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对陈涌文艺思想简评

对陈涌文艺思想简评

小编:

对陈涌文艺思想简评 对陈涌文艺思想简评 对陈涌文艺思想简评

为了维护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地位,陈涌同志还批评了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跟其他思想体系一样,只是一个学派”,应该跟其他思想体系实行“‘多元互补’、‘平分秋色’”的观点。他认为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发展之大成的看法,把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和它的历史地位讲得很恰当。

马克思主义是把过去人类思想发展的成果都继承过来,是过去人类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不是一个一般的学派,不是其他任何思想体系能够相比的。

它吸收了过去的科学成果,融化到自己的思想体系里面,从而成为人类思想发展的一个更高的阶段。毛泽东思想也是这样,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它显示了我们整个人民、整个民族一百多年的斗争的思想成果。

②此外,陈涌同志还指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说过“真理只有一个”,真理本身也不是什么多元的,问题只在于,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普遍真理,在这个最高层次上也是唯一的真理。

但这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可以包揽一切,可以代替一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所有领域的特殊规律,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规律指导下具体研究各个领域的特殊规律。

③陈涌同志一贯主张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为建设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懈努力。他认为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它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实际,发现了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解决了别人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

特别是解决了文艺与生活的关系和文艺与人民的关系问题。④陈涌进一步认为,过去我们一直把毛泽东文艺思想看作是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路线的体现,但很少有人论及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中应有的地位。

毛泽东在文艺问题上也和在其他领域上一样,有无可质疑的独创性。例如关于艺术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的问题,关于艺术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问题,关于艺术的民族形式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同时又都有马克思主义思想渊源。

毛泽东的创造性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过程中生发出来的。例如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论的创造性的丰富和发展。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都认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中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各种形式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也深知经济与政治不能不反映到意识形态上面来,但他们还没有像毛泽东那样,把政治在上层建筑上对文化是一种被反映和反映的关系作为一个普遍规律提出来。毛泽东这样做不是偶然的,这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特点和中国特点的反映,是主客观条件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造就了毛泽东这样“我们民族和人民的伟大的历史人物”。

⑤因此,我们必须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何发展,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现代化,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问题,陈涌同志认为,“根本解决的途经,还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还是要总结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我们本国的实践经验。

同时还要总结世界文学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经验,这是主要的。

我认为不能把主要希望建立在学习西方文论上面”。他还认为,现代和当代中国革命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的经验是很丰富的,几乎没有哪一个文艺的基本问题没有被涉及到。

把这些历史经验加以总结,就会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毛泽东关于研究战争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对于我们的文艺研究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就必须研究中国条件下的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的规律,而不能停留在一般的文艺规律或一般的革命文艺规律上面。⑥陈涌同志非常重视钱学森同志关于文艺问题的谈话,认为钱学森所强调的文艺界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要研究美学特别要研究形象思维和直感、直觉、潜意识、潜思维问题,对文艺界有很大的启发。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反映论,正确解决文艺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以及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问题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石之一。陈涌同志先后写了好几篇文章,批评了在文艺与生活问题上的各种错误观点,特别是批判了刘再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是“直观反映论”和“机械唯物论”的观点,总结了正确处理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历史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艺主客体辩证关系以及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的辩证关系的理论。

陈涌的《论艺术与生活》⑦一文,除根据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观点,总结“五四”以来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全面论述了艺术与现实亦即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批评了把艺术创作的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外,着重针对我们过去重视得不够、研究得不够的艺术创作主观方面的问题,论述了作家、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创作过程中的独特作用。作者指出:“文艺是对现实的反映,但文艺也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对现实的主观的反映。

因此,文艺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不仅有客观的方面,而且还有主观的方面。我们所说的艺术真实,不仅包含生活的真实,而且还包含艺术家的主观的感觉、想象、幻想和热情的真实。

”作者还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着作中的有关论述联系起来加以领会,阐明了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的特点,论述了想象、感情、情绪以至激情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艺术思维不同于理论思维的特殊规律。又通过总结中国造型艺术正确处理形和神的辩证关系,把写实与写意结合起来的光辉传统,说明艺术创造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家的主观和客观对象的统一过程,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的实质也就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对象化。

并通过对西方印象派、现代派绘画和对毕加索、蒙克等画家创作经验的分析,说明艺术应该真实地反映现实,过去的一切真正的艺术家都是这样那样和现实相联系,并且在他们的作品里得到真实的反映,连非具象的艺术也不能例外。但艺术反映现实是能动的,因而是十分广阔的,可以有多种方法、手法和多种途径,决不能把直接反映现实的方法看作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可以说,《论艺术与生活》既是一篇完整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艺术与现实关系论,更是一篇建立在反映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文艺主体论。它对于克服文艺脱离生活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对于反对文艺问题上的机械唯物主义,正确地坚持文艺上的思想斗争,是有积极意义的。

针对刘再复的所谓“文学的主体论”和王若水的所谓“历史的本体论”,陈涌同志先后写了《文艺学方法论问题》⑧和《也论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⑨两篇文章,在批判他们所散布的违背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的主观唯心论的同时,进一步论证了文艺与生活亦即文艺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在《文艺学方法论问题》中,陈涌指出,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文艺同时具备着它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共同的本质、共同的规律和文艺自身的特殊的本质、特殊的规律,而这两方面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

过去由于“左”的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我们研究文艺问题往往主要注意到文艺和其他意识形态共同的方面,而较少注意到它和其他意识形态不同的方面。新时期以来这种教条主义的影响已得到克服。

但和过去的情况相反,现在又出现了形形色色借口文艺的特殊性来排斥文艺的社会意识形态属性的观点。刘再复把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作是文学的“外部规律”,从而把社会生活排除在文学“自身”之外,排除文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去探究审美特点,只能把文学引向绝路,导致“纯形式”、“纯艺术”的结论。

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任何文学艺术都同时包含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我们所说的艺术真实,不只是生活的真实,同时也包含着作家、艺术家的思想、理想、热情的真实。刘再复把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在文艺上的应用,说成是“直观反映论”或“机械反映论”,企图证明这种反映论就是否认作家、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这完全是不顾事实也不讲起码常识的说法。

《也论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批判了王若水用所谓“历史的本体论”来论述人的主体性的主观唯心论观点。王若水说,“宇宙的本体是物质,历史的本体是实践的人”。

陈涌认为,历史应该像马克思那样理解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有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的,人的实践只能在既定的客观条件下进行。

人不能任意选择自己的生产方式、自己的社会经济结构,不能任意选择自己的社会。人的主体性就表现在它有可能掌握、运用历史的客观规律,依据客观规律推动历史前进,实现客体和主体的统一,这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主体性。

王若水实际上是把历史的客体消融在历史的主体之中,而把历史的主体看作是历史的“本体”。离开客体、离开历史的客观规律或历史的必然性来谈人的实践、人的主体性,因而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会受到历史的惩罚的。

陈涌在这篇文章中,还批判了王若水所赞同的刘再复认为解放以后中国文艺界的主要问题是所谓“主体性失落”的观点,他认为创作自由也好,作家、艺术家的主体性也好,都不是没有前提的,都不是无条件的。在我们今天中国的条件下,创作自由和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应该是肯定文艺事业是社会主义总的事业的一部分,肯定文艺应该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因此,作家、艺术家只有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真实地反映生活,按照美的规律反映生活,才能发扬创作主体的积极性,保证文艺的健康发展。刘再复、王若水所谓的“主体性”,是超越经济、政治,超越社会生活,超越作家、艺术家世界观的,实际上是可以超越一切,可以没有前提,不带任何条件的主体性。

创作需要生活,需要来自感性生活的感受、体验,并由此激发创作欲求。只有客观的历史要求化为作家、艺术家的主观要求,才有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我们过去文艺界的主要问题,无论如何决不是什么“主体性的失落”,而是我们的作家、艺术家的生活经验不足,对自己所表现的对象理解体验不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论,正确解决文艺与经济、文艺与政治以及文艺的意识形态共性与自身特性的辩证关系问题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上,历来有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夸大文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文艺对政治的相对独立性,提倡文艺脱离政治,为艺术而艺术,要求文艺与政治平行或独立,不接受党对文艺的领导等“右”的倾向;一种是忽视文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文艺对政治的相对独立性,只强调文艺对政治的从属地位和服务作用,甚至要求文艺直接服从于和服务于临时的具体的政治任务,图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左”的倾向。

陈涌同志先后写过许多篇文章比较正确地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辩证关系,批评和抵制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倾向,特别是批评了文艺“非上层建筑论”、“非意识形态论”,并批判了刘再复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论是“庸俗的阶级斗争论”的观点。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陈涌同志早在1950年代就在《关于艺术和政治》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文艺应该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与新时期我们党为文艺工作提出的方向和口号完全一致。

1950年代以后,在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理解上,文艺界出现了明显的“左”的偏差。这一时期陈涌相继写了《关于艺术和政治》⑩和《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几

热点推荐

上一篇:为什么要让学生学画画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