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呼和浩特市古建筑现状调查和修复刍议

呼和浩特市古建筑现状调查和修复刍议

小编:

摘 要: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视,以及内蒙古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内蒙古地区古建筑的研究愈发增多。但比较系统地修缮内蒙古地区的古建筑却很少,资料也相当匮乏,对呼和浩特市区的古建筑修缮、维护其原貌以及损坏部件的调查资料更加罕有。因此,要做好呼和浩特市古建筑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首先要做好修复材料和建筑细部损毁情况的调查,其次要在维护好建筑物原来的造型、原来的结构法式、原来的构建质地、原来的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科学地选择保护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文物古迹;古建筑;修缮维护

我国文物建筑的保护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古建筑文物的主要价值在于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保护古建筑,不仅在于维修方案更重要的是施工,在材料的选择、工艺的程序上都应该认真考虑。每个时期的古建筑细部都不一样,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呼和浩特的席力图召是藏传佛教的建筑形态。

一、席力图召的历史与建筑特色

席力图召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大街,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寺庙。其主要殿堂均沿中轴线布置,依次为牌坊、山门、佛殿和经堂。佛殿和山门及两边僧侣活动房形成第一进院落,山门有照壁,院落两边建有钟鼓楼。佛殿和经堂构成第二进院落,院落左右布置有碑亭,为突出大经堂的地位,其下建有高台,门廊前有小广场。中轴线上所有建筑物及院落两旁僧舍均对称布置。除主要殿堂外,其他佛殿和喇嘛僧舍均布置在轴线两侧,且均为院落式布置。

内蒙古地区,尤其西部的藏传佛教寺院有一部分沿袭了藏式建筑的特征:外墙多以砖、石材料砌筑,同时外墙面有明显收分,此类寺院的外观形象与西藏地区寺院相似。但是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建筑,尤其是明朝后期兴建的寺庙,受到当地工匠技法的影响,在与当地民族特色融合后,又常常展现出蒙古地区的地域特点,形成了具有内蒙古族特色的蒙藏汉结合式建筑,并呈现出多样性,尤其是其主体建筑的结构形式,以汉式木构或者木结构与土石混合结构建成的大殿占了很大部分。

(一)研究内容

这次笔者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进行了一次系统全面的古建筑彩绘过程的学习,发现现在的工人已经不能再复原出当时的做法了,很困难,因为现代社会已不再生产那些特殊的工具和材料了,所以古建筑的修复在特定时代下出现了尴尬的局面。如果想达到当时的效果,就要更换操作系统,但是目前看来非常困难,所以我们的研究只提修复意见。在操作层面上学术界也是有争论的,主要体现在材料上,比如,有些材料是现代化了的高效材料,如乳胶,可是在明清是没有乳胶的,只有水胶和骨胶,但是这两样胶非常难以操作,所以有些人建议不使用它,这造成很大的分歧。

(二)调查建筑细部的损毁情况

现在古建筑的修缮基本上是重新做,很少注意细部是怎样的一种工艺。所以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要重点把握好细部的做法。

图1中出现了木门框开裂掉皮的现象,而且在整个建筑群中有很多处,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有多种:第一,原来出现脱落的时候,在修复时没有打磨露出底层木质,所以这样就等于在有问题的底层上做油漆,它的粘接牢固度肯定较低,经过短时间的风吹日晒,马上又会脱落;第二,通过脱落的部位就可以看出,在木质的底层上面根本没有裹麻,这样木质就会出现变形,造成不均匀的膨胀,使得表皮开裂脱落。

二、调整好修复和保护之间的关系

从古物古迹到文物,再到文化遗产;从“修旧如旧”到“不改变原状”,再到“保护文物环境”;从“坚决保护,严禁破坏”再到 “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面保护的理念 ,反映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的历史过程。

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笔者的考虑是:首先要维持建筑物原来的造型,原来的结构法式,原来的构件质地和原来的制作工艺。如果是保持建筑群的原状,还应该增加一条,就是必须保持原来建筑时期或历史形成的健康的内部环境与周围环境的面貌。

1990年,罗哲文先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亚太地区文物保护会议上发言,进一步归纳了保存文物价值的四个方面,即保存原来的建筑形制,保存原来的建筑结构,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及保存原来的建筑技术。这对我们的保护和修缮工作颇具指导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恰当的维护能够使古迹更长久地得以保存,所以最大限度地关注古迹,对其进行以预防为主的、不间断的监护和管理,由此避免侵蚀的加剧,也可使古迹免受更大程度的修复。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修复措施都应遵循基本的保护规则,尊重后期添加的部分,避免翻新式或恢复式的修复。

尽管现在古建筑保护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比以往有所进步,但在实际中,仍然存在很多忽略保护理念和建筑特点的做法。比如传统建筑工艺失传,甚至一些传统工艺盲目被现代技术所取代,使得一些维修工程的结果偏离了古建筑保护的初衷。加强古建筑保护基础理论的研究要与保护实践相结合。建立科学的古建筑保护研究体系是实现保护理念的重要基础。只有树立科学的保护理念,认真研究每一个保护对象,科学地选择更好的保护途径和方法,才可能促进古建筑保护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全面的科学观照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2]梁思成. 梁思成全集(第一卷)[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胡银玉.古建筑营造做法[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1.

热点推荐

上一篇:贫困艺术与农村地缘性建设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