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与陌生化技巧的关系浅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与陌生化技巧的关系浅析

小编:

摘 要 隐喻是认知语言学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思维和认知世界的方式,它的功能就在于能够把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化、新奇化,从而达到加深读者对这些事物的理解与认知这一目的。陌生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术语,也是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意在用新奇独特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重新认识某种事物,对其产生新的认识。从二者的意义和功能来看,隐喻和陌生化有着相似之处和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从认知语言学隐喻的角度对作为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理论核心陌生化手法进行分析,揭示了两者的内在联系,认为陌生化技巧表达效果的取得是依赖于新奇隐喻的,其本质也是一种隐喻,而隐喻得到发展的重要表现正是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隐喻 陌生化技巧

一、认知语言学和隐喻

传统意义上,隐喻(metaphor)的地位仅限于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格来进行研究,被认为是只属于文学家、修辞学家的研究范畴,主流语言学家对隐喻是不屑一顾的。但是认知语言学家却对此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比喻性语言和非比喻性语言无甚差别;日常语言中充满了隐喻,完全不带隐喻的句子是极少的。其中,认知语言学的代表人物Lakeoff 和Johnson在他们合著出版的且被公认为是认知语言学经典之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中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仅将隐喻当做一种修辞技巧的看法,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修辞学上的修饰技巧,是使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的手段,而且更是整个人类认知与思维的本质,最终把隐喻归入认知语言学领域。

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这样被定义的: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称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Ungerer和Schmid称之为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也可以说是从始发模型(source model)向目的模型(target model)的一种映射。隐喻是人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利的认知工具,它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的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中,这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能够把抽象、枯燥和难理解的事物具体化、生动化和简单化,便于加深学习者对事物的理解。

隐喻具有普遍性的特点。思维的隐喻性认为,隐喻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的,人们日常经验的相互关联会引导人们获得基本隐喻,它是身体、经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隐喻使得大部分抽象思维成为可能,它是人类思维的特征,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文化和语言之中,是不可避免的。再者,有相关统计表明,每个人毕生的语言表达中包含2140万个固有的约定俗成的概念隐喻和470万个新颖的概念隐喻。这充分说明了隐喻在语言中是占据着无可替代的的地位的,它能够让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和丰富多彩。此外,隐喻的普遍性还体现在其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中无处不在的踪迹。诗歌语言是一种文学语言和艺术美的载体,其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即它的基础和直接来源是日常生活语言,但它却和日常语言相疏离以体现其文学之美。导致这种疏离和错位的直接原因便是新奇隐喻的使用。

那么怎么样的隐喻才能够被称为是新奇隐喻呢?简单来说, 隐喻可以分为两种情形,第一种是为人熟知的常规隐喻,另一种则是陌生化的新奇隐喻。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把陌生的事物熟悉化,即通过为人熟知的事物来描述某一陌生事物从而达到认知事物的目的,;后者则是把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即用一个已知的事物A来描述另一个人们熟悉或者习以为常到熟视无睹程度的事物 B。但是人们对于A的认识是否比B更熟悉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以A形容描述B的这一映射过程是之前没有的,是人们不曾经历过的。也就是说对事物B的认识是以一个新的观察角度出发的,如Craig Raine在《一位火星人寄一张明信片回家》中是这样描写雾和雨的:雾是天空疲于飞行栖息在大地上的身体;雨是大地所变的电视(Mist is when the sky is tired of flight and rests its soft machine on the ground;rain is when earth is television)从这样一个新奇的角度认识雾和雨,它们就变的陌生起来,或者说,之前无论是雾还是雨,它们拥有的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一面被重新挖掘和认识,这就是新奇隐喻,也正是隐喻的陌生化功能所在。

二、俄国形式主义和陌生化理论

仔细分析诗人的表达方式,我们就会发现诗人实际上是用婴儿的形象来重新塑造电话这一意象的。在这里,电话安静时就像是婴儿在熟睡,电话响起来时就像婴儿开始哭泣,而人们对着电话讲话就像是在低声安慰婴儿,哄它入睡。婴儿和电话属于范畴截然不同的两种事物,日常生活中我们更不会把电话这一常见的、几乎无法给人新鲜感的事物和婴儿这一意象联系起来,然而在这首诗中,诗人成功的做到了两者的有机结合,用婴儿来形容电话,两者因为概念域的冲突形成张力之美,引起读者对电话这一意象进行揣摩,从而达到重新认识电话且延长审美过程的效果,这正是运用陌生化技巧的完美表现。

陌生化是把对象以创造性的手段表现出来,让两个不属于同类事物的常见意象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从而在造成概念的冲突的同时让人挖掘出两者的意义关联,这种相互冲突而又相关联的艺术效果就是张力之美。当我们看到陌生化的语言时如果依然用以往无意识的思维方式来解读时,必然受到张力的阻碍,从而转向新的视角去审视揣度这一表达的意思,直到能够找到合理的解释,这样审美过程才得以完成。简而言之,张力就是文本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的有机整体,是文本内部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陌生化和隐喻的基本关联正在于此。隐喻指用一种概念的结构去构建其他不同类型事物的概念,将描述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描述另一种概念。文学作品的陌生化方法也正是用完全不属于本体的属性的喻体来形成诗歌的内在张力,在本体和喻体的冲突中给人新奇的体验以达到让读者重新欣赏事物的效果。

三、隐喻的陌生化

文学语言是需要不断的被丰富的。我们对事物的熟视无睹就是因为语言和事物在我们脑海中已经合二为一毫无距离感造成的。要打破这种熟视无睹的状态就必须通过不断丰富语言来重塑语言和事物固有的联系,而丰富语言是可以通过隐喻来实现的。既然概念隐喻的功能在于把一个事物的某些特征推理映射到另一事物之上的认知过程中,那么借用隐喻这个认知手段是可以解决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外界信息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的:当语言符号变得不足以让人们表达外界事物和信息概念时,由隐喻思维产生的隐喻性语言就可以弥补其不足,使我们的语言系统变得丰富起来。因此,隐喻促进了人类语言的发展,对文学语言来说,隐喻,更多的是新奇隐喻而不是常规隐喻,避免了让文本遭遇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的尴尬。而常规隐喻因其普通和常规性,在语言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变得让人烂熟于心,并且已经成为约定成俗的说法,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词汇的一部分,失去了最初能够带给读者的新奇和震撼感的效果,语言的使用者很难有意识地感受到它们的存在。这些失去最初功能的隐喻被称为死喻(dead metaphor),在促进语言发展方面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而陌生化技巧语利用张力之美让人产生感觉耳目一新的效果。从两者的功能来看,新奇隐喻和陌生化是殊途同归的。

隐喻和陌生化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二者的功能,也体现在陌生化所形成的张力的来源上。由于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者经验,那么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差异是是构成隐喻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决定了隐喻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语义的冲突,即语言组合中违反语义选择限制或常理的现象。产生冲突的目标欲(target domain)和源域(source domain)一般来自于两个不同的认知范畴,这样两者就会产生碰撞,范畴的碰撞和意义的统一使两者成为一对矛盾统一体,如陌生化技巧产生张力一样,这对矛盾统一体从而会产生崭新的隐喻意义。陌生化的文学语言也是创造出这样一种隐喻,将原本未被发现的具有共同特点的两个差异的事物或经验放到一起,在人的思维系统中产生震动,从而取得对目标域的新的视角和认知。

在审美时限上,隐喻和陌生化的效果也是相关联的。陌生化手法的关键是要增加对艺术形式的感受难度,使读者停留于感受之中,因为对陌生化语言的理解、品读是一个审美过程,应想方设法使之延长。延长审美过程是陌生化手段努力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说陌生胡的语言是具有拉长审美时限的效果。陌生化语言除了震撼读者外,还能给读者带来审美享受,所以,对于一个新的陌生化表达,读者往往会流连忘返以便反复品味。同样,隐喻也是有延长审美时限的效果的,两者起作用的机制是相似的。在品读一个新奇隐喻时,因其模糊和复义性,读者不会直接忽视或者是把这个隐喻放下,相反的,因为本体和喻体可能有的多重意思,读者会在两个域之间来回映射比较,在喻体的形象和本体不确定的目标形象中来回游走、琢磨,这样就延长了读者对本体和喻体的思考时限,加深了读者对二者的感受,形成有回味的体验。这种反复的体验也是对审美过程的延长。所以,陌生化技巧对审美时限的延长是对复杂的难以理解的隐喻的思维处理过程;隐喻对审美时限的延长则是隐喻的陌生化功能和美学性亲体的读者不知疲倦的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反复体会。

正如什克洛夫斯基说:"所有的艺术品都是作为一个现有模式的比较物和对照物而被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形式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新内容,而是为了取代已经丧失其艺术性的旧形式。"所以文学语言走向陌生化是必然的,这种不断的否定和颠覆,也是隐喻存在的基本形态。隐喻认知理论的发展揭示了人类语言思维的运行机制,隐喻认知理论阐释理论陌生化效果的内在原因。陌生化手法符合隐喻结构中的矛盾性规律,是通过隐喻的机制起作用的,其本质也是一种隐喻,而隐喻得到发展的重要表现正是陌生化技巧的运用。

参考文献: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99.

[3]胡壮膦.语言・认知・隐喻[J].现代外语,1997

(4):50-56

[4][俄]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A].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c].方珊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1-10.

[5]束定芳.论隐喻的运作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O02

(2):98-1O6.

热点推荐

上一篇:高职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探索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