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发现生命中的“微意义”

发现生命中的“微意义”

小编:

每一年总有一段日子属于意志消沉时期,这个时期最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存在的虚无”,也促使我不断地探求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问题。我本人生命的轨迹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向,走近了中西各种人生哲学、走进了佛教。佛教蕴含了非常达观的人生哲理,可以帮助我获得一种超脱的视角,站在自己之外或者站在很远的地方以宇宙之视野来观照自身,能对人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有时候不免也会想到,佛教是否离现实的生活太远?这么超脱的人生观,那是圣人才有的,至少也是贤人。道家把人分为几个种类,依境界层次递进,分别为: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庶人也就是凡人,我们都是普罗大众中的一分子,那么应该要用贤人以上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吗?现实的处境是这样:当你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刻意改变自己的生活,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感觉你不是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间。后来听到中国社科院卓新平教授在四川大学的一次讲座,他说道:“悟透不看破”。这句话说得很好,“悟透”意味着你明白为人处世的各种道理,是的,发生在生活中的一切,你都明白,只是你还生活在人世间,不必刻意违背世间的各种正常的生活规则。

禅宗开悟的圣者似乎也是这么做的,开悟以后韬光养晦,融入大众生活中,不着痕迹。“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这是百丈怀海禅师所描述的见道者的生活状态。而冯友兰先生在《贞元六书》中对此提出异议,他认为百丈的话应为“只异旧时人,不异旧时行履处”。[1]我觉得虽然字眼上有差别,但是他们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就如“我好容易才做完这件事”与“我好不容易才做完这件事”,在意义表达上没有区别。同样去做一件事,有的人是糊涂的、不明就里的,不能体现生命的意义;有的人是在意义观照下去做,他的人生价值在做事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

在探求生命意义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弗兰克尔的思想。弗兰克尔是继弗洛伊德与阿德勒之后,被称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意义治疗法的创始人,早年我曾经读过他的名著《活出意义来》。当时为找寻这本书四方打探都没有结果,研究生复试来到川大,在一个书店问询,老板没听懂,我又说了一遍书名。“滑出椅移雷,没有!”老板用四川话亲切地回答到。后来有机缘读到这本书的电子档,内容是他在二战时待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还有他在这种极端的困境中追寻生命意义的过程。

在这种极端的困境中(雅斯贝尔斯称之为“临界处境”或“边缘处境”),人要生存下去需要坚强的意志力,也就是需要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撑。有时候,也许是一些很小、很细微的东西构成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力,比如回忆妻子的笑脸、家人的期待;一部尚未完成的手稿等等诸如此类能够带给人希望的东西。也就是说,心中尚有希望的人,他可能生存下去,如果对未来不抱任何希望,丧失了生命所有的意义和价值的人,那他离死亡就不远了。作者曾观察到,有的人做梦,梦见某一个日子解放了,他获得了自由。结果到了那个日子,期待的愿望没有发生,他死了。或者某一天有的人不起来工作,狱卒的任何威胁恐吓都无济于事,他平静地抽起了珍藏已久的香烟,则预示着一个特定的结果。作者把这种行为称为“放弃一切”行为模式,他指出现代社会的一部分年轻人也很类似,只是他们追求的并非香烟,而是毒品。“它是一种由于对我们的存在需求的挫折而产生的无意义的感觉”。[2]

这种对人生的“无意义”的感觉,相信很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过,只是不会走向极端,然后就被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琐碎之事所打断。但是实质上这种精神空虚的倾向并没有消除,它会在某个时候悄悄抬头,把整个人都拖进懈怠的泥塘中。面对这样的困境,到底该怎么办?也有一些朋友遇到类似情形,他们会与我商量,我根据自身所学也会提供一些建议,可是“大道理谁都会说,但是真正做起来很难”,有时会收到这样的回馈。的确,对方说的是对的,我自己不也常常迷惘吗?

最近几天又读到一本书――《打破思想的囚笼》(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作者佩塔克斯是弗兰克尔思想的忠实追随者,他正是根据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结合一些社会实践的案例而创作了这本书,可以说是弗兰克尔思想的应用版 。与弗兰克尔的原著相比,当然后者更为经典,值得仔细精读、细细品味。但是《打破思想的囚笼》这本书的确也算是质量上乘的精神营养快餐。今天读到书中有“微意义”一词,感觉就像遇到了知音。不知是否佩塔克斯原创,亦或源于弗兰克尔?不过这都不重要。总之,“微意义”一词让我找到了人生价值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作者所说的“微意义”,也就是瞬间意义。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波澜壮阔的人生,不是每一个人生阶段都能体现重大的意义。人生的精彩之处往往只是昙花一现,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度过。我们应该力图在如此琐碎的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找到意义,瞬间的价值、瞬间的精彩,那是既可望又可即的。孝亲的瞬间、让座的瞬间、宽恕的瞬间、微笑的瞬间……每一个这样的瞬间都能体现出生命的“微意义”,每一个这样的瞬间都能焕发你生命的容光,这与佛教禅宗所言观照“当下”,应该是异曲同工吧。

参考文献:

[2][奥]维克托・E・弗兰克尔.追寻生命的意义[M].何忠强、杨凤池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141.

热点推荐

上一篇:菩萨蛮 初雪日忆昔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