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满腔爱国挚情 赤诚民族情怀

满腔爱国挚情 赤诚民族情怀

小编:侯宇

摘要: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文豪”的夏目漱石,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在他的小说中,批判现实社会和近代文明;批判战争,呼吁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显露出不同于琐碎的日本文学的雄浑之气。他的小说可以说是一种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强烈的、充满责任感和伦理感的文学创作。夏目漱石本是一位身处西洋文化大潮流,接收西方文化影响的学者,却执意于批判日本近代文明,其原因就是从小受到的儒家文化“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夏目漱石 文学观 实用主义 儒学

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文豪”的夏目漱石,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颇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他所处的明治时期,西方思想体系不断涌入,政府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进日本近代文明的进步。夏目漱石最初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语,毕业后前往英国留学。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身处西洋文化大潮流,接收西方文化影响的学者却在回国后,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举动:突然执意于《文学论》的研究,辞去教授职位,拒绝博士称号;并不宣扬西方文明,而是致力于严厉批判明治社会的盲目崇拜西洋文明的现象。从当时整个国家的情况来看,“文明开化”、“脱亚入欧”的思潮已经压倒一切,究竟是什么让夏目漱石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夏目漱石自小对汉文学颇有兴趣,通读唐宋诗歌,而儒学思想对其更有很大的影响。12岁时,夏目便写了一篇名为《正成论》的短篇小说,描写了武将楠正成为祖国奉献的故事,小说中,对儒家的忠义、报国思想极为称赞。之后,儒学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成为夏目漱石的精神主导。《诗大序》基于先秦以来的儒家诗论,提出了较为完整且系统的儒家传统文论。这种诗学理念被宋代的周敦颐概括为“文所以载道也”,这种“实用主义文学观”认为文学作品应兼备反映评价现实生活、政治教化、伦理道德的功能。受过儒学“经世致用”思想教育的夏目漱石,在观察和体验西方文化、亲眼目睹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和日本人盲从西洋的态度后,面临国家的动荡和国民的盲目,对祖国的前途表现出深深的担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再也无法安然从事学术,认识到社会赋予文人的责任,开始思索如何辩证地看待东西方文化。在之后的文学创作中,夏目漱石显露出了不同于琐碎的日本文学的雄浑之气。他的小说可以说是一种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强烈的、充满责任感和伦理感的文学创作。

一 批判近代文明、批判现实

长篇小说《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穷教师家的猫,它善于思索、有见识、富有正义感又具有文人气质,但至死也没有学会捕捉老鼠。在小说中,夏目漱石以这只被拟人化的猫的眼睛审视世界,以猫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心理。并借用“猫”的嘴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二十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对日本人盲目崇拜、机械模仿西方文化的现象,夏目漱石在小说中描述道:“什么运动吧,喝牛奶吧,洗冷水澡吧,游海吧,一到夏天,去山间避暑,聊以餐露饮露吧……这是近来西方传染到神国日本的一种疾病。”夏目漱石正是透过这样一系列的冷嘲热讽,对日本机械模仿西洋文明现状提出质疑,日本人仿佛感染了盲目崇拜西洋文明的传染病一般,已经失去了自我。作品还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的官吏、教育制度,抨击当时追逐金钱、损人利己的时尚,揭露了污浊的社会所造成的一般劳动人民朝不保夕、卖儿鬻女的生活惨景。

“三人之中,顶数来客的面向最为平庸。只因平庸,也就没有什么值得介绍的。提起平庸,倒也不是坏事;但如果过于平庸,以至登平凡之堂,入庸俗之室,何其惨烈之至。”

“登堂入室”出自《论语》,在论语中本是记载孔子先是批评子路,而当其它门人不尊敬子路时,又改口说子路“登堂却尚未入室”。而在《我是猫》中,猫潜入金田公馆,窥见公馆内三人的相貌,而用了“登堂入室”之词,意思却是金田家是个庸俗的地方,所以只有庸俗之人进入了内室,以此嘲讽金田作为资本家的丑恶嘴脸。《我是猫》采用了批判现实主义手法,否定封建而落后的旧事物的同时,表达出对日本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弊端的不满。夏目漱石从资产阶级人性论、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立场出发,深刻、有力地批判了丧失自我的非主体人们和明治社会的黑暗和丑陋,抒发出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的愤慨、彷徨、苦闷。

二 批判战争

1906年,夏目漱石发表短篇小说《趣味的遗传》,他细致地描写了堆满死尸的战后场景:外面一片废墟。进入室内,床上铺满雪白的床单。旁边放着安乐椅,东西一应俱全,摆设都是崭新的。室内和室外完全是两种情形。对比室内与室外,让人清晰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明确表示出夏目漱石反战、厌战的情绪。另外,在《心》《道草》《兴趣的遗传》中主人公家人参加战争,被夺去生命。夏目漱石同样采取辛辣的手法,对日俄战争给日本人民带来的灾难加以描写。《点头录》发表的1916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烈进行时。夏目漱石在文中表达出大战会给人们带来影响,但不会永久地改变人民的内心生活。无论多大的战争,对于解决人类的“心灵”的问题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因而他明确指出“军国主义是时代的错误”。

夏目漱石公正地审视着日本,也对战后普通人的生存问题非常关心。《三四郎》是夏目漱石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序曲,被喻为漱石文学中最出色的青春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三四郎从一个乡下毕业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东京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他的心路历程。虽然《三四郎》主要是描写了主人公三四郎惊叹于东京的现代化的同时,积极地找寻现实世界里的自我存在价值的心理历程。夏目漱石更多地是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折射出日本现代化带给国民的虚幻感,和重建日本主体性的决心。但在小说中,出现了多处借登场之口,谈论战争、批判战争带来的罪恶的内容。

在小说的开篇,夏目漱石便借登场人物“女子”和“老爷子”之口,提及了战争。“女子”说“丈夫长期在吴市的海军里供职,战时到旅顺去了。打完仗曾一度回来过,据说那边能挣钱,不久又到大连谋生。起先常有信来,月月都汇钱,所以日子还算好。谁知这半年信和钱都见不到了。”。“老爷子”则说,“自己的儿子在战争中也被拉去当兵,终于死在那边了。他不懂为啥要打仗,打完后日子能好过些倒也罢了,可是自己的宝贝儿子死了,物价也涨了。还有比这更蠢的事情吗?世道太平,谁还会出外谋生呢?这都是战争造成的!”。对普通民众而言,因为战争,他们失去了家庭、亲人,而战争也并没有带给他们富裕的生活,相反,他们依旧贫困,甚至可以说战后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劣。广田先生把发动战争的明治政府比喻成看到好吃的东西就扑上前去的猪,“看到爱吃的东西,自然要伸出手去,这是毫无办法的事”。日本政府为了让日本强大,不惜发动战争,对外扩张,国民自然成了“悲酸的国民”,从而每个人都成为精神物质

小说中,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们都很可怜哪。这幅长相,这么无用,即使日俄战争打赢了而上升为一流强国,也是无济于事的。建筑物也好,庭院也好,仪态都不妙。不比我们的长相好多少。――你是第一次上东京的话,还不曾见过富士山喽?马上就能看到了,你好好看看吧。它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名胜。没有东西能比它更值得自豪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夏目漱石非常厌恶战争,对明治政府所制定的战争政策,对日本人可以从崇拜突然变成国粹主义,自卑感变成了为我独尊,对只注意蜗牛大小的利益而甘作井底之蛙的岛国劣根性进行了批判。

三 伦理道德

夏目漱石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伦理道德观的建立颇受儒家是非邪正伦理观念的影响。对于伦理道德的探讨,是夏目漱石作品的重要内容。所以可以说,夏目漱石具有儒家的伦理观。《我是猫》中,出现10多次直接引用《论语》原句的情况。例如,“天然居室,探空间,读论语者也。”。夏目漱石的此处引用,表明他要开始探索,而探索的武器就是《论语》的论价思想。

在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在知识分子对个人爱情和世俗道德的冲突的思考上。在《从此以后》中,30岁的主人公永井代助本来与三千代相互爱慕,但平冈先表达出了喜欢三千代的想法,并让代助帮忙撮合。最终在代助的朋友义气的帮助下,平冈与三千代结婚了,后来又因为没能从平冈手里夺回三千代,与平冈断了联系,生活来源也被父兄切断了。三年后,代助再次见到了并不幸福的三千代,重燃爱火。代助决定自己的内心,与三千代结合。但他们的行为却与世俗道德观念发生了冲突,他们的行为引起轩然大波,遭到三家人的激烈反对。夏目漱石通过代助的情感历程描写出当时知识分子面临个人爱情与社会伦理道德冲突的艰难选择。从某个角度来说,《门》是《从此以后》的续篇。夏目漱石将主人公代助与三千代换成了宗助和阿米。虽然宗助与阿米忠于自己的感情和内心结合了,但他们仍然苦恼、不安,感到孤独。他们一直带着背叛好友的罪恶感,两人与社会隔绝,过着只有他们二人的生活。

夏目漱石的后三部曲《春分过后》、《行人》、《心》进一步分析了人类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批判了利己主义。特别是葛藤萌发的“私利私欲”思想和由此产生的罪恶感和苦闷、孤独、绝望的内心世界。起初,先生对K和房东女儿的关系表示嫉妒。房东女儿给K办事本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发现K正彷徨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只要一击就会倒地,先生就像趁空隙咬住羊喉咙的狼一样,背叛了K。但背叛K的罪恶感一致折磨着他。《心》中,主人公因为“利己”的想法,背负上沉重的罪恶十字架,最终走向自杀的道路。夏目漱石正是通过主人公的内心,批判“利己主义”,也通过这些教训,警告着世人利己主义带给他人和自己的危害,以实现“劝善惩恶”的目的。

孔子仁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把历史重任化为个性存在的至高无上的目标和任务。因此,深受儒学影响的夏目漱石很自然真心诚意地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理想人格。这样的人格标准激发了夏目漱石心系国家,希望承担起建功立业、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正因为如此,夏目漱石受儒学“经国之志”思想,一直“欲以文立身”,把文学看成是有益人生、供社会兴废借鉴的东西。他选择以“笔”作为武器,试图批判社会弊病,唤醒国民。让日本人摆脱对西方的机械模仿,在文学作品中表达出对近代文明批评、厌战思想,和对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关心、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对人性的关注。因为如此,夏目漱石曾被称为“为明治精神而牺牲”的作家,他曾以维新志士的坚韧精神从事文学事业。这样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带着强烈的爱国热情试图以一己之力撼动社会的爱国举动不由让人产生钦佩。他典型的士大夫形象势必会与其独特的文笔一起为后世所牢记。

参考文献:

[1] 王家骅:《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 田泽坦、松原三郎等:《日本文化史》,日本外务省编印,1992年版。

[3] 孙苏平:《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原点》,《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年第12期。

[4] 王文宛:《夏目漱石研究综述》,《安徽文学》,2012年第3期。

热点推荐

上一篇: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人文关怀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