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工业学大庆

工业学大庆

小编:

1、对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崔永强博士及其研究团队进行了专访。

2、参观大庆油田采油三厂员工培训基地。

3、参观大庆油田钻井二公司钻井队。

4、参观王进喜纪念馆。

关于崔博士研究团队的采访已另有专文奉上,此处不多赘言,只是重点谈在后三项工作中的收获和感悟。

1 “令人眼红”的员工技能培训基地

基地位于一栋二层楼中,楼内每个房间都放满了设备实物和展板、模型,这只是培养采油专业员工的基地(不涉及物探、钻井等其它专业),采油工程在石油院校中只是一个专业,虽然有实验室但绝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也不会有这么多的实物,所以,对我们这些从石油高校来的人来讲,看到这样的培训基地,确实感到有些“眼红”,羡慕啊!

这个培训基地完全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建立的,因为一般的学生,不论是技校生还是本科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其实都是半清楚、半糊涂的。工程、机械这类东西,如果不是亲手操作过,只凭纸上谈兵,那是不会干活儿的。所以从学校出来的学生经过这个环节的培训再上岗位,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这个培训中心的“教具”(各种实物、模型)非常完整,小到一个常用的工具、一块仪表,大到完整的工艺流程管线,都以可视、可动的实物形象呈现在员工面前,同进还编有彩色的印刷教材。一般大学的《石油工程》教材都是黑白印刷的,在反映机械实物上,远不如彩色照片直观有效。

当然,即便学校实验室的实物教具和这里一样完善,也无法取代企业的这个培训环节,因为大量的岗位作业细则各企业有不同的规定,学校是无从知道的,而这里的工作人员在长期现场工作中积累出来的经验与智慧,也是一般学校教师无法具备的,更不用说企业文化了,如果不是亲身融入到这个企业之中,是永远体会不到它的企业精神的。

2 严峻的资源形势

油层含水率是个逐渐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油田的干部职工们,想尽办法,提高采收率。主要是两方面的办法,一是加密井网,二是采用注水和聚合物的驱、采油技术。正是这些技术的不断应用,才使得大庆油田的产量保持在现在的水平上。按美国和中东的标准,这类油井早就弃而不用了。

这种情况让我们的心情感到非常沉重,一方面,我们看到大庆人已经竭尽全力,将设备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发挥到极致,才达到目前的产能水平;另一方面,地下石油资源消耗已经接近尾声。照这样的进度,未来十年很难保证年产4000万吨的目标,就算这十年保住了,那么十年后呢?如果再没有新的勘探发现,资源枯竭来临的速度可能要超过人们的想像。大庆油田不仅是中国最大的陆上油田,也是地质储量条件最好的油田,大庆油田尚且如此,其它油田的情况就更可想而知了。

3 一流的精细化管理

“大庆油田的管理是一流的!”采油三厂副总工程师张佳民如是说。

4 大系统的“冗余”理论

佳民先生是我们的老朋友,三年前在西安就给笔者上过物理学的“科普课”。在朋友面前,他对大庆油田管理水平的评价是发自内心的,绝不是对外宣传的套话;而且,也不是没有见识的井底之见。他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两所大学攻读过博士学位,又在北京中石油勘探开发总院完成了博士后研究,见多识广。他是在对国内外各种企业进行过比较后才对自己所工作的单位做出上述评价的:客观、公道。他是位才华横溢的机械工程师,有过数十项专利技术发明,也是思想丰富的科学家,对很多基础科学问题有深入持久的思考,曾经在大庆石油学院当过五年老师,因为觉得学校的教学工作离实际生产作业环节太远,所以才调入采油三厂这样的一线生产作业单位。但他也有自己的烦恼,离别小酌,耳热酒酣之时,他们和我共同吟诵起辛弃疾的词句:“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其中的落寞之情,会心人当能体会得到。 我们是很理解他的心境的,限于生产企业的具体环境,他的科学研究、创造发明工作只能在这个领域内进行,很多天马行空的设想无法实现。不过,佳民先生本人对此有着非常理性客观的认识,他给我们说了一个概念:冗余!

他说,任何一个大的系统要保持它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冗余设计”,即预留出暂时无用的备份设备或空间。一个城市如果按现在的汽车保有量设计道路,几年后就不够用了,得不断扩建,所以设计时,一定要对未来汽车保有量的增长有个预估。一个工厂总会保留些备用件,最常见的,每辆汽车都有一个备胎,尽管可能多少年都不用一次。从管理的角度上看,大的企业也要有一定的“冗余”,像他这样的科研人员在企业里也算是一种“冗余”,就企业这个系统给他们设定的岗位职责来看,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功能,但是,就他们自身的潜能来看,远远没有发挥,未发挥的部分,就是“冗余能量”。也许有一天,这些能量会得到发挥,创造出一些新的生产力,但更多的可能是,一辈子只作为备份存在那里,是一种浪费。但是没有办法,作为一个大的系统,总要存在这种“冗余”。当然,也有人会借“冗余”设计尸位素餐,纯粹浪费,但也有不少人正是因为这种“冗余的设计”而赢得了创造性劳动的机会,在适当的时候,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我们觉得佳民先生的“冗余理论”非常深刻。按此理论看来,不仅佳民先生,就连张景廉先生、崔永强博士等,都是这种“冗余”,他们所研究的问题,多是这个企业眼下还无法用得上的基础科学问题,从当下的直接效果看,等于没有用,但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具有战略价值的,一旦某一天企业开始决策进行战略转型,那他们做出的预先储备就会发挥效力了。一个大企业的日常运行,当然靠正在当班的主力设备,但它的持继发展,靠的乃是这种“冗余”,如果没有这种“冗余”或“冗余”失职,那么,企业的未日就到了,国外如诺基亚这种企业的破产就是例子。

从企业集团的角度看,“冗余”是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的设计,但从被置于“冗余”状态的知识分子个人来讲,“冗余”就意味着一种奉献和牺牲:他们要放弃自己的很多梦想甚至原则,要放弃很多从科学上来讲更有价值的研究计划,要让自己卓而不群的才华消耗在日复一日不需要创意发挥的日常值班之中!

设计“冗余”是大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需设计!

选择做“冗余”,是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自觉奉献!

5 他们让我们老有所依

井队的作业地点就在冰雪覆盖的荒原之上,钻塔前是白色宿营房围成的一个小院,一个班组的工人在营房前整齐列队,以示欢迎,队长李德生和书记张顺走上前来与我们握手,从排列整齐的工人面前走过去,仿佛在检阅仪仗队。进入营房区,空无一人,寂静中流露着军营才有的杀气。井队书记张顺,是位瘦高、白净的小伙子,2009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今年才27岁,和我们的同事商昭一样大,他带领我们先走进队史陈列室,为我们介绍这个井队的光荣历史。也许因为我们到的突然,也许是因为要节约电力,陈列室内没有开空调取暖,室内温度和室外差不多,约在零下十几度,但张顺热情激昂的介绍让我们听得热血沸腾,已感受不到室内的寒意。这个钻井队转战数千公里,从新疆、四川到大庆,战果辉煌。从这个井队中走出了2名部级领导、39名厅局级领导,处级领导更不计其数,看着这个井队的历史,让人一下子体会到了“猛将起于卒伍”这句老话,而张顺书记那充满激情的介绍又让我们感受到这支井队出身军旅的本色:荣誉高于一切。印象最深刻的是展板的最后是当天更新的前一日所完的钻井进尺数目,这是个不断刷新的数字,每天,都要更新建队以来的进尺数字。这不只是个队史陈列室,也像是一个作战汇报室,每天,队员们要在前辈们的注视下,将自己所完成的任务数字贴在展板上,完成一次自建队以来就延续不断的任务更新,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光荣的连续任务中,尽了哪些义务、做出哪了些贡献!

走出营房,登上井架,这口井已经完钻,正在进行下套管的作业,每个人的动作都干净利落、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一个多余动作,对我们的到来熟视无睹。

尖刀!很准确,真是尖刀,这个钻井队像刀锋一样坚强锐利,那种无坚不摧的力量,远在几公里之外你就能感受得到。

这是我们国家的刀锋,有这样的队伍,共和国将无往而不胜!

6 中国石油工业的传统

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能如此快速地发展起来,最核心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用现在的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党的领导解决了企业发展的一切环节问题:如地皮、人员、后勤保障、交通运输配合等,解决了企业的决策和管理等问题,要是没有一个这样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的石油工业是发展不起来的。

7 工业还是要学大庆

“工业学大庆”运动曾经因为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而被很多人当作是一种政治运动,当作一种“过时了”的概念。尽管有很多文章,客观地描述了“工业学大庆”的真实过程和实际作用,但今天的很多人仍认为“工业学大庆”只是当时的政治宣传,对现代工业发展没有实际意义。为此,笔者想在这里多说几句,因为我们觉得,只要搞现代工业,就还是要学习大庆经验。

第二,则是常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大庆经验所蕴含的工业文明最本质的精神:创造,即按农业文明的经验主义思维认为在什么都没有的地方进行“凭空创造”的精神。这一点为什么容易被忽视?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在传统农业文明思维观照下,看不到、理解不了这种创造所依靠的物质性的基础是什么。其实,当年中央提出学习大庆精神的重点也是在这里。当时的术语是“学习大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现代语境中就是“不受任何已成经验的束缚,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克服自主创新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这种精神现在也是需要学习的。

这一条非常重要、极其重要、至关重要。因为事实上,不仅别的企业,就是大庆自身,都在丧失当年那种敢闯禁区的“创造”精神。要知道,大庆油田从发现到开发,每一个关键环节所面临的都是当时公认的“不可能”的现实条件。当年那些创业的先驱们就是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敢于接受失败,才闯出一条生路的。

8 王进喜的意义

我们参观的最后一站是王进喜纪念馆。由于时间紧张,我们看得不够细、不够透,但所受的教育非常深。王进喜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人,而是大庆油田干部职工、知识分子共同塑造出的先进形象,他的很多话是集体加工创造出来的,他集中体现代表了大庆油田的精神。我们在这个纪念馆中,买到了在别的地方难得一见的有关王进喜的书籍,读后很受教育。

结合石油有机论和无机论的争论,我们觉得王进喜的两段话非常有针对性,它是当年大庆成功的经验,也是我们今天实破石油困境、再创辉煌的指南:

“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这困难,那困难,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油而我们国家的油不够用,是最大的困难。”

“有了困难怎么办?这像打仗一样,只能进,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天大的困难也要上!”

这两段话,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引用过,也印在我们这期杂志的封底上了,但是还是要引用在这里,要反复引用,要深深地记在心里,如果所有的人都深刻地在心底里认同这句话,那么,无机、有机还争论什么?干!是第一位的!对了,王进喜还留下了这么一句话:

“干,才是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光说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我不知道王进喜读过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没有,那里有一句话:“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恩格斯非常重视这句话,认为它最能代表马克思的思想实质,所以将其作为碑铭刻在了马克思的墓碑上。王进喜的那句话与此话心意相通,由此,似可证明,王进喜担得上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

热点推荐

上一篇:石包头水库生态旅游分析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