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分析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分析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小编: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除了对古代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专业讲解,还应承担提高汉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以提升其精神境界,促进其全面发展。与此同时,这门课程也应肩负引导汉语专业学生思想发展的重任,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和完善良好的人格。就发展现状来看,这门主干课的教学功能不断强化,教学使命不断发挥,为培育和塑造专业的汉语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面对形势发展要求,《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在引领学生思想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就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存在着以下几个严重的问题。

1.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层次性没有体现出来

语文教学在不同阶段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在对文字的记忆和书写的学习上;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则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的掌握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从文字过渡到文学,在知识形态上实现了第一次质的变化,即从一种符号形态上升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这个阶段,学生接触到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的文学样式,还要接触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不同的文学体裁,也要掌握语言中的词汇、语法、修辞。这个时期,文章的地位明显提高。到了大学阶段,语文教学理应在知识形态上再进行一次质的变化。但是,现实情况是,到了大学阶段,汉语专业的语文教学分支为语言类和文学类的很多门课程。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代表的各门文学类课程,教学者们试图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来达到增加文学史和作品知识、提高阅读、写作能力、文化素质的目的,全然没有意识到照此发展,文学类课程就变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延续。对于智力和知识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介绍固然重要,对其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递却更为关键。早在80年代初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就曾经指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表现在语文材料中的数量最多、最集中,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应进一步把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传授给学生。从这句话不难看出,语文教学只是手段,向学生传递文化和民族精神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育通过优秀的经典名著,阐释深刻的哲学道理,高校学生在对历史故事的品读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人文情怀,提高人文素质。因此,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实质也应该是通过文学史和文学作品的教学来实现文化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

2.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思想引领作用弱化

在当前这个网络时代,各类信息鱼龙混杂,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散播流行。在这种形势下,青年学生虽然有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捷、更便利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优势,但同时也容易迷失在浩如烟海的信息量中,甚至被一些错误的思想所蛊惑和影响,对人格完善和自身成长带来严重威胁。长期以来,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一直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其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也具有相同的使命。其教育目标就是要传递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这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殊途同归。而且,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还有比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更突出的优势,那就是可以把思想引导融入到作家事迹、作品赏析当中,这种隐性的方法往往比直接的思想政治教育反而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如果在语文教育教学的内容上,深刻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成分,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对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高校语文教学工作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但目前,在实际的教学情况中, 《中国古代文学》的这种思想导向和引领作用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所以,我们非常有必要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时,突出强化思想引领。

3.课堂教学没有突出核心价值引领

如上所述, 《中国古代文学》在现实教学中存在思想引领弱化的问题,而且即使被弱化了的思想引领也存在一定问题,那就是因为课程内容庞杂、历史跨度久远、名人名篇繁多、思想艺术多样,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传递和释放出了多元价值理念。教学中虽然让学生领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价值观出现莫衷一是的问题。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核心价值来引领文学类课程教育,这个难题一直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这个疑问迎刃而解,文学类课程教学的价值引领方向也就非常明确了。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有所侧重:

1.强化背景知识和思想文化的讲解以前的课堂教学由于课时所限,一直是从作品本身出发,重在分析作品的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对于作品背景知识和思想文化的讲解大多一带而过。其实我们忽略的这些,恰恰是学生需要了解的内容。否则,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融入作品之中,热情不能被很好地调动、兴趣不能被很好地激发,也不能完全被感染感动。如果没有对儒家思想的讲解,怎么能让学生理解孔子的言行;如果没有对当时历史形势的分析,怎么能传递出屈原、杜甫等爱国诗人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当然,这样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对文学知识的熟练掌握之外,还要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哲学知识,才能更好地分析背景知识和思想文化。这就是所谓的文史哲知识的融会贯通。

2.巩固和强化新的思想性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融汇了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这十二个方面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不难发现,其中多数的价值理念,比如文明、和谐、公正、诚信、友善等,在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并成为了思想精华。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比较多的涉及到了这些。但有些价值理念,比如民主、自由、平等、法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不高,甚至被边缘或淡化。直到我们的祖国在惨遭西方列强百年之久的欺凌之后,在前赴后继的有识之士救国图强的探索追求下,在西方文明和文化的不断涌入和流传下,这些理念和价值观才慢慢进入、融入我们的民族文化,才逐渐被我们国人熟悉和认知,但是与传统文化形成的价值观念相比,其影响力还是有很大差别。从历史长河来看,这些观念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时间是何其之短;从结束屈辱历史、追求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意义来看,这些价值理念又是何其珍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规划,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培育和弘扬法治观念又显得弥足珍贵,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所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反观我们的教学, 问题相似。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很多时候很多精力是在强调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讲授,而对于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文化的讲解和诠释比较弱。所以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今后的教学中,除了继续保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之外,还要巩固和强化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思想性教育。

3.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讲授之外,还要增加一些讨论、辩论,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说出来,经过大家的讨论、辩论和老师的适当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给学生布置作业方面,以往的作业大多是让大家写一篇文章,《中国古代文学》改革之后,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在讲到杜甫爱国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描述爱国在自己心中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一种感觉。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不限于写文章,可以是一张图片、一首音乐、一部漫画、一部电影、一则公益广告,亦或是身边的小故事。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反而变成一种乐趣。

除了课堂的教学之外,还要秉承着让学生走出去的原则。比如,在课堂上讲授爱国作家作品后,鼓励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英雄人物的遗物、了解英雄人物的事迹;或者让学生去英雄纪念碑纪念烈士。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

4.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中国古代文学》早已引入了多媒体教学,但更多的是播放PPT。实行教学改革之后,可以在授课时插播一些古典音乐、书法图片、短小视频、微电影等。通过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除了让学生直观感受和领悟教学内容之外,还能够把高深莫测的大道理变为浅显易懂的小常识,把有意义的事情变得有意思。

三、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内容的实施,解决《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层次不高、文化教学缺失的问题,更好地的完成课程教学使命。要解决《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思想性引领不足、核心价值观培育不到位的问题,在实现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造就更多合格的人才。也通过解决《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广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关注度和兴趣度。

热点推荐

上一篇: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桃”意象的审美意蕴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