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应用“脾胃学说”,养好后天之本

应用“脾胃学说”,养好后天之本

小编:

先生是一位48岁的壮汉,肌肉发达,身体一向不错。这几年做出口小商品生意顺风顺水,每天忙忙碌碌,中午和晚上常常处于灯红酒绿的应酬中。他十多年前就有胃病,近期更是胃疼得要命,吃了一阵子止疼药,开始还管用,现在不太管用了,没办法,只好去医院。医生给做了胃透等物理检查后,觉得他是胃癌,建议家属领他到省城的大医院进一步诊治。省肿瘤医院经过超声断层等一系列检查,最终确诊他已是胃癌晚期,医生责怪他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要他立即手术治疗。家人背着他流眼泪……

俗话说,“十人九胃”,可见胃病之广。那么,如何避免胃受伤害,怎样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胃部疾患呢?笔者就此采访了苏州市中医医院脾胃专科主任陈江教授。

作为医学博士的陈江教授,目前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脾胃病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中医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他从事中医内科临床二十余年,擅长以中医药为主治疗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疾病、炎症性肠病及消化道肿瘤术后的调理。

据陈江教授介绍,在中医学里唯一被称为学说的,只有脾胃学说。脾胃学说奠基于两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发展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形成于金元时代,金元时的李杲写有专著《脾胃论》,充实于明清。如今,脾胃理论在临床应用上涉及内、外、儿、妇产、皮肤、五官等科百余个病证。

中医脾胃学说是个多功能系统,脾胃在中医学里被称为“后天之本”, 它参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全过程,它的发病也十分广泛,中医有“脾旺不受邪”“内伤脾胃,百病乃生”之说。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后,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所供给。先天不足的,可以通过后天调养补足。脾主运化,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旺盛,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原料,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若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则机体的消化吸收机能亦因此而失常,故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与胃通过经脉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胃主接收食物,脾主运化食物。食物进入胃以后,由胃进行磨化腐熟,初步消化食物,将其变成食糜,然后由脾进行消化、吸收,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要很好地完成这一程序,必须使脾与胃的正常生理功能相互协调,才能正常发挥。脾为阴土,喜燥恶湿;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的运化有赖于胃的动力,胃的受纳有赖于脾的资助,而且不燥不湿、不冷不热,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完成纳运过程。脾胃位居中焦,是升降的枢纽,脾胃的升降影响着各脏腑的阴阳升降,因此脾胃健运,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洋溢活跃。所以在治疗上应该注意调理脾胃气机,使当升的得升、当降的得降,回复正常的脾胃升降功能。

中医学和西医学中都有“脾”、“胃”这两个器官的名称,虽然中医和西医是两个医学体系,但对脾胃形态大小的描述大致相同,认识也较为统一,认为都是消化器官。中医药对脾胃病的防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之处。

首先是整体调节。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脏六腑是相互关联的,一脏功能失常,必影响它脏或由它脏功能失调所致。所以,中医治疗脾胃病,并非单治脾胃,而是从整体调节,使各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而达到治病效果;

其次是治疗用药灵活。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如春季肝气旺,应防止肝木克土,宜适当疏肝健脾;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体质,因人下药,因人治疗。

中医治疗手段多样,有中药内服、外敷、药浴、针灸推拿、食疗等,达到补益虚损、调畅气机的作用,并且副作用极小,许多治疗脾胃病的中药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或调料,如生姜、大枣、茯苓、薏苡仁等。

那么,调理脾胃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陈江教授强调,调理脾胃要从好的养生习惯开始。俗话说:脾胃疾病三分治,七分养,也就是讲脾胃病要靠平时养生。总起来说,要养成三个好习惯:

一是好的静心习惯:好心境需要好的静心习惯来进行自我调节和管理,好心情才有好胃口,养成“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心理养护状态,才能促使“肝气疏泄,气血条达”。胃口常开才能保障营养物质摄入和正常的运转,为生命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物质。保持积极的心态是“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基本要求,也是让机体发挥强健免疫功能的有效方法,“养心”是“养生”的高境界要求,“养心”就是保持静心的态度,积极地面对一切。

二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按时有规律的进餐,做到“饮食有节”,才能使消化系统有序的工作;营养合理才能确保正常的生理需要;确保食物卫生,做到“饮食有洁”才能杜绝病从口入;烟酒对脾胃有伤害,需戒烟酒。

三是好的生活习惯:按生命作息规律办事,做到“起居有常”是“精神内守”的生理要求;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才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据陈江教授介绍,一般胃病的临床治疗常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加减,此方具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效,有辛甘温通、调节升降之妙。对于重症胃癌的治疗,临证时处方不拘泥于古法,用药既不伤脾胃又有助抑瘤,而绝少用大毒大苦之品,以防胃气久伤不复。二则重视慢性疾病血瘀因素,倡导通补兼施,扶正祛邪。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临床治疗胃病重视脾胃舒畅通降之性。久病血瘀,中医药治疗萎缩性胃炎等疾病多注重益气化瘀、和胃止痛,在温补行气用药基础上,参入活血化瘀之品,改善胃黏膜微循环状态,促进炎症吸收,从而逆转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病变。三则强调情志因素,辅以养心安神,疏肝健脾。大多数人认为胃病多为饮食所致,殊不知情志因素是胃肠疾病的重要原因。不少医家,论及情志致病,只注重调肝,却忽视养心。新的安本培元思想,除重视培护元气、元精,尤重元神的培护。临床治疗脾胃病极其重视调畅情志,摄养心神,以安五脏,喜用甘麦大枣汤。甘麦大枣汤不仅能治疗妇女脏躁,亦能治心病、养心气、泻虚火。

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及健康产业的需求,人们的保健和治疗必然要求回归自然,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为中医药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中医正逐渐显示出其特殊的人文魅力和产业前景,在疾病预防、康复、医疗、养生等方面,中医治未病的思想正充分发挥作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包括未病先防、防微杜渐和已病防变。中医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正气的盛衰有关,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盛衰与人体脾胃后天之本息息相关,正气与水谷之气不可分,有赖于后天脾胃的滋养,“脾之为卫”“四季脾旺不受邪”体现了脾胃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人体生长于天地之间,经常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主要在脾胃,脾胃是气血精津生化之源,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经络等赖以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源泉。人体物质代谢紊乱是导致衰老的重要因素,保持和恢复各种物质的化学变化有规律地正常进行,有助于延缓衰老,因此,调养脾胃是保健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热点推荐

上一篇:生活规律的“上海第一老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