的笔记本,慢得要命。程序员出身的他不用思考就知道电脑里病毒一定很多,可是每次重装系统,进度条走到一半,风扇就嗡嗡作响,然后不动了。

怎么办?把窗户打开,把笔记本拿到外面去,寒风那么一吹不就解决了运行过热的问题?神了!系统真就这么装上了。

回忆起刚来北漂时的窘迫,周源仿佛在讲别人的笑料。对于当年刚刚大学毕业的他,什么住房,什么户口,那都不是事儿。

那么他关注什么?爆表的好奇心。

2005年春节,在家乡的一个报刊亭翻到一本杂志《IT经理世界》,封面报道了有关3G技术。或许在别人看来那只是一个科技名词,但在周源看来,这将预言一场颠覆性的商业变革――太令人兴奋了!

很快,他给杂志社发去了自荐的邮件。一周后,收到回复:感谢这位年轻的研究生投来简历。但我单位一般的原则是,不招收非新闻背景的人。看到这样模棱两可的回答,周源非但没有气馁,反倒果断辞掉在上海的程序员工作,只身投奔北京。

幸运的是,杂志社给了他一份实习记者的工作。有那么一段时间,他觉得自己过上了一种振奋人心的脑力生活:可以采访到很多商业新星和技术领袖,能够更近距离地接触那些让浪潮翻滚的人。理解了他们,仿佛自己也能手握通往未来大门的钥匙。

然而做了三年记者后,他真的有点厌倦了。不是因为开头窘迫的那一幕,而是因为即便文章写得再出彩,观点再犀利,他也永远是旁观者――他想成为那个真正让事情发生的人。

创业之路就此开启。听过太多让浪潮翻滚的故事,周源以为这并非难事,可现实先给了他重重一击。从“机器人农场”到“Meta搜索”,两年间,团队调整过3、4次方向,始终没有切中痛点。

或许,失败能给人以更深刻的启迪。周源反思:没人愿意付费的最大原因,是因为我们不是这款产品的用户。所以,2010底创办知乎的时候,他不停地、反复地问自己和身边人:如果有这样一款产品,你愿不愿意成为它的用户?听到了无数个坚定的声音,创业的热情重燃。

从贵州老家,跑到成都读本科,南京读硕士;再从上海的一名程序员,转而风风火火闯北京,成为媒体人、创业者,周源的青春着实“折腾”。他如此解读:当你还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时候,改变就是一种驱动力。年轻,不就要任性吗!这就是一个寻找的过程。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那个让事情发生的人

上午10点,走进位于768创意园区里的知乎办公室。二楼百余平米的开放办公区间里,密密麻麻地装着70多位年轻的技术控。他们有的专注于眼前的屏幕,有的三人一组几人一伙探讨问题,而周源本人就身处他们其中,办公位也仅有一平米左右。

“楼下有一个新的办公室正在装修,之后大家就能相对轻松一点”,周源向记者介绍。转过头来,他又补充了一个细节:“其实每次面试新人,我都会问:你看这里这么挤,有什么感受?大家反倒没人介意,都说想象中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大家真正介意什么?能够影响世界的作品。

理想中的知乎是一个提倡认真、理性、专业的社区。然而在娱乐至死的中文互联网世界,到处都是灌水和吐槽,它该如何生存?周源把事业的初创称为“在沙漠里建绿洲”。

然而,知乎依然维持邀请码注册制。在流量至上的互联网行业,这种主动限制用户增长的做法着实被视为“另类”。可是周源认为:流量并不等于用户价值。看看已经出现的一些灌水内容以及语言戾气,再考虑团队当时的承载能力。他担心如果质量没有了,就连刚开辟的绿洲也会消失。

如此走过了两年,知乎在慢节奏地淡定前行着,但到了一定阶段,它也像一个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开始渐渐缺乏足够的多样性。

是时候去做一次大的改变了,2013年4月知乎终于做了这个重要的决定――开放注册。紧随其后,推出了移动端的知乎日报、知乎周刊,开办了线下的“盐”沙龙(知乎要把存在于人们大脑中未被分享过的智慧从信息海洋中源源不断地提取出来,让知识之盐丰富更多人的生活),出品了“盐”系列电子书――不出所料,“知友”的数量高速增长,一年内从40万猛涨到400万,而今已聚集超过1000万知乎用户。

更多的用户意味着更高的要求。面对如今的“人口”规模,知乎星球能否依旧保持建立之初的高质量运行,甚至是更加健康高效的运转?一切都充满挑战。

立誓去积极应战的人不只是周源自己,因为站在他身后的已有一支强大的梦之队。他们要做一群“总搞得掂”的人,要用技术去创造影响力,而非完成任务。知乎的领导力秘籍是:取消掉把工作简单划分为产品-开发-测试-运营的流水线,而把一整个大团队拆分成一个又一个小团队。每个小团队有独立的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人数上限不过五六人。大家“井”字形协作,共同去解决问题。当你的工作目标不是在某日某时某分交一个图样给下一个环节,而是把自己走完全程的某件新产品直接推送给用户,那么你才能真正体会到那种成就感。

周源希望,与知乎并肩作战的每位伙伴,都能感受到自己创业的初衷,成为那个让事情发生的人。

相信创业,相信互联网,相信中国梦

《中国青年》:你曾多次提到创立知乎是受到硅谷Quora的启发,那么在运行的四年中你们做了哪些本土化的改进?

周源:Quora确实是我们的一位启蒙老师。但事实上,从做知乎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就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因为国情不同,互联网环境不同,用户情况也有巨大差别。

比如,在国外要建立一个新网站,可能有很多用户一开始就是通过Facebook(脸书)、Linkedln(领英)的帐号进入,然后他的个人信息、好友数据都可以同步导入。而在国内就缺乏类似的网络基础设施,所以知乎最早建立的时候不能凭借任何网络关系,完全是靠好友邀请一步一步做起来。

再比如,可能在美国,整个网络大环境更纯净,垃圾信息没有那么多。而在中国,虽然你之前玩BBS,或者参与社区讨论的时候也有一个帐号,但它并不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大家其实长期都处于一种匿名灌水盖楼的状态。

所以知乎一直都在旗帜鲜明地去“治水”,扫除“垃圾”降低大家的交流成本和获取信息的“信噪比”。然后从2013年开始,我们也投入力量去保护原创,包括前后三次联合国内30多家有影响力的媒体发起版权保护的倡议,在站内组织知识产权圆桌普及原创和版权的相关知识,再到与微信合作一道去改善优质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生态,我们看到不论是用户自身,还是媒体平台,大家对于优质原创内容的认可和珍视都在一点点增强。

《中国青年》:外界有很多人为知乎担忧,因为看不清它的商业模式。

周源:我认为知乎和一些商业创业的企业没有太大的可比性。QQ、淘宝在建立之初,甚至前5年都是不赚钱的,这并不重要。而现在你可以和陌生人聊天,甚至做生意,它们的存在已经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未来你可以和陌生人交换思想,交易有版权价值的作品,找到工作机会这些事并不简单,但知乎愿意去尝试,知乎就是要带领大家奔向信息沟通的新宇宙。

《中国青年》:你从中国第一代“网虫”成长到现在,成为这一代的创业英雄,你认为我国走进互联网的20年带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周源:最近看到一本有意思的书叫《从0到1》,作者是Paypal(支付宝之前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的创始人PeterThiel。书里有一个段落,他把人类目标分为三类:不怎么花费气力就可以达成的目标;大费周章能达成的目标;费尽力气都无法达成的目标。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有一件很可悲的事情,很多正处于发明蒸汽机,发明新的数学定理的年纪的年轻人,他们已经不相信第二类目标还存在。他们认为“大费周章”的问题已经被解决完了。只剩下第一种和第三种,意味着你能做到的别人也能,你不能的,爱因斯坦也搞不定――这让大家都成了“无为”的人。这也是为什么,各种绥靖、犬儒、规避风险,安于现状成为潮流。

我觉得互联网在中国过去20年的发展,恰恰提供了一个反例。我们看到了很多好产品,确实是从0涨到1,然后涨到100。这些产品虽然实现过程很艰辛,但你只要愿意大费周折,最终一定能实现,它属于第二类的目标。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相信创业,相信互联网。年轻人愿意加入互联网公司,我想不是由于这些公司能解决户口,也不是因为这些公司能开出多高的工资,而是因为他相信,通过努力我也可以让事情成真。

中国互联网发展到现在,从消费端已经影响到了6.3亿网民,它应该是在目前中国的行业中,最健康、最朝阳,最让人相信梦想的地方,值得更多的人一起来开拓。

热点推荐

上一篇:青春为什么而焦虑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