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论音乐对加深语文文本理解的作用

浅论音乐对加深语文文本理解的作用

小编:

浅论音乐对加深语文文本理解的作用  一首我喜爱的乐曲,所传给我的思想和意义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门德尔松曾说。对于课堂来说,音乐是除了语言之外,教师的另一张脸,组成教学的另一元素。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和重视音乐带来的情感的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情感熏染、艺术熏陶,启迪学生的创新和思维,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音乐导入,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音乐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唱、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

教师可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方式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例如,在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时,可以播放组歌《四渡赤水》;上《愚公移山》时,可以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上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播放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等,教师都可以使用这些由诗词谱曲的音乐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的理解,特别是在讲故事环节应有背景音乐或话外音的设计,这样会显得课堂有情调、有感染力。

二、音乐剧展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陶行知先生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中心向学生发展为中心转变。由传授学生知识技能的课堂教学目标转向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在实践中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最终实现提高学生审美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可采用艺术感受和情感体验的形式,借助一些艺术手段进行教学,如戏剧情节、音乐剧等,从而使艺术能力、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得到逐步形成和提高。编演音乐剧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课本音乐剧取材于语文教材,大多是经典的传统名篇,有着良好的文学基础,又经过音乐剧这种综合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教育感化和情感启发更强烈。它通过音乐、舞蹈、文学、美术、表演等多元素的有机结合,既作用于人的视觉,又作用于人的听觉,将音乐艺术、语言艺术、形体艺术融于一体。以下是笔者就《荆轲刺秦》一文中易水送别这个情节编写了一段音乐剧

[演员:荆轲(学生甲),秦舞阳(学生乙),太子丹(学生丙),高渐离(学生丁)]

易水滨。荆轲、秦舞阳即将上路。太子丹、高渐离着白衣为二人送行。

[四人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丹:荆卿(欲言又止)此去任重而道远(低头,不言)

[荆轲直视太子丹,犹不语,转身欲行。]

高:今卿且行,渐离无多言,唯击筑一曲,待卿之功成身反。

荆:(回头,深沉地)轲,不胜感激。

[高渐离坐定,击筑。]

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长嘘兮成白虹。

[高渐离击筑片刻,荆轲慨然和之。]

荆:(悲壮唱)风萧萧兮易水寒,草木黄落兮雁飞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风萧萧兮易水寒,别故土兮恋关山;风萧萧兮易水寒,魂魄有灵兮归故园。

[四人皆哽咽。太子丹垂头不语。荆轲唱毕,仰天长叹,再顾高渐离,决然回头,疾行而去。秦舞阳紧随其后。]

易水送别是《荆轲刺秦》拉开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荆轲行刺前的准备。生死离别,垂泪涟涟,以上这一小段音乐剧通过凄风寒水枯木黄叶飞雁等意象,用歌声来烘托凄凉悲怆的气氛。从悲凉到悲壮、低沉到高昂,在音乐变化中,生死离别变为同仇敌忾、赴汤蹈火和义无反顾。通过音乐剧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让学生对文本表现的主题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画面配音,在互动中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新课标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并能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设计课堂教学,投影仪、录像机、多媒体电脑等教具进入课堂后,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和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让学生边欣赏精彩画面,边给画面配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展示自己音乐(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20页)才华的欲望,也能在使学生在画面与旋律中感受文本的主题和内涵。

在选择音乐素材时,应选择与文中事物形象相符的音乐,声音效果的配合要严密,要源于生活,具有现场效果。在挑选适当的歌曲、音乐的过程中,使学生有机会了解各种音乐类型。比如,在《茶馆》教学中,运用电视剧《大宅门》中的影视音乐结合画面配音,让学生联想到亭廊楼榭,檐瓦柱壁等院落特征,历经百年沧桑的茶馆,牌匾挂满风尘,古铜色的茶杯子,老店古色古香,络绎不绝的各式各类的人,非常贴切地展现了茶馆中人性的复杂多样和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让学生领会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岁月感和浓郁的地区和民族特色。音乐让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作品的环境和意义之中,触景生情,产生共鸣。

四、歌词相衬,升华了文本的主题内涵

门德尔松说过:在真正的音乐中,充满了一千种心灵的感受,比言词更好得多。歌词不同于诗词,它比较平实和通俗;也不同于日常生活的语言,它比较凝练和雅致;更不同于市井俚俗的语言,它可以陶冶情性,可以培养趣味。歌词是时代的产物,它再现了特定时代五彩生活,它写尽了自然风景,人间真情。清新隽永的歌词脍炙人口,节奏明快的旋律静心养性。

我们赏析和积累优美、精致、隽永的歌词时,我们也在蕴积思想和情怀,思想和情怀在此过程中得到升华和沉思。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对苏东坡《东风破》一盏离愁,孤单窗前自鬓头,奄奄门后,人未走,月圆寂寞,旧地重游这首诗的解读,可以联系方文山作的歌词的《东风破》:谁在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 看见小时候/犹记得那年我们都还很年幼 而如今琴声幽幽/我的等候你没听过/ 谁再用琵琶弹奏 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 结局我看透《东风破》本是古琵琶曲,而这首歌听来让人容易进入唐诗宋词的世界与遐想。从内容上看,整首歌词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述了一段含蓄的悲伤情感;平稳而舒缓的节奏,更突出了伤感的内涵,二胡和琵琶的穿插更渲染了这份无奈、忧伤,发散着淡淡的蓝色的忧伤和惆怅;一任漂泊,让不安的心随风飘渺。这些歌词情感的表达与作者的心境完全融合在一起。此外,歌词整体上也以排比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自由押韵,增强了节奏感和音韵美。在方文山的笔下,歌词古今交替,更有时空交错的感觉,这样学生对那个时代有一种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在优美的旋律下引导学生分析歌词,感受歌词的意境,可使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生活是语文的原型和资源,语文是生活的展示和浓缩。音乐是受大众喜爱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视觉和听觉二者珠联璧合,有效地服务教学,增加语文教学的多樣性和观赏性,以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品质。赏音品词,你会感受到语文的无穷魅力,生活的丰富多彩,宇宙的浩瀚无边。

热点推荐

上一篇:完善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