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从哈尼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探究其传承与发展

从哈尼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探究其传承与发展

小编:杜海松

哈尼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少数民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山地民族,层层波澜壮阔的梯田景观就像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哈尼先民在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历史。哈尼族以多神崇拜为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长河中,哈尼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哈尼族音乐与文化。如果说,哈尼梯田给世人留下壮丽的人文景观,那么哈尼族民间音乐就是留给我们的一颗色彩斑斓的音乐活化石。

一、哈尼族民间音乐的分类及特点

新中国成立以后,哈尼族的经济获得了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民间音乐传承只能依靠口传心授的自然发展状态。但哈尼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又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连。哈尼族民间歌舞是普通百姓表情达意、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哈尼族人民日常生活所用到的民间音乐进行简单梳理,以便于更多的民间音乐爱好者去了解今天的哈尼族民间音乐。

(一)节日聚会活动中的哈尼族民间音乐

每逢哈尼族百姓遇到重大节日或者聚会活动中,演唱长篇的叙事古歌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记载着本民族祖先历史发展的音乐活化石,让今天的后人铭记族史,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其歌词内容包括哈尼族先民开天辟地、民族起源、建寨定居、民族风俗、社会伦理、民族关系、村寨兴盛、孝敬父母、生儿育女等内容。如《祖先的迁徙》、《唱述祖宗源流的歌》、《开天辟地》等,这些歌曲叙述了哈尼族族源、发展和迁徙的整个历史过程,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哈尼族先民积极进取、开发南疆的历史画卷。这些历史古歌成为纪念祖先,启迪后人铭记族史的重要手段,并通过在节日或聚会中演唱,使哈尼族百姓产生共鸣,激发民族情感。在器乐方面,民族乐器的演奏也逐步规范,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说铜错、牛皮鼓就作为节日礼仪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伴奏工具,一般来说,在哈尼族百姓心中,铜错、牛皮鼓具有通神的意味。所以一旦铜错、牛皮鼓响起,哈尼民众就产生了庄严和神圣情绪,应该说这两件民族乐器在哈尼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被赋予了特殊的社会功用。

(二)恋爱婚俗中的哈尼族民间音乐

哈尼族的情歌,按演唱场合的不同,有两种不同表达方式。一是以求偶为目的,在室内小声唱的阿茨这类情歌是两个人直接倾诉缠绵爱意的情歌。此类情歌的演唱往往具有相对固定的开腔引句,其实就是有一个固定的起头和结尾方式,演唱过程可以用巴乌、小三弦、树叶等乐器进行伴奏,或者通过不同的乐器组合,可以体现出高低错落、音色各异的多个声部。第二种是以爱情为题材,在山上大声唱的味玛,这类情歌用于在野外串寨交友、山野劳作、遥相对答、传递情谊。由于这类情歌一般在野外人烟稀少的地方演唱,所以不需要乐器伴奏。虽然,今天的哈尼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但大部分婚姻都还是需要保留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习俗传统。所以,在这种传统的特定条件下,哈尼族的婚嫁音乐文化在原有的基础上,融入了更丰富的婚嫁音乐品种。首先,母亲哭唱、新娘哭唱、伙伴哭唱、姐姐哭唱、哥哥唱、父亲唱等固定的演唱程序仍需保留,例如:《女儿迟早要出嫁》、《又少了一个伙伴》等。当代的哈尼族百姓根据本民族男女青年崇尚自由恋爱以及进入到家庭生活以后的特点,创作出富有新时代特点的婚嫁歌曲,例如:《出嫁的命到来之时》、《赐我幸福成家》等,从传统到现代,从悲伤到喜悦,展示出哈尼族哭嫁歌鲜明的地域性特色。

近年来,进入了现代化快节奏生活的哈尼族青年男女,随着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汉族音乐文化对哈尼族的音乐文化的渗透,男女之间的交流日趋便捷,原来需要通过情歌传递的情感直接可以用现代的交流方式替代。不少年轻人对这些时髦、新鲜、个性强的当代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新创作的反映哈尼族男女青年爱情观和婚嫁礼俗的民歌数量也随之减少,一旦这些民间音乐失去原有的生存空间,那么就会极大的妨碍哈尼族民间音乐的自然传承与发展。

(三)日常生活中的哈尼族民间音乐

哈尼族是一个以歌代言的民族,所以不论是在日常生活、农时节令、农耕技艺、纺纱织布、游戏玩乐,哄娃睡觉等,均有民歌相伴。比如说每逢遇到农忙季节,当地百姓会专门邀请歌手在田间地头演唱栽秧歌,为插秧者鼓劲加油,用以增强劳动效率,解除疲劳。例如《建村建寨》、《放牛放鸭的小孩》、《盖新房》、《我们的寨子好》等等。进入收割季节,哈尼族百姓又唱起了《农忙季节到了》、《年月转换》等,还用稻秆制作一种音色独特的谷杆笛在田间演奏,用来鼓舞劳动情绪,增添欢乐愉快的气氛。另外,在哈尼族日常生活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孙儿的时候唱的催眠曲也非常有特色,如《妈的儿快长大》、《孙儿睡》等。另外,哈尼族儿童在做游戏的时候演唱的儿歌阿咪车也非常有特色。例如:《抓小石子》、《喊月亮》、《歌儿唱到骑马》等等。此类儿歌至今都在当地小朋友当中广泛传唱,它的歌词内容涉及广泛,曲调短小丰富,开腔有固定的衬词作为开头,演唱形式多样,有齐唱、独唱、对唱、还伴有童趣的舞蹈和游戏。这些儿歌主要由成年人创作并传授给儿童演唱,并且保留着许多极为古老的哈尼语音。哈尼族的儿歌在今天的生活中仍然起到了寓教于乐、联谊村童、继承传统的作用。它同时体现着这个民族对自己后代的深情期望。

二、当代哈尼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哈尼族民间音乐具有宗教、教育、娱乐、实用、沟通及文化传承等多重社会功能。在以前的传统生活状态下,民歌是通过口头创作、歌唱、接受三个音乐生产环节诞生的,民歌的创作者也是民歌的演唱者,同时又是接受者。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由于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打破了原有的生态传承模式,尤其是在与外界交流日趋频繁的今天,汉族以及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使得当地民族本土音乐文化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有的这三个关键的音乐生产环节都被其他外来音乐形式所取代。本土音乐原有的受众群越来越少,致使哈尼族民间音乐传承道路受阻,这些非物质文化的宝贵遗产该怎样去继承和发扬,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从哈尼族特有的民间音乐走向多民族共享的民间音乐

随着大量汉族移民陆续进入红河州哈尼族自治州,汉族的音乐文化开始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整个云南的民族音乐文化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多元并存的格局。在这样一种新的全面发展格局下,新形式的哈尼族民歌应运而生。哈尼族新民歌在形式、内容、词格上都不断向前发展,以哈尼族音乐元素创作的歌曲广为流传,对宣传哈尼民族发挥了重要作用。1956年,蒋管作曲的《哈尼姑娘赶街》,由杜丽华首次在全国音乐周演唱,这首民歌是表现哈尼人民新生活的民歌,也是在国家级音乐活动中演唱的第一首哈尼族歌曲,后灌制唱片在全国推广,该歌曲收入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少数民族歌曲选》。1961年,张难以红河县甲寅哈尼族民歌为素材创作了歌曲《阿波毛主席》,这首具有浓郁哈尼族音乐风格的歌曲,1963年首次在云南广播电台录音播放,至今仍在当地广为传唱,成为中国歌曲中的红色经典,为唱响云南60年推荐歌曲,收入了动听云南60年云南优秀歌曲珍藏宝典01961年,中国音乐界权威刊物《歌曲》封三以黑体字发表标记为云南哈尼族民歌的歌曲《毛主席的光辉照过来》(李元庆整理、著名歌唱家黄虹首唱)并传唱至今,开创了云南音乐作品高规格发表的先例。

通过这些用汉语来演唱,打上了时代烙印的哈尼族新民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当地汉民族正在接纳哈尼族的音乐文化,而哈尼族也正在逐步接受这种来自汉族主流音乐的同化。通过这样的同化变迁,哈尼族的民间音乐不再是以前传统生态传承的传统音乐,而是汉族与哈尼族音乐相交融的文化成果。

(二)从山野走向都市和市场

红河州哈尼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山区,所以哈尼族的民间音乐从一开始就起源并流行于山野之间,是哈尼族人民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之一,与哈尼族人民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但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信息交流日益发达,这些民间音乐已经不能满足哈尼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了。所以,这种扎根于民间的音乐,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必须从乡野走向都市,在多元文化中发扬光大,并融入现代社会,开花结果。

1980年代以来,由于地方政府扶持,各地进行民间音乐的整理和搜集,民族文化自信心不断得到提升,哈尼族民歌在保持原有传统的同时找到了更加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1983年,李元庆作曲的《喊月亮》,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演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于1986年获得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2008年,由徐荣凯作词、万里作曲的《长街宴》,通过谭晶、熊汝林、杨倩琳等知名歌手的演绎和宣传,成为影响较广的少数民族歌曲之一,成为唱响云南60年推荐歌曲,收入动听云南60年云南优秀歌曲珍藏宝典。同时收入进动听云南60年云南优秀歌曲珍藏宝典的哈尼族风格歌曲还有黎炳成作曲的《慢尼姑娘的银铃》,钟霄军作曲的《美在元阳》,张汉举作曲的《多情的巴乌》等。新的时期,哈尼族民间音乐正朝着具有时代特征的方向发展,从乡间田野走向都市,让哈尼族民间音乐有了登上大雅之堂,展现风采的机会。以多样化的形式满足当代人新的精神需求,加深人们对哈尼族民间音乐的感情,让哈尼族民间音乐拥有更多的受众群体和更广泛的听众基础,焕发出时代的光彩与魅力。

(三)从民间生态传承到政府引导开发

红河哈尼族一直都有各种民族传统音乐节日及民俗活动的传统,其中,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岁首,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所以叫十月年,又叫昂玛突节。节日期间有祭祀祖宗、设宴迎宾、唱酒歌等活动。每到十月年来临哈尼人会在山寨里摆上酒席,一起欢度节日。在摆酒庆祝时,百来张桌子排在一起,恰似一条长龙,长街宴也因此而得名。

近几年来,哈尼族的十月年、六月年等传统节日,当地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民俗活动顺利进行。通过这些节日盛会,一些经典的民间传统歌舞得以传承,一批批优秀的演员不断涌现,使哈尼族民族音乐的文化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推动了哈尼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对当代哈尼族民间音乐发展道路的思考

哈尼族民间音乐怎样才能得以相对完整的传承保护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措施:

(一)生态传承与民间音乐教育传承相结合

民间音乐的普及应该从最基础的教育抓起,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美学观的建立其实是依赖普通百姓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的潜移默化的培养和熏陶。

在这里,我想举几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加拿大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他们在传统音乐文化传承方面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并且也取得初步成效。他们从小学教育起,就开设了传统文化课,给小学生普及本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包括绘画、音乐、手工等。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传统音乐文化就得依靠这种代代相传而传承。所以,在加拿大,从来就不缺少传统艺术的观众。对比我国的民间音乐,不要说小学基础教育,就算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没有专门设有对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课程。

另外,印度也是一个民族音乐文化丰富的国家。印度政府花重金保护古典艺术家和传统艺术的演出场域,城市中表演古典艺术的剧场等级要比普通剧场高出很多,在普通市民心中欣赏古典艺术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的基础。在政府和市场双重保护下,印度一流的古典艺术家在收入方面也是非常可观的。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到印度来学习古典音乐也是大受政府支持的。印度政府着力于向全世界推广本国的民间音乐,花重金资助传统音乐艺术家出国讲学、交流、演出。通过不断的努力,印度的民间音乐文化保护和传承取得很好的效果,印度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北美学习民族音乐的大学生知道印度音乐的远比知道中国音乐的要多很多。

在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红河州的民间音乐教育在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师资队伍开始逐步壮大。但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以前主要以口头传承的自然传承模式,在当今哈尼族社会已经很难再按照这种模式传承下去,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新的适合哈尼族音乐特色的传承道路。一方面应该把生态传承的民间音乐保存记录下来,另一方面让哈尼族百姓学会生态传承与教育传承相结合。

首先,应该将哈尼族民间音乐纳入小学课堂学习的常规教学内容,并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估体制;其次,组织地方民间音乐工作者编写适合哈尼族青少年的音乐教材,使民间音乐尽快实质性的进入课堂教学;第三,相关教育机构应该鼓励年轻音乐教师深入民间采风学习,同时也可以聘请民间歌手和艺人走进学校课堂,为教师和学生表演丰富的民间音乐,加强民间音乐原汁原味的传承。

(二)哈尼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是发展传承的驱动力

红河州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哈尼族、彝族与汉族之间相互通婚,逐渐发展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关系。所以,当代哈尼族民间音乐,也融入了临近的彝族音乐风格,当然更多的还是汉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同时,当地的汉族百姓也逐渐适应和融入到哈尼族文化音乐当中,整个社会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关系。这些都为哈尼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当民族认同感产生的同时,哈尼族民间音乐自然就成为当地哈尼族民众心中最引以为荣的文化。这种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将会极大的推动哈尼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双钢琴手法在交响乐中的演绎与魅力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