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中的成长与爱

《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中的成长与爱

小编:

[摘要]《放牛班的春天》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耶执导,影片讲述了正处于人生低谷的克莱门特・马修来到“塘底”教习所执教的故事。片中虽没有曲折的情节和波澜壮阔的场面,却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观众。这是一部温暖人心的电影,影片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爱与成长的主题。教习所学监马修对孩子们的关爱与引导,使这些问题少年获得了心灵的成长。马修平凡的生命闪现着伟岸之光,令观众为之感动。本文从成长与爱两方面,浅析影片的主题。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成长;爱

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成长,这其中包括了孩子们和克莱门特・马修双方面的成长。孩子们在马修到来后,完成了心灵的成长过程,学会了信任、友爱和坚持等人生道路上必须具备的品质。而马修则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过程中,完成了自我的再认识,这同样是一种成长的过程。影片的叙事正是在这两种成长的交叉过程中完成的,关于成长的主题使影片成为一个凝练的整体。

首先,孩子们的成长,是影片要表现的核心内容。马修刚刚到来时孩子们的情况,观众可从他们的表现看出来。整个学校完全是死气沉沉的晦暗氛围,上至校长、下至教师,对学生采取的就是高压政策。在这里,教育演变成简单的“行动――反应”原则,学校规定的纪律是高压线,触碰者会受到严厉惩罚,体罚成为常态,甚至还有调皮的孩子会受到殴打。教习所中孩子的个体逆反心理都较普通的孩子要强,这导致他们更加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压抑,他们本该快乐的童年也变得暗无天日。影片中以暗弱的光线低沉的音响效果营造出压抑的氛围,向观众展示了“塘底”教习所的冷酷现实。高压政策下,孩子们非但没有被压服,反而以更加激烈的形式发起反抗。每一堂课的教师都如坐针毡,因为只要一转身,就会受到孩子们的袭击。孩子们课上创作羞辱师长的漫画,而与家长的见面也变得十分生疏,成了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问题少年。

马修到来之后,孩子们的状况慢慢发生了转变。马修上第一堂课就被学生戏弄,可是他没有揭发学生的行为,反而在校长的面前撒谎,包容了学生的调皮。对于伤害神父的学生,他也没有到校长那告发,而是让他将功补过,照顾受伤的神父。在看到莫杭治嘲弄自己的漫画时,马修以同样的手段在黑板上画出了莫杭治的肖像涂鸦。就这样,学生慢慢体会到了马修的善良、宽容与同情心,对马修的心理防线也越来越松懈。马修组织的合唱队,将孩子们分成了高、中、低声部,每一个孩子都有了用武之地。甚至是最五音不全的孩子,也成了乐谱展示架参与到合唱队中,发挥了他独特的作用。每个孩子在歌唱训练的过程中,心底的坚冰也慢慢消融,对待他人,尤其是师长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连制定高压政策的校长,也肯定了合唱队的积极效果,接受学校的资助者伯爵夫人的视察是合唱队发展的顶峰。合唱队终因纵火事件导致解散,但孩子们敞开的心灵已如决堤的洪水,不再受到束缚。为马修送行时的歌声,与马修第一堂课时孩子们的吵闹,形成鲜明对比,孩子们在马修的引领下完成了成长的蜕变。

其次,马修在充当孩子们的导师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成长。马修来到“塘底”教习所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音乐的道路没有走通,情感上也处于失意状态,而且他已经不再年轻。去教习所当学监是马修的无奈之举,他得想法养活自己。此时他的心情晦暗,充满了失落与沮丧,对前途也是一片茫然。刚出现在孩子面前的马修,被戏称为“光弹头”“秃子”,根本没有作为师长的尊严。马修秉持自己善良的本性,并且没有利用自己师长地位来压迫学生,而是采取与学生平等相待的态度,在马修让孩子们写下他们自己的理想时,孩子们认真的态度令马修感受到了这些冥顽不灵的孩子们身上的希望。当马修偶然听到孩子们欢快的歌唱时,他内心的希望终于找到了点燃它的火种,那就是音乐。马修组织了合唱队,并充满激情地给孩子们写歌。随着孩子们一天天走向成长,马修也获得了对自身的认可,他就是孩子们心目中的“音乐家”,梦想其实并不遥远,它就在马修的手中。

马修在点亮孩子们的梦想的同时,他的内心不再动摇,梦想之光也照进了他的现实生活。他在“塘底”教习所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和爱戴,并欣慰地看着他们成长,还有什么比这更有成就感的呢。当合唱队被迫解散,马修也不得不离开时,孩子们用从窗口射出的纸飞机和美妙整齐的合唱来给马修送行。在这一刻,马修激动得想要“向全世界大喊”,但走出校门的马修恢复了平静,他实现了对自我的再认识,“我是克莱门特・马修,一个不成功的音乐家,一个不成功的学监。”实际上,这种自嘲式的想法,是马修真正成熟的标志。一个人可以平凡,可以不必轰轰烈烈,但他一定要坚持自己善良的真心向前走。马修虽然在之后的一生中都是平凡的音乐教师,但实际上他已经获得了成功。这种成功既有外在认可,也有他内心对自己的认同。他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和音乐启蒙者,他培育出了享誉世界的指挥大师,他点燃了教习所的孩子们的希望之光。马修在之后的人生道路没有再尝试去成名,说明他已经不再注重那些虚名,而是遵循内心的想法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既是孩子们的教师,其实也充当了父亲角色的马修,教习所的职业生涯的结束只是他的新生的开始,何况在离开教习所时还得到了最好的礼物――佩皮诺,这个孩子陪他度过了余生。 二

《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中,对爱的展现与诠释是给观众带来深刻印象与心灵感动的又一命题。马修对学生的爱使其找到了引导孩子们走入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生命世界,也使自己收获了生命中最幸福和自豪的美好时光。首先,影片虽然讲述了“爱”这一最能撼动人心的情感,但其表现方式却是极为质朴和内敛的。影片镜头语言真实朴实,令观众感到了人物的真实,并从这个平凡中的奇迹里,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和力量。因此,电影创作者对于马修这个人物没有把他塑造成天生的“爱神”,或是具有某些突出品格的伟大人物,而是一个平凡,甚至是落魄的小人物。他内心善良,尊重个体的尊严。这一处理方式很容易使观众对主人公产生亲近感,并能自然地融入影片的情节、情感氛围与人物的精神世界当中。

马修最初来到“池塘之底”时已过中年,对音乐满怀期冀的他事业上一直没有起色。当马修在一个寒冷的冬季走进“池塘之底”的铁门时,他面对的是校长“行动――反应”的惩罚式教育、教师们的冷漠寡言以及顽劣野蛮的学生们。正是在这样的人生低谷中,马修又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影片通过许多细节向观众展现出主人公的耿直与善良。对于校长粗暴的教育方式,他感到迷惑和手足无措;当他知道若将伤害神父的学生交给校长后,等待孩子的是一顿毒打后,他改变了自己的决定;马修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通过音乐帮他们建立自我的认同和对未来的信心,“我们是池塘畔底抚育院的精英,正因如此我们才令人伤透脑筋”;就连不良少年孟丹,马修也平等相待,并努力尝试使其融入群体。这些细节充分展现了马修身上正直与善良的品性,使人物显得更加真实、平凡和亲切。

其次,影片不但向观众塑造了一个真实而温暖的主人公形象,也揭示了爱的能力的重要性。马修虽然平凡,在生活中甚至有些木讷,但在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却是充满了智慧与激情。改变学校压抑、冷酷的环境,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不仅需要一颗善良的心灵和无私的付出,也需要正确、恰当的观念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否则,再多的爱和再好的愿望也无法改变现实。

影片在对这一问题的阐释上也同样是以细节取胜。他让施加伤害的学生葛贺克去照顾神父,当神父赞扬孩子的善良时,葛贺克的脸上露出了尴尬和惭愧的神情。这种教育方式让学生能够真心体悟到自己的过错,其效果远远胜过惩罚与说教。马修听到学生走音但快乐的歌声后,想到通过音乐来因势利导,帮助学生重塑自我、建立信心。这些展现出人物的细心、明智与责任感。此外,马修虽然对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但并不放纵他们,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他可以容忍孟丹对自己的无礼,却不姑息其欺负佩皮诺的做法,并义正词严地警告这个危险学生。马修对于自己的爱徒莫杭治也是如此,既是慈父,也是严师。

最后,影片通过学生们对马修爱的回馈与反哺,揭示了这一情感所具有的感人力量。当马修正充满激情开始自己全新的生活,却被孟丹校园纵火的事件所累,被迫离开“池塘之底”和他的学生们。此时,虽然画面中一片寂寥,马修独自提着箱子向大门走去,但整个校园却是一派阳光明媚、温暖沁人的景象,与主人公初来此地时的阴霾、黯淡形成鲜明的对比。当马修走到教学楼的拐角处,寂静的校园中乐声徐徐响起。马修看到地面的一架架纸飞机上,写满了学生们祝福的话语,当他抬起头,看到更多的飞机如雪片般飞下时,影片进入了高潮。莫杭治的歌声清脆嘹亮,随即童声合唱《风筝》应景响起,由弱渐强,汇成一道情感的洪流。“空中飞舞的风筝,请你别停下,飞往大海,飘向高空,一个孩子在望着你哦,在暴风雨中,你高扬着翅膀,别忘了回来,回到我身边”。孩子们用这首歌,送给即将离去的恩师,表达了他们对老师的感谢、祝福与留恋。[3]影片至此将观众的情感推向高潮,当一双双挥舞告别的小手,出现在高大的教学楼窗口时,在音乐的陪衬下,这样的画面被赋予了极其强烈的情感,令人不禁动情、感怀。马修的爱不但使学生们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也使他们懂得了如何去回馈这份爱。音乐既是师生之间心灵相通的语言,也成为其最好的诠释爱的方式。

综上,《放牛班的春天》以平实的电影语言,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众。成长与爱,在教习所的孩子们与马修相处的生命中共享。马修领悟到的生命真谛,震撼着每一位观众,令他们重新思考自己平凡的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2] 黄莉.《放牛班的春天》的音乐与人声[J].电影文学,2009

(19).

[3] 丛育瑾,王静.浅析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的叙事作用[J].电影文学,2012

(19).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影视作品《海上钢琴师》的音乐魅力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