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高校微视频创作与区域文化的良性互动探析

高校微视频创作与区域文化的良性互动探析

小编:

摘 要: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以青年为主的微视频制作和接受者形成一个承载思想传承的文化群体。把当下高校微视频创作和区域文化发展结合,形成高校微视频创作群,并通过横向联合强化高校与社会的互动,通过赛事推动多方打造区域文化平台,从而有效利用新的媒介力量,使高校微视频创作与区域文化形成良性互动。

关键词:微视频;区域文化;新媒体

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对影像制作及传播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视频的网络传播成为一个新的趋势。同时,行业的发展需求促使高校影视制作类专业迅速崛起,数字摄录设备的普及更使视频制作进一步进入“全民时代”。从整体上看,以青年为主的微视频制作和接受者已经形成一个承载思想传承的文化群体,而高校微视频创作群正是其中坚力量:在制作并分享视频的同时,迅速成长为影响思想文化的社会主体。

把当下高校微视频创作和区域文化发展结合,探究高校微视频创作文化群体化和规模化的策略,从而有效利用新的媒介力量,使高校微视频创作与区域文化形成良性互动:区域文化的发展为高校微视频创作提供文化平台和话语出口,高校微视频创作从自发到自觉,成为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区域文化,形成高校微视频创作互动群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微视频成为学生群体文化传受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同时作为文化传播的传者和受者,具有自发性、主动性、群体性等特征。但当下高校微视频创作缺少纲领性和方向性的引导,尚停留在零散发展各自为政的阶段,其群体性亦多为自发形成,甚至有人担忧影视制作类专业会成为随风而逝的短线专业。

高校专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只有把专业发展和行业需求、文化发展相关联,高校应用型专业才能走出短线专业的认识误区,才能从深层摆脱技术主导的发展理念。同时,高校学生青年群体对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肩负重任,把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参与创作和传播的微视频文化和区域文化发展结合,是高校学生对文化传承的深层媒介参与,利于形成区域文化“自传播”的良好发展态势。

首先,要营造个体自我实现和区域文化结合的舆论场。高校微视频创作从属于微视频青年亚文化,“固然还有风格化层面的离经叛道和惊世骇俗,但展示着创造的热情与活力,蕴含着视像文化建构的新的可能性。[1]”高校可以借助相关大学社团通过文化讲座、主题活动、文化会展等多种形式,树立大学生的区域文化意识,强化区域文化对高校文化的影响力,从而营造个体自我实现和区域文化结合的舆论场,建构视像文化的新图景,最终达成青年亚文化与区域文化的相互间融合。

其次,把区域文化软实力提升纳入高校教学培养计划,各高校结合自身实际形成各具特色的微视频创作群。当下,高校影视制作类专业培养计划或强调影视艺术或强调技术应用,着眼于对本地经济文化的服务者寥寥,这致使毕业生或执着于影视艺术的高雅而曲高和寡或埋头于应用技术的钻研而忽视传播。可在培养计划中专门辟出本地服务版块,以区域文化为引领,强调学生的文化理念和服务意识,并在相关的实践类课程中以文化短片的形式落实。具体体裁上,可鼓励青年学子大胆创新,摒弃传统文化片的表现形式,而以青年亚文化特有的方式呈现,甚至鼓励在对区域文化的解构中达到有效传播的积极目的。而且,高校学生无论是否影视制作类专业,只要热爱微视频创作,均可能藉此成为区域文化传承的生力军。不仅高校的专业教育中可以贯彻区域文化意识,还可以通过通识教育课程对非专业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和区域文化传播。毕竟,新媒体时代,微视频制作已不再专属于专业学生,手机等便携设备的日常摄录功能已足以成就全民制作的影视梦想。在进行媒介教育的同时,从高校青年群体身上找寻文化传导的原动力,从而为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找到新的生长点。

再次,借助社交媒体形成高校文化场,以高校教学改革及高校文化建设为基点,形成高校微视频文化场和社会文化场的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以高校内部的文化建设为依托向外拓展,各高校之间积极互动,在保有各自特色的同时相互交流学习,并以此促进各自特色更加鲜明,形成区域文化特征明显的高校微视频创作互动群,从而为区域文化的微视频传播拓源。在此过程中,高校微视频创作自然从边缘走向主流,并逐步形成自觉的群体性传播,同时提升创作者的社会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使人际传播和文化传播同步互动。

二、横向联合,强化高校与社会的互动

高校微视频创作群的形成,建基于高校对具体课程的设置和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建设,以及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其进一步发展还要走出高校,通过课题研究、共建栏目、项目运作等形式强化高校和政府、高校和媒体、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以达成其服务于区域文化的实践意义。

高校和政府的合作往往通过理论课题研究的形式实现。其基本形式与流程一般是政府下达课题指南,高校论证申报,中标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结项。这种基本形式之外,还可以结合微视频创作的特点采用一些变通形式,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微视频创作群的具体情形申请课题,而且,还可以通过校际合作扩大课题组规模与课题成果推广范围。课题研究的这种变通形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政府和高校的合作意义:政府的指导能够通过对课题进程的审批和实际进程把控来体现,高校的主动性能够在自选研究空间得以自由发挥。

高校与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则可以采用共建栏目等形式展开合作。通过对区域文化的栏目规划形成观众的约会意识,并通过高校向电视台输出节目、电视台反馈评论等形成高校和媒体之间的良性循环。这样,电视台获得了鲜活的低成本节目源,高校微视频创作则有了较为主流的传播平台,这对树立具体可感的区域文化形象、传达区域文化精神大有裨益。

高校和本地企业往往以项目化运作的形式合作。高校微视频创作和企业宣传推广的项目合作,应着眼于企业文化与区域文化的结合。把企业的发展置于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形象和区域形象契合,在企业发展中能够借重区域形象凸显品牌,实现发展自我投身公益的美好企业愿景。此外,高校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应重在地域性文化资源的开发,通过对文化符号的创新性阐释和表现,突出文化创意理念和地域特色。

三、赛事推动,多方打造区域文化平台

高校和政府、媒体、企业的直接合作之外,还可以通过赛事推动的平台形式,建立专门网站推广,并和企业发展结合形成公益与商业互文的区域文化场。同时,大赛组委会起到“把关人”的作用,通过引入议程设置,在发现、奖励优秀微视频制作者的同时,使高校微视频由个人传播向群体拓展,实现个体性到公共性的转变,从而达到自发传播和自觉传播合一,形成文化多元和一元的和谐共生。

政府、企业、高校三方携手推动赛事,政府牵头、企业出资、高校承办,打造对区域文化传播的共赢平台。新媒体语境下,微视频以其碎片化传播的特性引起诸多关注,关于微视频的比赛不在少数,但和区域文化结合者寥寥。以区域文化为主题内容的高校微视频大赛可以在大的议题设置下留出充分的创作自由空间,专业组和非专业组并置,各种体裁兼收,让青年学子得以彰显独特的个性和风格,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区域文化的微视频形象。这样,高校微视频大赛既可以区别于官方的区域文化宣传片,又能够以民间的声音与之形成呼应和互补,从而形成文化传播自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贯通和循环。在赛事举办的过程中,高校微视频的评选、区域文化的传播、企业品牌的推广同步,形成一个交互传播的共赢平台。

同时,形成赛事平台的长效机制,使高校微视频大赛日常化。持续性举办比赛易于形成稳固的传播期待,而且,上一届赛事终赛和新一届赛事的启动首尾衔接,以持续性和日常性建构受众参与的重要性和安全感。同时,以大赛为依托,建立由网络、电视、移动媒体组成的全方位推广和播出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打造本地微视频培育、开发、生产、销售的完整文化产业链。使优秀微视频作品的推广,对区域形象的树立真正起到作用,甚至借此形成区域名片。而且,优秀微视频创作者的发掘,对培育微视频创作人才,积蓄文化产业后备力量意义重大。

高校青年有着丰沛的创新精神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天然的分享意识和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望,区域文化背景下高校微视频创作与传播平台为之提供了话语权,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服务社会并获得大众认可的方法和途径,使之能够以微视频为载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求学期间获得成就感和身份认同。正如盖琪所说:“曾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划归到青年亚文化范畴中的后现代网络视觉文化,正在以微电影为先导,阔步走上主流文化的舞台。[3]”高校微视频创作与区域文化的良性互动,势必形成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和声。从高校微视频创作与区域文化契合的角度寻找高校影视制作专业的长效发展机制,使高校和社会形成紧密结合的良性互动,为高校学子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并同时促成高校影视制作类专业的长线发展和区域文化软实力的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2]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

(11).

[3]盖琪.“微时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视觉书写[N].光明日报,2012-07-07.

热点推荐

上一篇:电视台技术维修措施的相关探讨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