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体的渗透性初探

论体的渗透性初探

小编:

摘 要:论是一种析理透彻说服力强的文体,可与其他许多文体交叉融合。本文先概述论体的特征以及它具有渗透性的特质,接下来以檄、表、策三种文体为例,探讨论体与其他文体的渗透性。

关键词:论;檄;表;策;渗透性

作者简介:

指导教师:田小军,1963年6月出生,河北唐山人,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论体这一文体较为特殊,和其他文体相比,它具有极大的渗透性, 刘勰《文心雕龙》说:“圣哲彝训曰经,述经叙理曰论。论者,伦也。” “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论,就是在综合各家之说的基础之上有条理的说明自己的道理观点。论与诸子密切相关,并与其他文体发生广泛联系,故刘勰在《论说》篇又说:“详观论体,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释经则与传注参体;辨史则与赞评齐行;诠文则与叙引共纪。”由此可见,论体这一“条流多品” 的特点,就为其渗透性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前提。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认为刘勰之说似有未尽:“愚谓析理亦与议说合契,讽寓则与箴解同科,设辞则与问对一致:必此八者,庶几尽之。”这就为我们打开了思路,论体果然“包罗万象”,不仅与上述文体联系紧密,而且与檄、表、策融合交叉,其渗透能力十分强大。

一、论与檄

檄文是用于军事战争中的一种文体,“按释文云:‘檄,军书也。’……古者用兵,誓师而已。”它的作用在于鼓舞自家的士气而削弱对方的士气,即“或述此休明,或叙彼苛虐”,告知对方自己是为正义而战,且对方必败。正所谓“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告之以文辞,董之以武师”“暨乎战国,始称为檄。檄者,皎也。宣布于外,皎然明白也。”可以看出,檄文的一大特点便是宣告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这正是论文的作用。不仅如此,由于用于战争,檄文在说理论证的过程中,气势上还要更胜论文一筹,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有云:“诡谲以驰旨,炜晔以腾说……故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插羽以示讯,不可使辞缓;露板以示众,不可使义隐。必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此其要也。”

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一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是檄文中的名篇。当时陈琳为袁绍幕僚,袁绍的军中文书多出于其手,此篇檄文历数曹操罪状,劝说刘备归附袁绍。后来袁绍兵败,陈琳归操,曹操爱惜他的才华并未怪罪他,可见陈琳此篇文笔之精妙。

提炼一下本文论点:昏君奸臣当政,大臣应积极应对,使其下台,这是大臣立功的方法。如今,曹操奸臣当道,故号召大家对抗之。即“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此则大臣立权之明表也。” “又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惧其篡逆之萌,因斯而作。此乃忠臣肝脑涂地之秋,烈士立功之会,可不勖哉!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文章中间的大片篇幅则用来具体列举曹操的罪行,是为此文的论据。此文开篇通过列举赵高、吕后等人的事迹,提出了论点“立非常之功”,之后紧跟曹操事迹,结尾处“烈士立功之会”“则非常之功于是乎著”呼应论点并再次强调论点。结构严谨完整,可以说是一篇优秀的论文。

二、论与表

表是古代臣子上呈皇帝的一种文体,用于向皇帝进言以表明自己的一些观点主张。“原夫章表之为用也,所以对扬王庭,昭明心曲。……表以致策,骨采宜耀。”“按表者,释道陈奏之词也。古今表词施于君臣之际,而二氏亦以表称,盖僭拟也。若乃天子之于天,故宜用表称臣;”。“表者,标也。” “标”就是“明”的意思,就是让皇帝明白。以达到“敷奏以言,明试以功”的目的。这也是论文的作用,只不过表仅仅适用于臣子与君王之间,使得它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文体。另外,《文心雕龙・章表》篇的结尾部分还提到:“必雅义以扇其风”,即用雅正的语言来增加说服力,强调了表文的说服作用,这又体现了论文的渗透性。

以孔融的《荐祢衡表》为例,《文心雕龙》称其为“气扬采飞”。孔融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向汉献帝推荐祢衡这个人才,即本文的论点“窃见处士平原祢衡,年二十四,字正平,淑质贞亮,英才卓跞。初涉艺文,升堂睹奥,目所一见,辄诵于口,耳所暂闻,不忘于心,性与道合,思若有神。……鸷鸟累百,不如一鹗。使衡立朝,必有可观。”之后列举了贾谊等人的事例作为论据。本文结构清晰顺畅,提出论点,后面紧跟论据反复加以论证,不仅是一篇著名的表文,更是一篇优秀的论文。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章表奏议等文体在古代均作为臣子向君主进言的上行文体而存在,大体相类似,仅仅是功能不同而有细微的差别:

表者,明也,标也,如物之标表。言标著事序,使之明白,以晓主上,得尽其忠,曰表。三王以前,谓之敷奏。故尚书云敷奏以言,是也。至秦并天下,改为表。总有四品:一曰章,谢恩曰章;二曰表,陈事曰表;三曰奏,劾验政事曰奏;四曰驳,推覆平论,有异事进之曰驳。六国及秦、汉兼谓之上书,行此五事。至汉、魏已来,都曰表。进之天子称表,进诸侯称上疏。魏以前天子亦得上疏。

所以,本文此处仅以表文为代表,代表这一类上行文体,其他章奏等体也与论体有交叉渗透作用,篇幅有限,暂且不详谈。

三、论与策

策在古代是科举考试的一种,分为射策和对策两种形式,《文体明辨序说》给策做出了解释:

按说文云:“策者,谋也。”汉书音义曰:“作简策难问,列置案上,在试者意投射取而答之,谓之射策。若录政化得失显而问之,谓之对策。”刘勰云:“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以甲科入仕。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以第一登庸。皆选贤之要术也。”夫策士之制,始于汉文,晁错所对,蔚为举首。自是而后,天子往往临轩策士,而有司亦以策举人,其制迄今用之。 策既然是一种提出方案对策的文体,那必然离不开观点的提出与表达,更不可能缺少论据的有力支撑,以达到征服考官的目的,策文具有论文性质,只因其作为一种科举考试的专门性文体而独立出来。

以苏轼的《御试制科策一道》为例。开头一段为皇帝的提问,就当今国家经济、政治、灾异、民生、礼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向诸位臣子寻求答案:“富人强国,尊君重朝。弥灾致祥,改薄从厚。此皆前世之急政,而当今之要务。子大夫其悉意以陈,毋悼后害。”苏轼的对答不可不谓之犀利,针针见血,段段指出仁宗的不足。开端他便抛出 “陛下不勤”、“大臣上下相安,以苟岁月”、“大臣奏事,陛下无所诘问,直可之而已”等观点,通过种种事迹的罗列,加以印证,语言锋利流畅,排比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文章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最后段尾以“此臣所以妄论陛下之不勤也”做结,再次呼应强调论点。

接下来他又提出“陛下未得御臣之术也”的观点,并用武王与太公以及桓公与管仲对答的事例反证今陛下无贤臣与之对答的尴尬局面:

古之用人者,日夜提策之。武王用太公其相与问答百余万言,今之《六韬》是也。桓公用管仲,其相与问答亦百余万言,今之《管子》是也。古之人君,其所以反复穷究其臣者若此。今陛下默默而听其所为,则夫向之所忧数十条者无时而举矣。

苏轼此篇策文篇幅宏伟,每一段都有中心论点,每一段都可看成是一个微小的论断。最后,总汇成一篇宏大的策论,中心是对国家的治理建言献策。由此可以看出论文对于策文的渗透作用。

论体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具有渗透性,可以和其他许多文体融合交叉。檄文、表文和策文从本质上说都是论体文,当然和论文发生交叉渗透作用的文体还有很多,本文讨论的这三种文体只是起到代表的作用。本文借此传播这样一种思想,我们不仅要关注文体间的区别去分类,还要看到文体之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共同点和相似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文体。

参考文献:

[3]詹A.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60页.

[5]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966-1974页.

[6]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71,130页.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文选》中谢惠连诗歌的“情”与“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