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北贾璧,华北首树抗日政权

北贾璧,华北首树抗日政权

小编:

抗日烽火从这里燃起

我们一进入村中,便看到七八个老人在街角聊天晒太阳,当我们上前说明来意,85岁的蔺洪礼老人便主动要求给我们做向导。

北贾璧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主要通道,20世纪30年代前后,杨秀峰、田裕民、马力等同志,经过艰苦奋斗在北贾璧村成立了磁县西部山区第一个党支部。以北贾璧村为中心,在西至涉县、东至临漳、北至武安、南至林县的土地上建立起红色革命根据地并成立了中共武南县县政府。随着根据地的扩大,给养辎重成了问题,党中央八路军总部派邓小平、习仲勋等领导来贾璧村考察,当时就住在张义亮、张义有家。不久便在中贾璧村正式成立了八路军兵工厂。在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初期,贾璧兵工厂所生产的枪支弹药等武器均由村民配合送往前线,这里的百姓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很大贡献。

蔺洪礼带我们来到北贾璧村一条东西胡同里,在东西胡同与南北一条窄胡同交汇处的东南角是一处碾坊,碾坊门口的墙上展板上写着“抗战石碾”。老人说,这个石碾的功劳可大了,听老辈人讲,这个石碾是清朝时期留下来的。战争年代,部队上的人就是靠它来碾米碾面的,后来不怎么使用了。近些年又流行起什么石磨米面,偶尔还有附近村民来这里碾些米面吃,吃起来口感好。

在北贾璧村的南马鞍场内还树立着一尊“烈士纪念碑”,此碑与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临近。碑高4米、宽1米,碑下有六角底座。碑的正面撰刻有北贾璧村的抗战历史和北贾璧村历代英豪的光荣事迹。这两尊纪念碑都建于抗战胜利后,碑亭现保存完好,已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蔺相如后裔北方祖源

蔺洪礼边走边给我们讲村庄的来历。北贾璧村形成于汉朝时,关于村名的来历,相传与汉武帝刘秀有关,当年刘秀走南阳时路过这里,看见一座石碑,走近时,碑面无字。刘秀说,原来是座假碑。后该村取谐音为贾璧,他们属北贾璧。明洪武年间始,蔺氏到此处落户。据蔺氏家谱记载,蔺氏祖居邯郸,寄住羌村,为避兵祸,移居磁州北贾璧村。北贾璧村现有6000多人,其中蔺相如后裔有5000多人,被誉为蔺相如后裔在北方的祖源地。

上面所说的抗日民主县政府旧址所在的那条窄胡同,村里人叫它观音堂胡同。此胡同自北向南、自东向西呈现曲尺状。北高西低,落差6米之高。观音胡同共有15座民宅,以蔺姓为主。自清代以来北贾璧的文人墨客、显赫的富裕户,大多都出生在这个胡同。因此人们还把此胡同称作“官台胡同”。又因为观音堂胡同是这一带革命的核心地,又被后人称作“红色胡同”。

漫水桥和拱桥是北贾璧村中有名的两座古桥,均建于光绪年间。漫水桥建在村中的一条河沟上,呈东西走向,是沟通东西两岸居民的交通要道。漫水桥始建于清朝光绪二十年,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两座桥虽然经历过无数次洪水冲击、岁月侵蚀,至今仍安然无恙,依然是两岸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通道。

精美的古建民居

北贾璧的古民居建筑大多建于民国时期,有一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古民居以四合院式的单体院落为主,也有较为复杂的复式院落。因为民居依山而建,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层层叠叠,看上去颇为壮观。村中河道的两旁现保存有相对完好的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古朴精美,细节处刻意雕琢,匠心独运。虽然房屋都是青石或青砖盖瓦,但门窗、影壁都雕刻得很精美,并且保留了许多文字、花纹砖雕。在日常生活中,这里的人们早已习惯了爬坡下坡登台阶,习惯了石板路面,习惯了居所与山石为伍。特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北贾璧人朴实豪爽的性格,吃苦耐劳的秉性。

村中较为典型的古民居有蔺祥川、蔺清宣、蔺维生、蔺利勤、杨玉生、范存英、蔺武堂等十几座宅院,大都为典型的北方四合院格局,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门前都有青瓦砌成的门沿,大门为木制门。街门上方有的是二层门楼,有的是一堵高高的门面墙,上面刻有体现富贵、吉祥、平安的文字。有的街门出檐,檐下有斗拱,门头上横向排放着砖雕花卉做装饰。宅院内各房门都开向院中,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在正房和厢房之间有小院,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现在,为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全力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北贾璧乡政府对北贾璧村的古建筑古文物等所有历史遗存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热点推荐

上一篇:看图造诗:论风景之死亡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