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活跃激进的东南沿海

活跃激进的东南沿海

小编:

江浙地区是传统文化积淀相当深厚的地方,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就是从这一带发展起来的,面对这样的传统这里的艺术家批判的最为强烈,艺术手法最为激进。他们要么以嘲弄的姿态挪用传统的文化符号,要么强烈的对抗传统,突出本我的感受,完全放弃传统。

置身展厅似乎无法安静的欣赏展览,强烈的杂糅的情感从四面八方涌来,庄重、肃然、压抑、窒息、荒诞,除了单纯的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首次以汉字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入画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文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在创作中被打破,吴山专在《关于中文》中写道,“文字的严格的单音节读法和它的构成外形的独特性,使它在文字的家族里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孤立’感。如果说文字是一个民族灵魂之锁的钥匙,那么,丢掉了中文这个钥匙就等于把一个最有力的民族之魂永远锁在保险箱里”。

在创作中艺术家试图去纯化文字,在他们看来汉字的每一笔都有尤其独特的美,横具有平衡之力,竖具有重心之感,撇和捺是对左右的顾及,而点对一个美的完整体构成具有变化的和谐效用,所以他们试图去消解文字本身的含义,比如使用谐音词,引导观众从文字本身的美去观看和欣赏,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每天接触到的汉字。但是事实上收效甚微,观众从作品中所读到的更多的还是文字组合后产生的意义,甚至是某种观念。或许这和汉字本身具有极强的表意能力有关,抑或观众已经深深的陷入对于文字本身解读的习惯之中,试图突出新语义是人们更感兴趣的。

1987年5月,为了配合电视台制作片子,吴山专又召集了“红色幽默”群体成员张海舟和倪海峰重新做了一批形式与当年展览相同的作品,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凑齐所有成员,也就是在这次活动之后的6月15日,“红色幽默”正式解散,此后吴山专依旧延续了群体时期的创作,并有所发展。

53件参展作品基本上都属于大尺幅,分布在两个200平方米的展厅内,画面所传递的冷漠感弥漫整个展厅,他们不同于“北方艺术群体”具有多样的面貌,甚至有人指责整个展览过于单一和模式化,看不出艺术家的个性,或许这也是基于每个成员对“现代意味”的共同理解,无论是张培力的《请你欣赏爵士乐》,还是耿建翌的《1985年夏季的又一个光头》,宋陵的《人・管道》都给人以冷冰冰的感觉。这些艺术家在校期间读了大量哲学书籍,萨特、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等人对现实、历史、艺术,乃至工业文明的冷静思考影响了他们创作时的心态。温情而矫饰的画风也为他们所厌恶,冷峻的样式成为不二选择,客观得丝毫不带入任何感情。由于参展艺术家均为刚毕业或毕业不久的学生,所以创作中所体现的思考大多是源自书本,实验性是展览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的现代艺术特征。

“青年创作社”的成立与“’85美术新潮”的举办有着密切关联,随着展览落幕,社团的任务也基本完成。展览结束后社团成员也进行了反思,建立一个新社团的想法开始形成,经历了若干次的深入讨论,“池社”成立。

“池社”成立后成员除了各自的绘画探索还组织了4次活动,前两次将艺术带入了公共空间,后两次则是在无观众的情况下实施的行为,社团也有想过要把大家的个人创作拿出来做个展览,但是一直未能成行,再后来,“89现代艺术大展”之后整个形势变化,成员们的想法也有所改变,社团便不了了之,也并没有一个正式的解散仪式。

1985年6月,“江苏省现代文学艺术讨论会”在江苏省美术馆召开,会上宣读了《新野性主义宣言》,宣告“新野性画派”成立。该画派将个体生命的本能视为艺术的动因,也因此他们的艺术具有发泄、游戏、表现等特性。

画派成立当天便举办了观摩展,不过该组织更重要的展览是1986年6月份在南京鼓楼公园举办的“新野性主义绘画作品展”和“南京现代诗画联展”。画派的主要组织者傅泽南的作品极具代表性,半抽象的色彩表现具有强烈的视觉刺激性。马晓星的作品则介于变形与半抽象之间,更多的保留了具象的成分。在完全摒弃了形象的抽象绘画领域,该群体的画家也有一定的探索,如乐小石、马宝康、夏福宁等人的作品。樊波是群体中具有相当思想深度和理论修养的一位,正是他将成员间的讨论写成一篇篇文章,鲜明且系统地记录了组织的核心精神,这些思想将各成员凝聚在一起。

与“新野性画派”的成立前后脚,“徐州现代艺术大展”举办,展览由“星期天画会”的成员发起,参展的还有“犀牛画会”、“红黄蓝艺术会”、“黑白创作社”等群体成员,可以说汇集了当时徐州地区活跃的青年艺术家群体。与其他严肃的艺术群体不同,这个展览带有一定的游戏性质,他们认为展览是“玩”着搞出来的,靠的是直觉与野性,这里的野性与“新野性”的野性之间的差异在于前者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而后者则是严肃的怀有某种殉道的精神。

在“’85美术新潮”期间最为知名的群体莫过于“厦门达达”,这和黄永f个人的影响力有很大关系,黄永f早年的艺术实践也和“厦门达达”紧密相连。黄永f一直相信“有多少艺术就有多少反艺术”,并将其贯穿于自己80年代的艺术创作。他的毕业创作《喷枪》系列是对矫揉造作的装饰风气的反叛,用喷枪替代画笔,消解艺术家手的痕迹。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厦门一所中学教书,到了福建不久他便和林嘉华、焦耀明、许成斗、俞晓刚组织了“五人画展”,这边是“厦门达达”的前生。1983年他们还举办了“守灵式的内部观摩”,展览上的作品突破了平面,并采用了实物拼贴的手法,以质疑“美”的法则和“艺术”的定义为目的。

后来黄永f将《喷枪》系列中对手的痕迹的消解继续延伸到对艺术家自我的消解,他发明了一个替代自己作画工具,创作了《转盘系列》,不过单调乏味的过程让反对任何美学方法的黄永f在实践了4张半作品后便收手。

热点推荐

上一篇:缺乏生气与胆识的北京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