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两汉文人对屈原评价的不同与原因

两汉文人对屈原评价的不同与原因

小编:

摘要:屈原《离骚》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屈原作为中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对于两汉文人也有较大影响,在汉人对他的各种崇高评价中,不难看出他在国人政治、道德与文化发展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屈原;《离骚》;政治;道德;文化

引言

屈原是战国中期楚国人,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及他的作品对汉以前的文人并未产生太大影响,而在两汉这种新的历史环境下却逐步发展壮大,其高度的政治才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的人格和强大的文学创作能力都使汉文人钦佩不已,而其坎坷的政治遭遇,深表同情,忠君爱国的思想更使汉代文人引以为榜样。

西汉文人对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与东汉相比,西汉文人主要侧重于对屈原的政治与道德方面的评价,而对于文章本身的文化内涵评价甚少,西汉文人多评价屈原为而东汉文人则侧重于对屈原文化地位以及诗歌内涵的评价与道德人格方面的评价。对于西汉与东汉文人对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的不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个体原因

西汉时期文人对屈原的评价与东汉都有着个体原因,西汉时期的贾谊才华横溢,却怀才不遇,有着坎坷的政治经历,所以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过于集中在对于政治角度评价,和对于屈原的个人遭遇的评价。司马迁则是政治坎坷,身体遭逢迫害,政治方面颇多不忿,而遭遇方面与屈原有有些相似,且他是史家,故而对于屈原的评价躲在政治角度和生活遭遇方面,对于屈原的道德情操又深感钦佩,所以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政治角度与道德情操的角度。扬雄则是因其40岁开始出仕,而后政治道路坎坷,而其在四十岁之前致力于文学的创作,所以其对于屈原的评价集中在对其文学成就的钦佩,对于他的道德情操也深表钦佩,对于他的政治方面的评价少一些。所以,西汉文人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大多侧重于对他政治角度的评价和道德角度的评价,对他文化做平的评价略少一些。东汉时期班彪因经历了朝代的变更所以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多在于文化角度。班固为史家,且因受其父班彪的影响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在侧重于文化角度和道德情操角度的评价。王逸是楚地人,对于屈原及其《离骚》有着深切的钦佩和震撼,他极其热衷于楚辞,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多集中在文化角度和道德情操角度,他将屈原的地位推向了极致。

(二)政治原因

西汉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相对安定,由于西汉承继着短命王朝秦,西汉统治者崇尚无为而治,汉代文人又由于处在大一统的新政治格局之下,如何巩固新兴政权和建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就成为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使得他们对于屈原的评价就集中于政治角度的评价。随着西汉政治的稳固和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颁布,这一时期的文人再接续着政治评价,开始转向本经立义方面的评价。因此汉文人对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开始站在在政治与道德情操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评价上了。而东汉时期的前期相对稳定但依旧没有西汉前中期的兴盛,而且东汉文人失去了作为参与上层统治集团重大活动的条件,环境和地位的变化给予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现实生活的动荡不定也给他们以极大的震撼。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统治集团所采取的“党锢”等高压政策,又使文人普遍受到压抑,而且对于政治的评论可能会招致灾难①所以对于屈原及他的作品《离骚》的评价都大部分在文化角度与道德人格角度评价,而政治角度的评价相对较少。

(三)文化原因

西汉初期的文人受到辞赋的影响较大,楚声诗歌广为传播,且用于宫廷祭祀,成为宗庙之曲,而且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政论性成果较大,且较重时楚文化,所以对于屈原的评价多集中在政治角度。汉武帝时期则代表汉代最高成就的新体赋在此间定型、成熟,出现了以司马相如为首的一批辞赋作家,政治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成了这一时期思想逐渐定于一尊,文学作品逐渐的转为本经立义,在风格上向深广宏富、醇厚典重方面发展,题材局限于宫廷苑囿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与题材方面的变化相适应的,还是创作宗旨的变化。而东汉时期文人的题材选择他们所关注的热点已经跨出宫廷苑囿,从更广阔的范围寻找有价值的题材。于是,各个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和间接诱因。到了东汉,讽喻不仅不起作用,甚至还可能招来灾难,这就迫使辞赋家们考虑如何看待和处理赋的社会功用问题。

总论

屈原的作品的评价无论是从政治角度、道德角度还是文化角度都是一种体悟,也都可以是屈原的角度,都是评论者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一个新的阐释和理解,都寄托着他们对于屈原及其《离骚》一种精神的交流,经历的交流。对于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者们也在不断的评价中充实着他们的灵魂和血肉,使屈原与《离骚》更加完整丰满。

两汉文人的思想求索,使屈原因《离骚》而成为万古流芳的“诗人”,也因为“忠君爱国”的伟大情操而成为中国政治上的爱国者。直至今日,“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桂冠依旧戴在受人崇敬的屈原头顶,光彩万丈,炫目动人。(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郑良树.新序校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5

[5]屈原等.楚辞[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6]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7]褚斌杰.楚辞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9]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版第一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注解: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国唐朝体育文学《抛球乐》鉴析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