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探究研究式学习模式下《古代文学》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

探究研究式学习模式下《古代文学》教学中辩证思维的培养

小编:蔡建平

《古代文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就整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来说这门课程非常重要,从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精华来说此门课程更是举足轻重。然而从笔者所在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不爱学、不会学、难学好的问题。基于此,在《古代文学》课程教与学中提出了研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与传统学习偏重于教师满堂讲授下的知识接受,以及闭卷考试下的死记硬背相较,研究式学习的核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基于兴趣自主选择研究一些问题,在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并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学习活动。

这种学习模式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应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凭借问题研究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既掌握知识,又受到人文熏陶,发展能力;更在于学生要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变单纯的听、记、背、盲目跟从书本与教师的观点为听或读而疑、疑而思、思而定的方式。此种方式的转变并不会一狱而就,首先必须在研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辩证思维的培养。

1在研究式学习中坚持辩证思维的必要性

形而上学的思维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观察问题,辩证思维则是以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观察问题,把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人类思维形式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运动、变化、发展的。就目前《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从教材的编写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再到学生的学习实际都存在着形而上学盛行、辩证思维修养较差的问题,如作品主题概括主观、片面化;情感分析单一、庸常化;人物形象分析片面、绝对化;诗歌意象、意境鉴赏一般、肤浅化;文化解读片面、极端化。这些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带来的问题将严重阻碍学生研究式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因而在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学生必须尝试用唯物辩证主义的思想方法去学习思考,即客观、全面、深入、联系、发展、相对、具体分析、实事求是地看待文学史、作家、作品的实际,拒绝主观、片面、肤浅、孤立、静止、绝对、生搬硬套、主观臆测地看待古代文学中的问题。

2研究式学习中辩证思维的具体方式

学生在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辩证思维,要客观、全面、深入、联系、发展、相对地去看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把握好所研究、所思考的问题的本质,正确地解决问题。具体来说需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2.1坚持客观全面的多向思维

在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甚至有些教师,在认识问题时也不能做到客观全面,导致对一些问题的探究失之偏颇。比如古典小说主题思想的研究,像仁国志演义《忠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它们的主题都并非是单一的。拿栖游记》来说,前人己发掘的主题就有十几种,因而无论将它界定为那一种都是片面的,可以从宗教、社会伦理、人格修养等方面去总结。又如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评仇《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般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反对考科举,骂经由读书而做官的人为国贼禄鬼,懒于拜会所谓的读书人,自己更讨厌读书做文章、走仕途经济之路。他反对男尊女卑,尊重女性,认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他又反对封建礼法,与小厮.、平民、戏子交好,并追求自由爱情,乃至最终违背孝道与封建大家庭决裂而出家为僧。然而叛逆却不是小说中塑造的贾宝玉形象的唯一特点。在尊重爱护女性的同时,宝玉也曾发少爷脾气给过贴心服侍他的袭人心窝一脚,在金训受王夫人责骂时一溜烟跑掉了,在晴雯被诬陷赶出大观园时丝毫没替她辩白。就连他所追求的自由爱情都未曾在行动上做过一丝切实的努力。所以从这些层面看来,给宝玉加上叛逆者的名号又是不妥当的,在叛逆的同时,宝玉还有着无法摆脱的贵族公子哥儿的习性。再如解读《诗经》时,承认《诗经》的`敦厚,漠视《诗经》中的怨、刺,都是因没有客观全面地看待《诗经》。这些都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问题,如不能全面、多角度地看待、分析文学事实,就很容易犯以偏概全、偏离文学真实的错误。

2. 2坚持从现象到本质深入把握

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存在着矛盾,必须要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认识到客观事物的真面目。对古代文学中诸多问题的认识同样是如此,如文学史中的李杨之爱。讲析白居易的引受恨歌》时,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引受恨歌》就是在同情李杨之爱的最终幻灭,赞颂李杨之爱的坚贞不渝,往往被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句子所感染,巴不得也来一场李杨式的恋爱。然而引受恨歌》中的李杨之恋是否是人世间最为纯洁、最为忠贞、最为美好的爱情,值得人们惋惜、感叹、欣赏、赞美呢?我们就必须细看全《长恨歌》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汉皇重美色,治理天下多年一直求之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不知,稍知历史的人便知此处是作者为尊者讳,杨玉环并非闺中少女,而是唐明皇子李帽之妃,唐明皇花八年时间费尽心思最终将之册封为自己的贵女己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将杨玉环封为妃子之后,并非是琴棋书画、志同道合,而是迷于情色、纵欲无度,甚至到了荒废国政的程度,所谓爱情的背后实则是君王荒淫与腐朽的体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姊妹兄弟皆列王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擎鼓动地来,因迷于女色而怠于国政,最终招致安史之乱,丧尽半壁江山,陷百姓于水火,何其罪恶!这些才是怅恨歌》中r}杨之爱的本质,分析至此,恐怕也难以对r}杨之爱抱以赞美、同情、惋惜了吧。又如在古典诗词的评赏、解读中,往往不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透视其情感、美学本质,只从诗歌表面意思去理解,导致误解、歪曲诗意,或将诗意、诗美庸常化。像杜甫的螃兵曹胡马诗》,前四句写胡马瘦骨、竹批双耳、四蹄轻快,后四句写它跷勇横行、堪托死生,如果就此认为此诗意在咏马,未免将杜甫的诗庸常化了。马不是凡马,马主人也不是凡人,在诗人看来,房兵曹一定可以像这匹马一样建功立业。同时诗人在对马以及马主人的赞叹中也放入了自己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的向往。这样理解才算是解透了诗。

2. 3坚持立足文本实事求是

古代文学史的主体由作家、作品构成,必须认真研读作家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透过作品了解作家的情感及生活经历和其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而准确把握作家、作品。比如对于《诗经》的理解,学生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言志温柔敦厚等理论较为熟悉,于是便不考察《诗经》的实际,以为这就是《诗经》的全部。然而通读《诗经》可以发现有邪的、抒情的、既怨且怒的诗篇不在少数。毛诗释为后妃之德的《佚唯》写的是一个青年对采桑女子的热烈爱恋《硕鼠》是为发泄劳动人民对不劳而食者的无情嘲讽与怨恨而作。再如谈到屈原的自沉泪罗,大多数学生认为他是为国捐躯、以身殉国,如果细究《离卿》《悲回》《惜往日》等诗歌却可以发现屈原对于死亡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既有丧失信心莫可奈何,也有惧祸逃愁寻求解脱,伏清保洁宁死不变及身在沉湘的孤独无友等,不能一概论之为报国和殉国。又如白居易的《古原草送别》一诗,学生的理解大都停留于通过中小学时语文课本中断章取义学习到的,认为此诗体现了草无穷的生命力,而忽视了整首诗从诗题开始就是借草言别。前四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草的一荣一枯中放进去的更多的是对人世盛衰的感叹烧不尽吹又生正是一衰一盛的生动写照。正因人生有盛有衰,有聚有散,才会有眼下的送别。才会有后四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萎萎满别情的异域飘零之感,以及在一望无尽、萎萎满目的古原草中寄予的浓浓别离之情。可见,理解文学事实、解读作品时,必须从文本实际出发,不能不顾文本,主观臆测。

2. 4坚持个别一般、相同相异的辩证观点

唯物辩证法中,一般和个别,即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的统一。古代文学的学习同样如此。比如谈古代诗人的隐逸。文学史上写作隐逸诗歌有名的诗人有陶渊明、谢灵运、王维、柳宗元等。在他们的隐逸诗歌中体现出的恬淡情趣虽然相同,但不能将他们的思想意趣完全等同,应从相同中、共性中认识其相异性、个别性,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诗人。在陶渊明《归田园居》次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等诗句中,看到的隐逸恬淡是诗人寻找到了适性的精神乐园之快。在谢灵运拓壁精舍还湖中卿清晖能娱人,游子檐忘归等诗句中,感受到的隐逸恬淡是诗人得到的山水娱人、游而忘归之乐。在王维衍里嘟独坐幽草里,弹琴复长啸等诗句中,是诗人顿教奉佛,心与境合之悦。在柳宗元《溪居》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等诗句中,则是诗人仕宦连赛却追求,青夷澹泊之趣。以上几位诗人诗作中所体现的隐逸情怀相同,但其在隐逸之中得到的满足却各自不同,可见几位诗人人格追求之不同。同样是写悼亡之情,苏轼的《城子》,陆游的《园二首》,纳兰性德的《缕曲》,写得都情真意切,哀婉缠缎然而由于三人身份、经历、志向不同,这鲍等伤心的真情,并不在一个档次上。纳兰性德悲哀中夹杂的是不情愿做皇帝侍卫的无奈;苏轼悲痛中包含着因公正无私而屡遭贬滴的怨恨;陆游的伤心中包含的是行将就土、中原未复的民族之悲。同样是爱情中的反封建《西厢i曲《牡丹亭》《红楼梦》中的爱情故事都缠绵感人,但各自反映的形式不同,反封建的程度、意味也就不同。

2. 5坚持全面辩证的审美观点

古代文学中文学体式包含诗、词、曲、赋、文、小说,其中绝大部分是意象艺术。它们是以最精美的语言形式为载体的情文、象文,依靠意象反映生活、表现感情,注重情、境融合的艺术境界的创造。因而必须以文学的眼光,全面辩证的审美化思维去理解那一个个情感化了的景象、物象、人象、事象的世界,不能片面、绝对化、非此即彼地理解,否则很难对这些意象世界作出深刻体悟与审美感知。就如一些古代文论家和现代理论家认为诗歌婉转抒情要好于直抒胸臆,即所谓诗犹文也,忌直贵曲。然而这却不符合古代诗歌的实际,它是既贵直也贵曲的。人们不会嫌弃李白《陵别儿童入京》中,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陆游拆衷情》中胡未灭,鬓先秋,泪空留等句子过于直露粗鄙,恰恰是这样的直抒胸臆才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与哀。人们也会被李商隐抚题》中枪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辛弃疾情玉案》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描绘的朦胧飘渺而余味无穷的诗美所感动。因为对于文学艺术,特别古代诗歌来说,直露与婉曲是同样可以打动人心的表情与体现诗美的方式,偏废任何一种都过于片面与绝对。对于诗歌中的景物,晚唐司空图在屿极浦书》中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可见它们虚无缥缈,难以捉摸却具有无限美的意味。你能说辛弃疾情玉黝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叨压人就是不投降,坚决反奸抗敌的词人自己?或就是与词人约会的美人?又或是与词人志同道合的朋友?再或是词人的一种理想目标?四者皆有可能,词人并未说清道明,作为读者也不可绝对认为是哪一种而固步自封。

3结论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让学生做到听或读而疑、疑而思、思而学、学而定,即主动学习,学会提出问题,运用辩证思维,全面多向、透过现象看本质、实事求是、抓住个别与一般的联系与区别、全面审美等方式思考问题,进而动手解决问题。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改变学生不爱学、不会学、难学好的现状。

热点推荐

上一篇:探究古代文学美女形象塑造中的男性立场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