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愿企高风慕浴沂

愿企高风慕浴沂

小编:

赵明,生于江苏高邮,现居山东临沂。别署弥坚,又号登堂。以“沐芳斋”、“若英堂”颜其书斋。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毕业,大学学历。中国书协会员、扬州市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南京印社社员,创造印社社长,亭林印社副社长,中国篆刻网网授导师,临沂印社顾问,临沂市博物馆学术顾问,临沂大学兼职教授。职业书法篆刻理论教育家。

书法和篆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篆刻艺术展。列入《中国篆刻大辞典》词条。作品入编人民出版社6卷本国庆献礼大型画册《中国美术60年》,被列入建国60年来最有代表性的25位篆刻家之一。

有专著《中国篆刻古玺秦印创作解读》、《中国篆刻技法全书》(副主编)、《古印、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析》、《篆刻技法百讲丛书-做印技法百讲》、《赵明篆刻精品集》、《当代名家印谱――赵明卷》、《赵明书法篆刻作品集》、《赵明篆刻技法教学》DVD和《会我云峰――赵明课室首届研习班莱州影像》DVD光盘行市。

王阳明说:读书做圣贤,为天下第一等事。此言不谬,但仅靠读书恐怕也未必能做成圣贤。至于人人皆圣贤我亦圣贤,只是心目中的光明一途,对他人是期盼,对自己只是鼓舞而已。

圣贤的目标对于滚滚红尘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有些大,但做有品味之艺术,有品位之人似乎也并非遥不可及。

品味这个词,字面上讲是品尝滋味,进而品尝其艺术来,尤其是书画印来,似乎很难说明说透。正是因为很难说明说透,其奥义真谛往往是品味者自己咂摸出的滋味,酸咸苦辣,个性化的差异很大。钦佩者可以门下走狗,呵叱者如弃草芥粪土。古人对此深有见地,见仁见智就是非常高明的词。知晓者自不必自许为圣人君子完全领悟而沾沾自喜,未识者也不必自惭形秽而落落寡欢。仁智之间虽然或有天壤之别,但两者又都可以归纳到当下 “喜欢就好”的收藏大军中。世间事莫不如此,智者自知,仁者也自知,只是所“知”不尽相同。苏东坡认为的人生十六件赏心乐事“抚琴听者知音”,恐怕就是有感于此吧。

品味艺术,品位人生,不可或缺的是要有正大气象。有品才有味,有味才有位。有品味的作品才有收藏传承的可能,有品位的人生才有珍惜向往垂之不朽的意义。艺术创作不要沦为世俗消遣,要实现政教风化,社会关怀,离不开创作者的道德修养和勇猛精进。

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长叹:“吾与点也!”此句文意,历来众说纷纭。曾点此言为什么能得到孔子的赞赏,我以为,曾点的理想境界和人生品位才是引起孔子共鸣的关键。曾点以为欢愉快乐的场景,尤如当下在建的和谐社会。没有昌明的社会环境,要完善有品位的人生,比较难;要创作有品味的作品,更难。虽然郦道元《水经注》说“浴乎沂”的“沂水”“北对稷门”,但我更愿意相信“浴乎沂”的“沂”是临沂因河得名的沂河。即使有些勉强,但一定应该是我们心性中那条可以沐,可以浴,可以澡的心灵之河,在哪儿其实并不是很重要了。

澄怀味象,空明观道。

回想这立志以来的卅多年,由着自己的秉性,只做了这么几件事,读书,着书,教学,写字,刻印,交友。

书是每天读的,也没有什么计划,兴趣点很多,大都是文史哲之类,古文字是当然的学习重点。每有心得,写成小文总结一下。如老师或出版社有约,也赶写了几本专业书籍。如《中国篆刻古玺秦印创作解读》、《中国篆刻技法全书》(副主编)、《古印、封泥代表作品技法解析》、《篆刻技法百讲丛书DD做印技法百讲》。写字应该是我的副业,我非常推崇民国文人,我认为,艺术创作应该是文化人心性的流淌。精工和雕琢是技艺高超的代名词,可以归纳到工艺一类。艺术品以见人为尚,工艺品以技为长,虽然同样值得尊重,但前者因有艺术家的手泽而倍感亲切。商品价值取决于艺术价值,艺术价值取决于文化价值,关键的还是作品背后的人要有价值。现在什么都可以叫“文化”了,艺术和艺术创作当然更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宽泛了也好,需求多了,大家都有饭吃。

体制外的教学是没有文凭可发的,要让全国各地的学员认为你可以学值得学,能教会教因人施教,口碑是相当重要的。花拳绣腿不行,滥竽充数不行,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也不行。从函授班到网络班的教学,这一“好为人师”就是十几年。以印传道,以艺布施吧。虽然受聘几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但那样的体制,不大可能回到民国那样的师生氛围。最大公约数的体制要求,只能批量生产出共性集中的工业化产品,艺术生的个性和偏科难以伸张和生存,而杰出的精英往往就藏匿于后者。惜哉痛哉!

表扬是免费的,批评是收费的。世风如此,今天的天气,哈~哈~哈!

批评别人不容易,批评自己就更不容易。不然就不会有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一说了。

现在的篆刻创作,(姓名印除外,因为这有点命题作文的意思)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的冲动。激情仍然是会有的。可能来自于对诗文佳句的感触,或者是对篆法形态的会心,或者是面对藏家的定单。30岁以后,特别在意一件作品的艺术完整性,耽心于名句,佳石,精刻,长款,封泥,印谱等等传承要素,百年之想久久占据心头,挥之不去。

技法仍然重要,但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了。全局掌控协调能力的增强,对于技法很有些举重若轻随意点染的感觉。不再斤斤计较于何处冲刀何处切刀,敲磨刮擦,借边、破边什么的了。对于印面意趣的表现,一直想回归到“能婴儿”的状态。不苟且,不妄作,不矫情。如果说早些年还有些刻意,现在则是完全放得开了。“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东坡老夫子一语道破了当下状况。对于新鲜好玩的,我都想尝一尝、试一试。不经意间又跑到吴昌硕那里串门儿,网上就有人说,现在还学吴昌硕,是不是很过时了?哇!真的好玩。

古文字于篆刻创作确乎是触及灵魂的利锥。我的一点心得,“因字生形,因形造势,因势得法,变化无穷”基本已形成古玺印式创作的共识。字与形,形与态,态与势,势与法等诸多环节的相辅相成,因势利导,构成了篆刻作品内在的品质要求。

我认为篆刻创作的刀法实质,其实就是朱文印的线垄和白文印的线槽问题。乱花渐欲迷人眼,领悟刀法须从理解线形入手。无论什么样的刀法,当以线条的刚柔相济,自然多姿为上。有这个审美参照,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笔法”,所以,“刀法”要传“笔法”;所以,能从原生态的公私印章演变成艺术门类的篆刻。

毋庸讳言,篆刻真的是小道。小道里面有文章是肯定的。不然,一部洋洋洒洒的篆刻史没法对文化史交待。是不是有属于自己的大文章,那就难说了。

经典是可以传世的,经典作品是有魔力的,即如释氏之舍利子。善男子善女人,不信,当然是无知。全信,不如“喝茶去”。

有说“人过四十不交友”,百年前这话也许是对的,但我对钱钟书的“吃蛋不必见鸡”更为首肯。时间像漏斗,一漏不回头。话虽如此,但朋友肯定还是要交的,在有限的时间里交几个真心朋友,和彼此的年龄没有什么关系。真心朋友也不一定天天见面,见面也不一定杯觥交错。择一幽静处,三五知己,一壶清茶,焚香听琴,品茗谈艺足矣。

我不大喜欢和这一类的画廊打交道。打包、批发、买断、垄断、炒作、包装等等经营行为,听着就比较吓人,完全没有把作者当人看。艺术家是人而不是机器,不是在规定时间就能创作出规定的作品。我常谑说“卖艺不卖身”,如果为了钱,什么都可以做,真的愧对这个叫“人”的动物了。如果把价值直接兑换说成钱,我想说,不是所有的书法、篆刻、绘画作品都值钱,不是这个艺术家的所有的书法、篆刻、绘画作品都值钱,是那些杰出的艺术家,杰出的作品才值钱。和当多大的官,被多大的官收藏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因为,人文价值才是艺术价值的根本保证。可叹的是,人文价值通常是深海游鱼,超前性的潜伏往往不被世人所知。谁能给我们一双慧眼呢!

闲云野鹤慢生活,兴则高歌困则眠。

乙未惊蛰于琅琊登堂

热点推荐

上一篇:旅游中的情感研究综述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