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浅议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缓刑的“宽”与“严”

浅议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缓刑的“宽”与“严”

小编:

随着全球犯罪低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初次犯罪年龄越小,再犯罪的几率越大;再犯罪的次数越多,终止犯罪的可能性越小。我国《刑法修正案

(八)》改变了缓刑适用条件,并且进一步明确了对符合适用缓刑条件的未成年人,应当宣告缓刑,对未成年罪犯适用缓刑降低了门槛,适用缓刑的比例将大大提升,但是否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让未成年人尽快融入社会,不再犯罪?本文通过对本院近三年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被告人的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受教育程度、犯罪前爱好等因素进行分析,谈谈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缓刑的“宽”与“严”。

一、缓刑适用条件及适用比例分析

《刑法修正案

(八)》对缓刑适用条件作了比较重大的修改,将适用缓刑的条件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加大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之前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符合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一款(对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规定的,可以宣告缓刑。如果同时具备下列情形之一,对其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应当宣告缓刑:

(一)初次犯罪;

(二)积极退赃或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

(三)具备监护、帮教条件。”

《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未成年被告人适用缓刑的条件为:一是犯罪情节较轻;二是有悔罪表现;三是没有再犯罪风险;四是宣告缓刑对其所居住的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刑法修正案

(八)》降低了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缓刑的条件,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缓刑的条件有所放宽,从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民法院近三年来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适用缓刑的比例看,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二、对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及成因分析。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一是盗窃是最主要犯罪类型。从该院近三年审结的107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盗窃案件48件,占案件总数的44.86%。二是团伙作案是主要形式。数据显示,团伙作案36件,占案件总数的33.65%。而且犯罪类型不仅仅局限于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等常见的共同犯罪中,盗窃、抢劫、甚至强奸犯罪中均存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三是贪图享受是主要犯罪动机。未成年人犯罪动机多种多样,主要有贪图享受、虚荣好奇、江湖义气等,从盗窃、抢劫等侵财性案件所占比例可以看出,贪图享受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动机。

三、未成年被告人缓刑宽严适用的把握原则

是否对未成年人适用缓刑,不仅关系到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评价,更关系到其能否安全地融入社会。因此,笔者认为,对未成年人适用缓刑,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促进未成年罪犯改过自新,与社会实现“无缝对接”,很快融入社会,配合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等制度,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的未来。用的不好,是对未成年人的又一次放纵,未成年被告人对其行为不能够有足够的认识,产生犯罪了不过如此的心理,再次犯罪的风险将大大增加。

从近三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没有适用缓刑的被告人所实施的犯罪主要集中在强奸、盗窃(多次)、寻衅滋事(多人多次)等暴力或者多次实施的犯罪行为以及第二次、第三次犯罪的被告人,并且之前有过判处缓刑的经历。如2013年审结的王某、王某某盗窃案,王某某因为多次盗窃已经判实刑,王某被判处缓刑,就在王某领取了犯罪记录封存决定书后的第三天,再次实施盗窃,已被撤销缓刑,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八个月。

对未成年被告人是否适用缓刑,应当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把握:

一是对犯罪前未成年被告人所处环境的综合评判。不能仅依靠案件在审理阶段的短短时间,被告人庭上的表现,就断定其有悔改表现。要通过庭前调查,综合分析被告人犯罪的原因、所生存的环境、犯罪动机的产生等因素。如果被告人犯罪之前因家庭不和谐、个人行为习惯差等原因,已经形成了扭曲的人格,此时就不宜适用缓刑,必须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予以教育,矫枉应当过正,要充分利用未成年人可塑性强的特点,实施有效的管制、教育,促使其真正悔改。相反,如果被告人所处环境较为正常,家庭管教得力、个人行为习惯表现良好,仅仅是因为一时冲动,实施了犯罪行为,就应当本着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法适用缓刑。

二是对拟判处缓刑后的监管条件进行预判。要对拟判处缓刑的未成年被告人判处缓刑后的状态进行预估。虽然目前我国有较为完善的社区矫正体系,但是事实上,真正对未成年缓刑犯履行监管义务的,主要还是未成年罪犯的父母。因此,如果被告人犯罪原因要是因为家庭溺爱、父母离异、家庭管教缺失等家庭因素,要对家庭的现状以及未成年被告人的父母对子女犯罪行为的认识程度进行调查,评估。看是否能有效地担负起监管的责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依法可以使用缓刑,如果是否定的,被告人将会再次回到原来的环境,极有可能再次犯罪,此种情况下,不宜适用缓刑。

当然,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法制体系的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将会逐渐的减少,缓刑适用的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热点推荐

上一篇:10kV配电线路故障诊断及预防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