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科普浪潮下科普图书的内与外

科普浪潮下科普图书的内与外

小编:

生在曲阜,现居济南。上一世纪,读书复旦。浮生职业,编辑出版。工余写作,专栏若干,酷评居多,学术沾边。喜作书画,笔歌墨欢,功力不深,雅兴不浅。

老王年轻时候,偶或在《中华武术》《武术健身》《博览群书》上发篇小文,文章后面会印上作者通讯地址,刊物发行后,就常收到贴着八分钱邮票、寄信人名址“内详”的平信。其实里面也没有寄信人信息,往往是三五张信纸复印或抄写着近乎传统迷信或预测地球前景的胡言乱语,这都可以一笑置之,要命的是后半截,要求收信人十日或两周内将此信抄写寄给十人或更多人,而且恫吓、诅咒并行,并举例云:某地的张三收到信后,按要求办了,结果很快有好运降临,得到一笔巨款(那时对巨款的想象力一般是2000―5000元,最高不超过1万元)。而某地的李四没有照做,于是若干天之内突遭横祸。这种连锁信的可恶之处,是由于没有寄信人信息揭示,叫人开封之前难免猜测是否多年失联的亲友,就好像当下在紧张工作时或正式场合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待猫着腰跑到外面摁下接听键,却是某某楼盘商铺强劲发售或“香港某富豪”的小妾急需内地优良精子之类的录音电话,一样叫人欲怒而寻不到发怒对象。

这种里面写有恶毒诅咒,包含“如果不转发就会如何遭报应”字眼的连锁信,可能源自国外。它的英语说法是“Chain Letter”。前些年好莱坞拍过一部名为《Chain Letter》的电影,讲的是一群少年因为没能将连锁信转发出去,结果遭到杀手报复的故事。看来,老王当年还是相当幸运的。

连锁信这样的东西,也只有在以前经济发展时期才会有人去做,肯热衷这类无聊游戏,那得是身心多么无聊的人啊。时光翻页到了21世纪,该族群并未销迹,而是与时俱进,搭上了科技传媒的快班车,弄出不少新的样式,特别是――人家变得不再讨人厌啦。

这两年,手机开通了微信,好多次收到过朋友转发的一些“科普知识”集束段子,多是有关蔬果、食品同食相克的,比如{子与蟹、虾与水果、豆浆与鸡蛋混吃会导致中毒,吃榴同时喝牛奶会死亡,还有一些关于家电使用的禁忌,比如微波炉辐射会致癌之类。这类东西往往半夜时分发来,一副十万火急架势,似乎,稍慢一步就难免亲友惨遭癌细胞吞噬的悲摧结局,不是真正关心你的至爱亲友才犯不上如此耗费流量呢。可惜老王的饮食结构没这么复杂,先天少了这类凶险,随意瞄两眼,这一波“亲情科普”也就过去了。与上面损人不利己的相比,微信转发的这类信息绝对是亲情当家,一副义薄云天、人间大爱的架势。

做久了图书编辑,遇事动不动就会从行业逻辑上去动脑子。当时就想,这简直是送到出版人跟前的一大商机啊。转念又一想,这些知识说不定就是从咱们科技类图书中抄来的呢。上销售图书的网店一搜,果然这一类书名纷至沓来:《食物相克与相宜速查手册》《蔬果寒热性味功效禁忌掌中查》《食物与药症宜忌图解》《食物相宜相克大百科》《从入门到精通――食物相克相宜速查轻图典》《图解食物搭配宜忌》等,这类书近三四年出版得满坑满谷,指导着百姓生活中的食物生克问题,敢情微信之类快速信息传达的内容跟咱们行业出的书大同小异啊。只是买书的人少,看微信的人多,后者虽明显没有文化范儿,但传播信息倒是简明扼要,不由想到咱因此得少卖多少万册书啊,老王于是不胜唏嘘,但唏过嘘过也就那样了,毕竟自己的职业范围是人文艺术图书出版,与科技出版隔着楚河汉界哪。

前几天冬夜漫漫不思睡眠,抽冷子看了一下微信朋友圈,瞧见一个《请别在朋友圈里强奸我的智商》的文章,志在揭穿让亿万网民上当受骗过的“知识性谣言”,指出多种家电、食品压根儿不存在那些禁忌云云。看它恰与上一波微信针锋相对,于是随手给前年去年以亲情飨我的微信朋友们转发过去。人际交往就得这样“礼尚往来”。

喜滋滋地睡醒了发现,这一帖子在我做春秋大梦的时候,已经以“我读书少,我流量不多,拜托别在朋友圈里侮辱我的智商”“别再让朋友圈里的谣言侮辱你的智商”一类标题热传于网络。这一波势头之大,竟促使多家媒体的老记纷纷撰文,有家大报撰文说出现上一波令亿万网民盲目相信从而禁吃这禁用那的现象,“是科学的悲哀,也是哲学的悲哀,更显示出我国教育的悲哀――我们教育了一批不会思考的人”。好一番义正词严,可这都哪儿跟哪儿的事?吾国教育失不失败,谁规定了非得拿微信上的科普文章当作试金石?

这一类的科普小贴士,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无论正反,相当一部分都是无法单凭常识或通常文理科大中专知识去判断正误的,而有的知识本身也并非黑白分明。别忘了,知识与技能全才的时代早就过去了,2500年前,最有能耐的孔子可以一身多能,身兼教师、政客、法官,同时还是厨艺精湛的大厨、马车驾驶员、音乐欣赏家、打击乐手、远洋航海手等。最迟到西晋,全能之人已经不见诸纪录。西晋名士、有“江东步兵”之誉的张翰(字季鹰),史书上说他“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束装归家,可见是个连莼菜炖鲈鱼都做不香的主儿,要不咋会让舌尖上的故乡佳肴馋得把官都不做了呢?而现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已经不顶用了,比如物理学发展到当代,已经分野为各有分支学科的纯物理学和多学科物理学,纯物理学的五个分支是:经典力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多学科物理学的七个分支是:化学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经济物理学、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医学物理学、天文物理学。物理学的全才只怕全世界都少有,更何况各学科通吃之神仙级大全才?用孟夫子的口头禅说,那可“几希”。

这些由亲情助力转发来的科普知识,咱们个人没条件去做实验证实真伪,而信息所指,事关自家性命兼父母姐妹七大伯十三姨健康,当然是宁可信其有而不可信其无――人的小命只有一次,如果不是包赚不赔的买卖,一般不舍得拿它做实验。信的话,则对自己没有损失,顶多生活上烦琐些罢了。比如,微波炉还得用,只是放进食物、拧开开关的一瞬间,人已经凌波微步飘到卫生间去了,结果是早餐加热也没耽误,俩月下来,腰身还细一圈,多好的事儿!

这两波生活科学帖子,上一波知识或者伪知识的共同特点是要人们“防”,类似于大人对小孩子说不要这样不要那样;这一波则是“放”,凡是上一波网文、段子告诉人们要禁吃禁用的,这一波都在告诉大家原先的警惕错了,其实吃了没病,不吃那才是缺心眼。虽然打着声讨前者的旗号,嬉笑怒骂外加调侃,可内里的东西并没高明到哪里去。 回头想想,上一波传播的科普、生活知识,包括我们出版的食物生克书中所讲的内容(它们大多来自传统中医知识),不太可能全都正确。好在即便未必正确,但也未必对我们有害。比如,“德国禁止学前教育”不论真假,它的出现,恰可当成中国家长们大规模高投入学前教育的一剂降温贴;“火车票不能乱扔,二维码会泄露个人信息”不论真假,乱丢火车票会污染环境,不是吗?“黄鳝大都是吃避孕药长大的”,黄鳝的生长环境使它体内容纳了多种病菌,管它搞没搞计划生育,阁下少吃几条总不至于有害吧。

上面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如果站在商家、厂家立场上来看呢?结论一定没有这样淡定。不难想象,当人们前两年纷纷相信小龙虾会致癌、微波炉伤身体之后,小龙虾等农林牧副渔产品以及微波炉等家电大面积遭遇百姓自发的禁吃、禁购,销量必然受到大幅影响,老板得少赚多少银子啊,只怕跳楼的心都有了。

老王有一个假想:上一波那样出于民间的警告性知识往往比政府的宣示还具有公信力,在生活消费市场的影响下,越来越撑不住劲的厂家商家终于要出招了――请政府出面“辟谣”,程序既烦琐,效果又未必佳,而让网站删帖,也会既费钱又未必删得干净,于是乎,生产厂家和商家联起手来,祭出主动出击的招数,重金之下必有能干的段子手,亲情之下必有狂热转发的网络用户,就有了眼前这一波以“强奸”“智商”为关键词的网文……

平心而论,前一波的作者或许较多出于恶作剧心态,也会掺杂些看不得别家适销产品卖得好过自己家过时商品的阴暗心态,于是拿“科普”面具蒙了脸,次第有了那些未必害人,也未必百分百正确的生活科普小贴士。而新一波嚷着“不要侮辱我的智商”,啥意思?既没有拿出真正令人信服的论据,还捎带着骂大众智商低,人生在世,怎能如此不厚道?换句话说,前一波,弄得百姓不吃这个不吃那个,商家厂家损失不小;这一波则完全是站在厂家商家立场上的一个反扑。这两波在网络狂发的“科普”狂潮还有一个不同:前一波挽救了包括小龙虾在内的无数小生命,具有护生思想,始作俑者竟暗含几分佛性;后一波的推手则十分的明火执仗,一股脑儿的商业气息。

还好,近两个月时间过去,图书市场上尚未见到紧跟第二波微信科普浪潮而起的出版物,该不会是还在紧张编辑之中或正在印刷流水线上,保不齐新年过后就要上市吧?如果那样,当代中国出版界的不争气表现可真叫我彻底瞧不起了。

说了这么多,换个角度看,这两波(伪)科普浪潮,非关百姓智商高低,分明是早些年连锁信党的余孽们在如今信息大爆炸、大拥挤的时代,开始了新一轮的游戏,即在意淫的情景中轮奸知识。出版行业特别是专事科技图书出版的公司,需要的不是闻风而动,或者哪一波网络信息来临就立马跟在后面上赶着组稿、出书、卖书,而是应当站得更高一些,让自己的大脑在当代科学和文化知识中占据制高点,才能八风不动,一切按科学规律和文化产业的规律来办事。做人要有底气,做编辑也得有底气才好啊。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文字与文化自醒力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