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肃顺:“打虎英雄”之死

肃顺:“打虎英雄”之死

小编:

1861年11月8日,前一日西北风大作,寒气骤降,尘埃弥漫,落叶纷飞,京城内外顿时一片萧索之景,这天,夜色未褪,菜市口的宣外大街上,早已密密麻麻挤满了各色人等,甚至连两旁酒楼茶市里也人头攒动,大伙儿纷纷踩着桌子蹬着椅子,翘首张望。这一天,顾命大臣肃顺将被绑赴菜市口处决,谁也不想错过这一历史时刻!

只见“肃顺白服,缚甚急,载以无帷小车,亲属无临送者”。更有甚者,街道两旁路人莫不交口称快。待到行刑之际,一直默默无语的肃顺突然开口大骂,据说“其悖逆之声,皆为人臣子者所不忍闻”。并且他一直不肯跪下,迫于无奈,“出红差”的官吏只得用铁柄猛敲他的双膝,直至其双胫碎折,方才使其跪地。刽子手趁势手起刀落……

处决肃顺,大快朝中群臣之心。帝师翁心存写道:“所谓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也,可悯可戒。”其子翁同稣也认为肃顺“种种欺罔跋扈状,真堪发指”。

那么,肃顺这只大老虎是如何发迹,又是怎样被打的呢?

“鹰派”的发迹史

平心而论,肃顺可谓晚清少有的“鹰派人物”。

他是宗室后裔,享有诸多特权,一出道便任职于侍卫处。不过,他早年秉性顽劣,“好为狭邪游,惟酒食鹰犬是务”,终日四处游荡,活脱脱一个“风一样的男子”。也正是这貌似不堪的市井经历,使他能“习知京师五城诸坊利弊”,加之其拥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故屡破大案,升迁迅速。到咸丰即位,他已坐到礼部侍郎这样副部级的高位。然而,官场混迹的资本,才干仅占其一,出身、后台、时运也是硬件。肃顺区区普通宗室一名,想再往上挪挪窝,实在难如登天。

然而,上天给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权力巅峰之门。咸丰登基后,一心求治,拿军机处领导班子开刀,罢黜旧人,提拔新人,并特命六弟恭亲王奕?入值军机。奕?干得风生水起,咸丰又心生猜嫌,害怕弟弟坐大成势。一年半后,咸丰找个理由,撤掉老六的一切职务。肃顺就是在这时得到郑亲王,怡亲王这两位“铁帽子”亲王的力挺,扶摇直上,进入中枢的。对于这位熟悉汉文化和历史掌故的“终极谋士”,咸丰也逐渐对其“信任久而益专”,从而形成肃顺独被宠信的情形。

到咸丰九年(1859年),一个以肃顺为核心,包括郑亲王、怡亲王等重臣名士在内的政治集团已基本成型,他们或为心腹,或为羽翼,盘根错节,遍布内外,肃顺成了不折不扣的权臣。

变味的“反腐”

其实,肃顺是位嗜血无情的酷吏。初次面圣时,肃顺曾提出“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完”的九字治国方针,此“乱世用重典”的思路深得咸丰认可。掌权后,肃顺果然展开了一波声势浩大的“打老虎”运动,不过在反腐的背后,掩盖的是其打击政敌、排除异己的真实意图。

那时,清廷中枢尚有一批立场相对保守的强大势力,他们既反对肃顺以严刑峻法重振朝纲,又坚决抵制大规模重用汉臣。依着肃顺刚猛的暴脾气,自然不愿与此辈多做周旋,便借两场“打老虎”行动,将诸位对手一一铲除。

肃顺先是利用咸丰八年乡试的舞弊案,一举打掉了身为政敌的主考官,而其在具体执法中却存在明显不公。如他袒护自己一方的兵部尚书,使其免受案件牵连。更让人不齿的是,两年后肃顺监视庚申恩科,居然为了能让幕僚中榜,不惜考前泄题,“为科甲中人所切齿”。可以说,肃顺打掉了一只老虎,却又壮大着自己这只更大的老虎。

紧接着,肃顺再出重拳,彻查“户部宝钞案”。咸丰即位初年,因太平天国起义,户部库房匮乏,于是清廷决定由户部发行大量钞票,致使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而官商乘机勾结,“侵占挪用”,从中牟取暴利,将币制改革失败的恶果转嫁于百姓头上,当时“各粮行抬价居奇,小民每日所得钱文,竟不能供一日之饱”。咸丰八年底,肃顺改任户部尚书,决心整顿财政积弊。无巧不成书的是,前几任户部尚书都是其政敌,这可给了他现成的弹药。

肃顺从调查账目人手,刨根究底,将户部掀了个底儿朝天,涉案人员几百人,抄没户部司员、商户及满族宗室数十家。就在案情渐趋明朗之际,咸丰九年十一月,户部稿库突起大火,“三日不息,存案悉毁”,致使户部积案无从稽查。偏偏在此关口,户部起了大火,这令咸丰坚信其中定有更大阴谋,遂命肃顺详查。有了皇帝的力挺,肃顺办案愈发严酷,定要揪出幕后的“大老虎”。

几经核查,肃顺又将户部司员诸人利用短号钞换取长号钞,从而吞没巨款的案情查出。经过反复逼供,他们供认此事曾经时任户部尚书的某大学士过目,但因其漫不经心,故毫无察觉。拿到证据,肃顺立即启动对该大学士的弹劾,终使朝廷对其予以革职留任的处分。而另一位大学士政敌,因对肃顺办案作风不能认同,二人屡次发生冲突,最后不得不称病辞职。

这场轰轰烈烈的“户部宝钞案”前后延续长达两年多,“波及至数百人……南北两监,囚为之满”,确也暂时压制了官场贪贿公行的风气。肃顺以查案之便借机排挤了两大政敌,使个人势力继续膨胀。

尴尬的恭亲王

与肃顺风生水起的势头迥异,恭亲王奕心的境遇只能用尴尬来形容。

其实自从被咸丰撵出军机处后,他就一直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待肃顺得势后,其处境愈加微妙。咸丰八年,奉旨赴天津与英法议和的大臣钦差耆英擅自回京,引来皇帝震怒。围绕如何处置他,朝堂形成两种不同意见:奕?依循大清律例,认定其不遵旨私自返京,确属冒昧糊涂,但也无大碍,况且律例中也无类似的明文规定,故建议从轻发落为“绞监候”(死缓);肃顺则主张必须矫枉过正,将其立即正法。咸丰对二人建议做了折中,赐其自尽,实际上变相采纳了肃顺的主意。哥哥偏向宠臣而不听亲弟之言,这不免让奕?心生芥蒂。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次年,肃顺在彻查“户部宝钞案”中,发现恭亲王府首席太监涉案颇深。若换是他人,八成会送奕?一个顺水人情,从轻处理。谁料肃顺毫不留情,照样查抄,弄得恭亲王府一时鸡犬不宁。于是二人的矛盾从政见相左恶化到私人恩怨。只是迫于政治上失势,奕?唯有暂时隐忍。

转机出现于1860年。英法联军兵临城下,咸丰逃亡热河,临行前将议和与维护京师诸事宜全权委托奕?负责。奕?不辱使命,议和成功,拥有了再建社稷之勋,加上其平时亲和恭谦之形象,奕?很快就将留守北京的部院大臣捏合在一起,一股“倒肃”力量渐趋成型。

这就意味着,清廷内部已分裂为随驾热河的肃顺集团与留守京师的奕?集团。要想摆脱尴尬,恭亲王必须与肃顺一战。

被打的“大老虎”

倘若咸丰不死,后宫挺肃顺,估计倒霉的还是奕?。然而咸丰于热河殡天,慈禧与肃顺为争权而矛盾重重。身处热河的肃顺集团、后宫集团与北京的奕?集团呈犬牙交错的“三国杀”态势。

由于肃顺继续采取强硬立场,处于弱势的后宫集团不得不转而与奕?集团联合。在博取列强默许、获得军队效忠及各路朝臣支持后,叔嫂联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掉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只“大老虎”。

肃顺攀上权力顶峰之际不知收敛,一味强横,坠入万劫深渊之时也就没人想捞他。昔日的“打虎英雄”,终究难逃被打的宿命。

热点推荐

上一篇:明朝宦官:好运不是天天有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

2023年说明函格式 岗位职责说明书格式(通用6篇) 党员互评缺点(优质2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