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分析

我国古代文学传播方式的分析

小编:

传播是特有于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的生产关系要求人们彼此之间必须进行信息交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形成了传播现象。文化传播是推动我国古代文学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其中语言是最便捷和最广泛的方式,在文字产生后,突破了语言在时空的限制,让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多样化。

1 古代文学传播概述

从学科的地位来说,古代文学的传播是古代文学史、出版史、史料史、版本学以及传播学各学科交叉的一门学科,其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我国文化传播走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和岁月,有着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并且独具特色。传播媒介不断发展,推动和促进了文学传播。使其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都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其影响也在不断地扩大,同时也推动了我国古代文化向现代文化地转变。

2 传播方式的演变

古代文学的最原始的传播方式就是口语。以《孟姜女哭长城》为代表的就是民间口语传说的典型,而王维所作的《送元二使安西》则是声诗传唱的典型。人们口耳相传,因而一些历史悠久的神话故事传说得以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的出现,文化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首先是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抄写时代,抄写在西汉时期形成了较为完善成熟的传播方式。从起初的简牍抄写到锦帛抄写,后随着纸的发明,抄写走向了巅峰时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终结了抄写时代,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文学的传播速度,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所以,印刷术在我国文化传播方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社会仍在不断快速向前发展,文化传播的方式更是变得丰富,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对于实现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3 传播方式的探究

由上述可知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方式,按传播手段分类主要分两大类:文字传播和语言传播;按载体的物质形态分类可分为:书集传播和单片传播;按传播途径来分:营利性传播和非营利性传播;按文学传播的文本形态而言,可分为:笺注式传播、选择式传播、点评式传播、本事式传播、配画式传播和改编式传播等。

3.1文字传播

文字的出现使文化的传播出现了根本性变革。文字传播突破了口头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跨时空和跨空间传播得以实现。印刷术的出现更是在为文字传播锦上添花。说起印刷术,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是1040年,而王祯开始应用活字印刷术时是1230年,将近两百年的空白让笔者曾经反思要是没有这空白,中国的文化传播史今天又会是何景象,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3.1.1 借阅和传抄

在文字传播中,借阅和传抄是最古老的传播方式。即使在后世印刷术比较发达的元朝仍有不少文人墨客由于家境贫寒,无力购买大量书籍,为了学习而借阅和抄录,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则为了收藏。在借阅和传抄的过程中其实对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筛选。比如,书籍主人会带有倾向性地推荐书籍,抄阅的人更是会在花费时间和精力抄写时认真挑选对自己有用的书籍。那么在传抄活动中频繁流动的书籍变成了经典之作。此外,要与之对比的是,有些文学书籍即使写成,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并不能马上进入商业市场,直到社会影响广泛后才得以刊印。《金瓶梅》便是典型例子。这个让人爱恨交织的爱情故事的小说起初也是流传于抄本,在问世二十多年后才得以印刷刊发。在明代初年,统治者为了加强巩固封建思想统治,开始强化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尤其明太祖制造的几乎不需要什么理由就能大开杀戒的文字狱极大的震慑了一众士大夫,扼杀了士大夫的人格尊严。使得士大夫们少谈政治,从根本上成为统治者思想上的奴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成为时代的主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金瓶梅》被斥为淫书,自然是不能出版的。

印刷术的出现进一步加快了文字传播的速度,极大地推动了书刊的发展。也为书籍的传阅和抄写提供了可能。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就已经有了,但是成本较昂贵,所以当时主要是印佛经。到了北宋初期雕版印刷术更加成熟,这个时候开始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风行于世。在元代刊刻图书则变得更加完善,出版和发行出现了分工。而在刊刻图书之风盛行的明代,出现了大量以盈利为目的的书坊,并开始印制销量较广的文学书籍。文学书籍的商业市场刺激了文学创作,在万历、天启年间,更是有书商看中了人们普遍喜欢通俗小说的商机,邀请冯梦龙编刊了《古今小说》。

3.1.2 选辑

在文学传播中有一种效果显著且历史悠久的传播方式就是选辑。孔子删选的诗三百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选辑的起点。选本,是诗人通过选出部分自己的诗或者其他人的诗来阐明自己文学思想或者传播文学作品。

选自己的诗做成的选辑又叫行卷,应试的举子为了增加自己中举的希望,将自己的文学创作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托人送给主持考试的主司。编辑他人所做的诗则是为了宣传和引导。尽管选辑的标准、审美不同,但多是有积极意义的。选辑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文学创作欣赏、文学评价以及文学运动。文学的地位也在随着文学选辑的流传而不断提升。

3.1.3 题壁

在公共场所比如驿亭、寺庙、馆柱、树木甚至崖壁上或雕刻或书写的诗文称之为题壁诗。题壁诗是在交通较发达的唐代开始流行的。文人墨客漫游成风,将自己的得意之作书于人流多的名胜古迹之上,便于人们欣赏。题壁诗多为无名人士所作,但也有小部分的出名诗人,比如纳入中学课本的陆游的《钗头凤》及其前妻唐婉所和的《钗头凤》。

3.1.4 评点

鉴赏式和随感式的评论通常会产生大于文本的影响,同时也会更多的带有传播者的思想观念。常见一些汉代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的阐释。再比如,不同的人对相同的词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如果评价普遍比较高的话则很大程度会影响当时的作曲风格。代表例子有:咏物词起先并不流行,张先、柳永都作过非常出色的咏词,但是咏物词仍未形成一种风气。直到章质夫写了《水龙吟》,苏轼和之,引发词家品评热潮,咏物词才开始兴起。

3.1.5 翻译

让各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就得将中国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文学是艺术语言,在跨国家跨文化转换语言时就要求在对本国语言、译国语言了解颇深的情况下,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学素质。中国古代文学一直影响着邻近的东亚国家,如在地理位置相近、政治文化交流较多的日本、韩国。最开始仍然是原文本传播,后期转变成翻译文本后再进行传播。

3.2 语言传播

上古时期,先前大多是口头集体创作,然后口耳相传得以保留。神话传说的传播者起初是祭神人员。他们为部落祈福,通过口诵的方式将原始宗教融入成为神话。

后来神话演化为传说,成为后世传奇故事、戏曲、志怪小说的故事原形。在早期的文学中,以《陇上为陈安歌》为代表的用于人们表达思想感情和塑造英雄形象的典型歌谣,通常简单生动,且通俗易懂,便于人们传唱。

3.2.1 口头传播

口头传播的方式最方便也最简单。在古代人民的口耳相传中产生了很多神话传说故事,其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得以流传至今。例如,《白蛇传说》表现了许仙与白娘子的动人爱情故事,故事中保留了文学的精髓。又如,史料记载,明代初期的口头语传播者号称北郭十友之一的王行年少时在市井上听书,并记下回去后为徐媪诵读。可见,当时市井说书十分盛行。明代初年,统治者虽然决意加强对文化的控制,但是却没有采取非常严厉的手段禁止这些说书艺人,可能与这些统治者起于草莽,早年间也深受这些民间艺术感染的因素有关。在史料记载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明代帝王中喜欢通俗小说的口头传播者的表演的人不在少数,优秀的口头传播者(如词话艺人)到宫中演出更是寻常事。不然,当时陈君佐假传上令,不会有这么多人上当,而当时朱元璋对此事的态度也很宽容,一笑了之。

3.2.2 歌姬演唱

演唱的主体多是歌姬。歌姬演唱形式起源于我国的魏晋南北朝,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期。歌姬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传播者,他们为文化传播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歌姬有时为了谋生,会以一定的报酬向当时的文人大夫启词。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还有苏轼的《蝶恋花》。《蝶恋花》感叹时光易逝,红颜易老,佳人难得的伤感情怀,体现了诗人的惆怅的心境。而美丽的歌姬的传唱为《蝶恋花》附上了更深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在这样的背景下,歌姬与词人是双赢的。在歌姬的传唱下,不仅可以更好地推广诗人词人的作品,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并得到赏识,而且歌姬也获得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3.2.3 唱和

唱和(又叫声诗传唱)是指文人聚集在一起以某一题目或者韵脚进行文学创作。在这样聚会上常常会出现质量非常高的作品,文人聚会本来就是比较特殊的文化活动,其语言环境也优于一般的语言环境。唱和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文学作品的传播速度(传唱速度通常与作者的社会地位成正相关),也提升了文学作品的质量。

4 结束语

通过不断挖掘传播方式在语言文学传承方面的作用,全方位分析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从而加强对语言文学的了解。本文从纵向分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分类和分类方式,从横向详细描述了各种不同传播方式的途径、典型案例和时代背景。希望本文对传播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作用。文学传播尚有深厚的学术资源待我们深挖细掘。

热点推荐

上一篇:研究古代文学经典价值的当代转化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