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国学教育札记

国学教育札记

小编:

古今教育对比

用16年培养一个庸才,大人孩子一起遭罪(并非绝对,出庸才的几率较高),和用10年的时间去培养一个人才(也并非绝对,只是可能性很高,但至少是一个价值观、心智健全的人),孰优孰劣,显而易见。现在不乏优秀的传统教育机构,只是有勇气让孩子回归传统教育方式的家长不多罢了!

说文理分科

最近教育领域在探讨文理分合。合了又分,分了又合,实则无甚意义。在国学世界里,无文理划分之说。国学有文史哲,亦有医算农。阴阳五行更是无哲无文无理之笼统,放之四海而皆准,能延伸至各种学科。总之,文理分也好,合也好,总归是在术的层面打转。术业有专攻没错,但无论学文、学理,都需以安身立命之大道为根基。

语文课的问题就很大。语文学来学去,总是在语言、文字、文学这些层面在打转。比如以前叫“国文”,学的东西就和传统经典智慧更贴切一些,干脆把“语文”课改成“国学”课,增加课时,按经史子集来学。然后砍掉一些没意义的科目,注重基础,少搞难题怪题,把时间挤出来。这样就很不错了!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比把心思放在文理分科上好多了!

道本艺末

人们对儒家经典的误解,从明清开始就很严重。比如《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对学习儒家经典的批判,也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普通人对经典的认识。究其原因是作者自身才华横溢却未能借学习经典走上仕途。这很难说是个体的原因,因为明清人口增加,科举落地率也比唐宋时代增加了很多。有才走不上仕途很正常,但作者们往往会把怨气转嫁给儒家经典。

曹雪芹借宝玉来大肆表达对《大学》《中庸》的憎恨,对于先接触《红楼》,后接触经典的人来说,是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想法的。承认《红楼梦》确实是杰作,但过于推崇,害处也蛮大的。道为本,艺为末。这个规律还是不宜被颠倒的。学习传统文化也需要有个这个先后和次序。

书宜少读

网上曾流传一个段子,说现在的职场人士,上中学时,什么古文、抛物线、英语、辩证法、辛亥革命、风向暖流、能量守恒、化学元素表、染色体全会背。现在成了傻子,啥都不会,只会用电脑做表格。

这是一个有点带教育讽刺味道的段子。很多人都不幸“中枪”。这种论调是对读书无用论的一种变相调侃,也不足为奇。我中学时,以不偏科著称。不仅文史哲学得好,而且英语、数学也玩得转。因此,每次考试总能名列前茅,稳坐钓鱼台。这种填鸭式的教育,让我深受其害。以致上大学时,竟然产生了读尽古今中外所有名著的荒谬想法。这种没有取舍的读书方式让阅读成为负担。

读书要溯本求源,国学经典就足够受用一辈子了。书应该越读越少,反复翻看,而非贪多求全。经过一番取舍后,我把读书范围框定在儒道经典及诗词随笔上,将它们作为床头、案头读物,常读常新,指导人生。其他书偶尔随便翻翻,以作消遣。如此读书,边看边悟,且读且行,逍遥自得,如释重担,方知阅读是确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习经步骤

近来,教育部发出了完善传统文化教育的纲要。这说明,传统文化教育将在未来学校教育中受到极大的重视。从深度上来说,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的进程;从现实上来说,会影响到现在的学校教育、考试的内容,以及孩子的升学和就业机会。

为了帮助各位朋友,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朋友,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接触、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我从《三字经》中整理出学习传统经典的顺序,并作了与时俱进修订,供大家参考:

首先,学习蒙学,即洒扫、应对、进退和蒙学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等。

其次,学习《孝经》、“四书”、“五经”。

最后,学习历史、诗文、音乐、书法、数学、外语,及其他现代科学、技艺。

这是一个由本到末、有道到术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树立价值观,培养品行、习惯在前,学习具体的知识、技能在后的学习过程。是溯本起源的学习方法。或许值得借鉴。

经典背诵

背诵经典,好处很多的。但主要还是在于每一个个体能否意识到其作用。毕竟我们这一代小时候背了不少无意义的东西,让背书成为了痛苦的记忆。所以背与不背全在于自己。小孩子没有分辨能力,但记忆力好,多背经典是好事。

一、背经典是价值观内化的过程。经典的文字一般文质并茂,有优化心灵的作用。

二、从知识获取角度讲:记住的不一定是自己的,不记住永远是别人的。

三、从学习方式上讲:摆脱书本的依赖,随时随地用经典去感悟人生。需要的时候,再去翻书,很多瞬间的感悟难以把握。人一天24小时,拿书的时间毕竟有限,不拿书的时候,回忆脑袋中记住的经典,也是在学习。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文化霸权与文明衰落(八)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