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考量慕课表现:美国的探索及启示

考量慕课表现:美国的探索及启示

小编:曹圣群

一、美国招生考量慕课表现的背景

美国竞争性高校本科招生历来注重对申请者的全面考察,在招生录取决定中的考量因素甚是多样(大学预备课程成绩、修读课程强度、SAT/ACT考试分数、写作、推荐信等)。除了共识性的考量因素外,有些高校也会自主探索一些校本化的测量手段,比如塔夫斯大学(Tufts University)的非认知评价测验―彩虹项目(Rainbow Project)和“万花筒项目”(Kaleidoscope Project)、戈切尔学院(Goucher College)的2分钟视频展示。近年来,随着慕课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慕课表现已经开始进入高校招生办人员、高中生以及升学咨询师等招生利益相关者的视野。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成为诸多高校中的先行者,其2012级蒙古学生Battushig Myanganbayar和印度学生Amol Bhave即因为在该校慕课《电路与经济》(Circuits and Electronics Course)中表现优异而获得录取优势①;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招生办主任William R. Fitzsimmons则表示正在探索慕课表现的权重问题②;戴维森学院(Davidson College)校长Carol Quillen解释该校通过EdX平台提供慕课的原因之一即为“从慕课注册者中搜寻潜在生源,从中甄别能够适应该校氛围并成功完成学业的生源”③。对高中生而言,使用慕课表现证明自身实力成为注册慕课的一大动力。College Confidential是美国领导性的大学申请咨询论坛之一,从其论坛帖“Do MOOCs help in college admission”“MOOCs and admissions”中即可看出高中生对慕课表现在申请大学时具备的价值的关注。此外,美国许多升学咨询师也列举了申请大学时提交慕课表现的诸多好处,比如证明在某门学科的天资、对学校的兴趣、提前熟悉大学课堂、获得大学学分等,并以此来鼓励高中生积极注册慕课。①

二、考量慕课表现的优势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简称MOOCs),是由世界各国的知名高校通过网络向公众提供免费精品课程。② 慕课表现包括在线多选题、同伴互评的主观开放题等测验成绩,以及观看讲座视频习惯、论坛发帖数量、作业完成等学习参与情况。与美国传统的招生考量因素相比,慕课表现具备自身的优势,包括在预测大学学业成功上具备更强的效度、在甄别众多优秀的申请者时具备更高的区分度、提供更为公平的入学竞争、提高高校与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招生匹配度,这些优势恰恰都是美国竞争性高校在做出招生决定时考虑的核心。

1.预测效度更强

慕课是真实的高校课程,慕课表现理论上具备更强的预测效度。录取的学生能否顺利成功地完成大学学业是美国高校在招生时考虑的核心问题,因此在筛选生源时如何有效地判断申请者未来可能的大学学业表现至关重要。在传统的考量因素中,大学预备课程成绩在20年(1993―2013)NACAC招生动态调查结果中一直被评为最重要的招生考量因素,因为大学预备课程为接近大学水平的高难度课程,其教学要求比高中基础课程更严格,在这些课程中的表现可以向大学招办人员证明学生拥有在大学学位项目中获得成功所需的学术背景、学习动机和能力。③然而,由于授课师资、课程内容、学术标准等差异,大部分接近大学水平的预备课程毕竟不是真正的大学课程,其致力于使学生获得大学认可的知识与技能的目的受到学界和业界的挑战也就不足为奇。另外,虽然高中学业记录和SAT测验分数被一致认为是预测大学学业成功的最佳指标①,但是它们仍然停留于猜测层面,因为其充其量只能解释大一课程成绩平均绩点差异的21%②。相比之下,慕课是由大学师资开设的课程,其授课内容和评价标准与传统的大学课堂基本保持一致。因此,慕课表现可以真实反映学生应对大学学业的能力,提供更直接的关于申请者大学预备程度的测量和对大学学业成功强有力的预测。

2.区分度更高

慕课是难度较高、需要付出努力学习的高校课程,考量其表现有助于竞争性高校“优中选优”。多数申请者都具有较高的高中课程成绩平均绩点、SAT/ACT入学考试分数以及强有力的推荐信,竞争性高校很难在众多优秀的申请者中做出有效区分。尽管在高中―大学双注册项目中,学生同样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大学课程,但由于空间距离的限制,开课单位往往为当地高校和社区学院,不一定都是学术声望高的高等教育机构,而且这些课程既有学术性课程也有职业性课程,并非都能体现学生的学业成就和潜力。慕课是由竞争性高校自身挑选出的具备一定学术质量、较有代表性的课程,完成一门慕课对高中生而言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比完成AP、IB等大学预备课程和应对SAT可能更具挑战性,因为它要求注册者具备大量的知识基础,以及强有力的学习动机、有效的时间管理能力、强大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多项技能③。这些技能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有效预测大学学业成功的指标④。因此,在竞争性高校的招生工作中纳入慕课表现理应有助于在众多优秀的申请者中挑选出高成就的生源。

3.入学竞争更公平

慕课是免费、公开的课程资源,将慕课表现纳入招生考量能提供更为公平的入学竞争。在美国现有的招生体系下,学生的入学竞争不再是纯粹的学业竞争,而是混杂着社会歧视和不公。以SAT为例,众多实证研究已经表明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等与考试分数有很强的的正相关①,昂贵的考试培训更使得无力负担的贫穷学生处于弱势地位。更为重要的是,作为最受大学招生办重视的考量因素,大学预备课程的开设学校和区域并不均衡,精英私立学校和处于更富裕社区的高中提供更多的高级课程和AP课程供学生选择②。相比之下,慕课是免费、便利、公开的学习资源,只要有电脑和网络都可以修读慕课。这就使得来自贫困阶层的学生可用自身实力参与竞争,那些有特权的父母想要帮助才能不足的子女赢得招生游戏将会变得更加困难。③另外,慕课的出现亦为身处世界各地对美式高等教育感兴趣的高中生提供了公平的机会,有助于精英大学搜寻全球最有才能的学生。 4.招生更加匹配

慕课表现可以提高高校与生源之间双向选择的招生匹配度。由于不匹配而转学的现象在美国大学十分常见,一方面学生可能在进入意向高校就读后发现无法适应该校的课堂气氛或要求而出现“高配”(overmatch)现象,也可能由于没有选择与之学业实力相匹配的高校而导致“低配”(undermatch)现象④,另一方面高校也可能由于缺乏对学生特别是其学业潜能的深入了解而没有招收到能在该校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学生。对学生而言,修读慕课可以亲身体验意向高校的课堂风格,从而知道自己是否做好进入意向高校就读的准备。来自低收入家庭和第一代大学生身份的高成就学生更可以通过修读精英大学的慕课了解自身的学术实力,增强对自身能够在一个顶尖学院获得学业成功的自信,从而避免由于缺乏自信而申请进入一个竞争性低的学院⑤。对竞争性高校而言,通过考察申请者的慕课表现,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申请者是否适应学校要求。同时,申请者选择修读其提供的慕课课程即已证明学生对学校本身的兴趣。因为如想使用慕课表现作为申请材料之一,学生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这比申请文书中表达出的兴趣更为可靠。

三、对我国高校招生的启示

虽然在美国高校的招生实践中纳入慕课表现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其中的考量对我国高校招生改革中的理念探索、综合评价改革、研究型大学自主招生等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就招生理念而言,兼顾招生中的科学与公平是我国高校招生一直追求的目标,然而究竟何为科学、何为公平目前学界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识。在美国,科学招生的体现主要为招收到的生源能够与高校风格相契合以及在大学获得学业成功,公平招生的体现在于使不同背景的生源拥有相对平等的入学机会。慕课表现作为新兴事物,之所以进入美国招生界的视野,即在于其满足了美国招生理念中对于预测学业成功、公平招生与匹配招生的追求。我国统一高考的设计基本保证了不同背景的生源拥有公平的入学竞争机会。那么,在科学招生上不妨借鉴美国的经验,以大学学业成功为尺,通过实证研究找出与之正相关的因素并加以考察。

就综合评价而言,为了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破解唯分数论带来的种种弊端,综合评价成为我国考试招生改革的核心方向之一,但具体评价什么、怎么评价目前来说并不清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提出了实施综合评价的目标以及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性意见,通过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兴趣特长等内容。然而高中学校的综合素质评价并不等于高校的综合评价,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在考察高中档案袋的基础上结合慕课表现、教师推荐信、班级排名等多项因素考察验证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业潜力以及个性特征等,从而招收到成功又合适的生源。

就研究型大学自主招生而言,我国试点自主招生的高校除职业院校外基本都为入学竞争激烈的研究型大学,如何兼具信效度的“优中选优”是一个重要但又具有难度的课题,引入慕课表现无疑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因为能够在慕课表现优秀的高中生理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成就和潜力。目前我国已经有学堂在线、华文慕课、好大学在线、中国大学MOOC四家慕课平台,而且有越来越多的知名高校投入其中的趋势,所以纳入慕课表现作为我国招生考量因素具备现实条件。当然,慕课表现可能存在的信效度挑战以及具体操作方案等问题还有待解决,特别是在中国高校招生的高风险下,这一举措的实施还需要经过谨慎的论证和试行。

热点推荐

上一篇:国内焦虑症文献计量学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