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唐代长沙窑瓷铭中的儒学分析

唐代长沙窑瓷铭中的儒学分析

小编:江捧岳

文化的兼容并蓄是唐朝的时代特点,长沙窑的题记、诗文即反映了这种时代特征。既有宣扬儒家礼教的诗文、古训,也有尊佛崇道的题材作品,体现了唐代在文化思想上儒、释、道并行,开放包容的精神风貌。尽管儒、释、道的发展伴随着彼此之间的斗争和融合,但儒学始终占据着意识形态上的主流地位。我们可从长沙窑反映儒学思想的题记、诗文上略窥一斑。

这类瓷铭从内容上来看,有直观反映儒家教条准则的短句,也有间接表达儒家处世哲学的五言诗句。短句有的出自孔子、孟子、荀子的语录,有的出自儒家经典。那些具有教化功能的五言诗句语言质朴、直白,将儒家处世哲学融入其中,文辞虽没有上层文人的作品严谨、经得起推敲,但所反映的内容则更为真实、贴近生活。从器型来看,铭文多集中于瓜棱壶,一般写在壶腹部,流嘴正中处。书于该处是有考虑的,因为该部位最为醒目,使用者提壶斟酒上茶时其文字便一目了然。字体多为行书,也有少量草书,都以直行书写。短句与诗文所占面积相同,因文字较少,故字体较为粗大。在排列构图上,追求端正、对称的效果,多以三行直行排列,往往取短句中间一字或二字单成一列。

反映儒家礼教

1.仁义礼智信。《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最初提出仁、义、礼、智四个基本德目,西汉董仲舒把它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是中国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兼备了个人心性品德与人伦关系规范的双重特点。

2.仁知礼贵和。《论语注疏学而》。它提倡人们在各种不同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有恭敬和谦让的精神和行为,以提高个人道德素质,保持人际关系中的和谐顺畅。

3.天无二日,世无二王,家无二主。儒家强调社会各级必须遵周礼所规定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名分,才能维持社会政治的稳定。

4.雁有行列之次、鹰有行次之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两服上襄,两骖雁行。《汉官六种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杨乔纠羊柔曰:柔知丞、郎雁行,威仪有序。雁行有序,即是知礼。鹰有行次之列类此,意喻人间等级制度符合自然天理。

5 . 剑缺那( 哪) 堪用, 霞(瑕)珠不直(值)钱。芙蓉一点污,□人那堪怜。此诗劝人洁身自好,是一首关于品行的教化诗。

6.客来莫直入,直入主人嗔。打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此诗教化人们应遵守叩门入户的礼仪。《礼记曲礼上》: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7.衣裳不如法,人前满面羞。行时无风采,坐在下行头。此诗告诫人们要注意衣着仪表,是一首关于穿着的教化诗。

8.凡人莫偷盗,行坐饱酒食,不用说东西,汝亦自涤直。礼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成为统治国家有力的工具。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核心的礼仪规范和伦理道德准则已深入人心,并转化为一种自觉意识,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反映儒家孝道

1.羊申跪乳之志,取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执贽》、东汉蔡邕《为陈留太守上孝子状》句中之意。

2.慈鸟反哺之念,取梁武帝《孝思赋》慈鸟反哺以报恩之意。

3.牛怀舐(舔)犊之恩,见《后汉书杨彪传》。

4.王详(祥)覆冰报得冻泉鱼出,事见《晋书》卷三十三和《搜神记》卷十一,为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典故,是封建社会蒙童教育的必读题材。

5.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出自《孝经卿大夫章》。

孝是儒家文化中的传统内容,儒家所提倡的孝有不同的层次,在家孝顺父母以报养育之恩;在朝为官,尽忠君主,以贤德服人,以孝治家。唐代奉行以孝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推广《孝经》,旌表孝行,唐玄宗亲自为《孝经》作注解并推广于民间:立于学官。令天下每家藏《孝经》一本,精勤教习;学校之中倍加传授,州县长官,明申劝课。

反映儒家立志劝学

1 .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出自荀子《劝学》,喻示环境对人品德形成的影响。

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弘大,而不能用道来弘大人。

3.小人之浅志,道者,君子之深识,倡导君子之见。

4.群(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导者。

5 . 白玉非为宝, 千金我不须(需)。意念千张纸,心存万卷书,宣扬视珠宝钱财为身外物,唯有拥有文化知识最高尚。劝人要做饱读诗书的人。

6.忽起自长呼,何名大丈夫。心中万事有,不愁手中无。敦煌写本《论语义疏》卷背抄有此诗。

7.上有千年鸟,下有百年人。大夫具纸笔,一世不求人。,该诗通过以告慰先人的方式,写读书掌握文化知识后的成就感。一世不求人意指靠文化知识摆脱下等人的地位。

8.小小竹林子,还生小小枝。将来作(做)必(笔)管,书得五言诗。

儒家的劝学始于孔子。孔子曰:学而不厌。荀子曰:学不可以已。儒家认为学习是修身的根本,无学将会导致轻薄无行,只有恬静博学,才可观高人远节,以礼自恃,立身扬名。

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李建毛说:人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甚至每一种文化的诞生都有其潜在的心理背景,包括政治背景、经济背景、阶级背景、文化背景、宗教背景及风俗习惯等等,而长沙窑题诗的潜在背景便是中晚唐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长沙窑作为一座民窑,其销售对象是广大的中下层平民,瓷铭的出现也是为适应市场需要而顺势而生,在其瓷铭中出现了相当比重的反映儒家礼教的内容,这是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就因其独有的社会教化功能,始终为统治者所青睐,成为官方显学。它深入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理念和社会的各个层面。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和道教的兴起,儒学处于相对衰微的状态。在经历了约三百年的战乱之后,隋唐迎来了人们企盼已久的统一与和平。唐朝统治者在治国问题上,推崇儒学,把尊儒崇经、推行仁政定为治国的基本方针。唐高祖即位之始即下令恢复儒学,唐太宗即位后,开文学馆、弘文馆,优待儒士,弘扬儒学。经过数十年的励精图治,唐王朝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从而为儒学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随着唐最高统治者的崇佛好道,儒学受佛教、道教的冲击,逐渐沉寂。中唐后期,经安史之乱数十年的藩镇割据和军阀战争,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已不复存在,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礼仪沦丧,百姓流离失所,陷入哀鸿遍野的境地,急需一种积极健康的思想唤起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便重整纲纪,安定社会。于是涌现出了以韩愈、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的思想家,他们抵斥佛老,重振儒学,儒学再次得以复兴。尽管儒学在唐代的发展呈曲折之势,但自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潜意识,上到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儒学思想已深入人心。长沙窑这些蕴含了儒家传统思想的题记、诗文即是其深远影响的一种表现。

唐代的科举制度改变了魏晋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官僚体制,大大激发了社会各阶层的功名心和入世积极性。唐代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随之发生巨大改变,表现为普遍而持久的读书风气形成。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无论读书人还是他们的乡邻、亲友,无不视科举入仕为最高荣耀。故有天地平如水,王道自然开。家中无学子,官从何处来、上有千年鸟,下有百年人。大夫具纸笔,一世不求人的感叹。科举取士以尊重儒术为主,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将儒学以政治、道德为核心的学说确立为标准答案,对考生的最根本要求即是熟读儒家经典及注疏。而对儒家思想的演绎往往都是囿于一种高雅的表现形式,具有经典性,其思想的深刻性、论证的缜密性、文词的华彩性,一般的社会成员基于有限的文化水平难以诵读和领悟。于是,在这股应科举制度而带来的读书风的影响下,随着教育、考试、社会交际的需要,一些儒学简约文本被大量转抄背诵。儒学思想很快成为一些教条并世俗化、简约化。从长沙窑题记中的儒学短句,不难看出这些变化和特点。长沙窑具有商业化特点,题记、诗文内容的选择都是从经营的角度考虑,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迎合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说明习儒向学的读书风气已深入人心。

科举还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竹林青郁郁,鸿雁北向飞。今日是假日,早放学郎归生动再现了学校老师放学生春假的情形,同时也从侧面映射了科举制度推动唐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童子科的设置,为童子入仕开辟了捷径,助长了士人对童蒙教育的重视,蒙书的编撰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出现了许多普及化、通俗化的儒学启蒙读物如《太公家教》、《蒙求》、《兔园策府》、《王梵志诗》,以简约化、条文化的方式把儒家的经典表现出来。笔者在《太公家教》中找到与长沙窑题铭相同或相似的有6句:高山之树,苦于风雨、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吞钩之鱼,恨不忍饥、日月虽明,不照覆盆之下、人生悮(勿)斗,悔不三思(与人生误计,恨不三思之句相近)、屋漏不盖,损其梁柱(与屋漏不盖,苦于梁柱之句相近)。王梵志的诗在长沙窑产品上也有出现。蒙学读物的特点是将博大精深、玄奥缜密的儒家思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而事实上,蒙学的影响对象,不仅仅是少年儿童,还包括了成年人。这种朴实的语言、浅显的文字与走平民销售路线的长沙窑十分契合,在习儒向学的大环境下,这类文字被长沙窑所选择,题写于瓷器上,用于招徕顾客。

热点推荐

上一篇:从长沙窑瓷上的诗文题记浅析唐代佛教的发展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