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论李渔人生观在小说戏曲中的体现

论李渔人生观在小说戏曲中的体现

小编:

摘 要:李渔出生于明末清初,具有于创新的人生观。他擅长编写小说和戏曲,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是一代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

关键词:李渔;人生观;小说戏曲

李渔,号笠翁,明末清初戏曲家。他对戏曲的改编使戏曲得到进一步成熟发展。李渔的人生观总体来说既求享乐又重实用、既超世又入世。人生观是人们对待某一事物的客观看法,不同的时期人生观也会发生变化。人生观最关键是认识和处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即私与公的关系问题。在这一方面,李渔处理的十分恰当。

李渔的性格直接决定了他的成就。他敢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入书中。在李渔之前的小说,大多都是演绎的故事,没有明显的独创性,久而久之便会被世人离弃。李渔的小说能够大放光彩,是因为他不拘于世俗。李渔将他的创新又入世的观念融入到小说之中。他的小说讲述过这样一个片段。一对青梅竹马的小情侣,本已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却遭到了女方父亲的强烈反对。这个男子便拿着千里眼[3]观察姑娘家里的动态。他看到了父亲写给女儿的书信以及书信上的一些内容,于是便笑容满面的到了女方家里。这个男子对姑娘的父亲说,我可以知道您书写的内容,您看,我与您女儿的恋情是天意,是得到天的庇护的,这是一种天意,您不该反对。当时从西方传来的望远镜就成功的应用到小说之中,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做法。

李渔有自己交友的原则,深明“君子朋而不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胶如漆”等古训。与他有所交往的人物,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市井之徒。他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成为忘年之交。众多的朋友,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也为他的戏曲之路做了不少铺垫。

戏曲创作是李渔的一大爱好,他曾自称为“曲中之老奴”。李渔将他敢于创新,注重实际的观念深深的融入戏曲创作之中。他开始注重戏曲的观众反应和舞台效果,改掉了之前剧本脱离实际的做法。他是第一个强调宾白的戏曲家。能抓住观众的心理,多写喜剧,只为让观众开心一笑。李渔对戏曲的结构十分关注,他抛开了之前戏剧的音律和词采。除了戏曲的结构,李渔也注重戏曲的语言。他要求语言简洁、机趣,符合人物的性格。为了戏曲能够普遍流传,他也主张少用方言。李渔所著的戏曲,流传下来的有《奈何天》、《风筝误》等等著作,《风筝误》是演出最多场次的一部。

李渔是第一位靠笔谋生的人。因为他的创新以及既求享乐又重实用、既超世又入世的人生观念,“湖上笠翁”成了家喻户晓的文坛新人。一些不法商贩看中了这个机会“挂羊头,卖狗肉”。为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他一面请求官府帮助,一面自己付出实际行动与商家交涉。他曾在《闲情偶寄》里说道:“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总之天地生人,各赋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尝塞彼心胸,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夺吾生计,使不得自食其力哉!”这等决心和作为,确实是他价值观的体现。

李渔在六十岁左右开始对其经验进行总结,最终著成《闲情偶寄》一书。《闲情偶寄》分为八部,包含种类之多足以称得上是中国第一部研究休闲娱乐的书籍。名居于《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闲情偶寄》不仅影响了周作人、梁实秋等一批现代散文大师,开现代生活美文之先河,而且对我们今天提高生活品位、营造艺术的人生氛围仍有极大的借鉴价值。《闲情偶寄》的后一部分注重讲述娱乐养生的方法,内容丰富有趣,这在古代是难得的存在。李渔不是单纯的讲述某一件事物,而更多的添加抒情以及说理部分。从庭院摆设到花草鱼虫的设置,从妇女的房屋装饰到饰品佩戴均有涉及。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自己写书有四期三戒,一期“点缀太平”,一期“崇尚俭朴”,一期“规正风俗”,一期“警惕人心”。在这中间,最能体现出李渔有趣的在于“崇尚俭朴”这四个字。因为自身经历,李渔的书里往往对贫穷人们的生活表示同情,苦中作乐的思想随处可见。这是早了多年的阿Q精神[4],可是它高于这种精神。

李渔的人生观总体可以概括为既求享乐又重实用、既超世又入世。这可以从《闲情偶寄》清晰的体现,若无对花草树木,庭院设计的研究,若不注重于养生之道,又怎能写出这部奇著?他的超世体现在他的交友之道,虽然家道中落,却也勤以自勉,不为高官厚禄所动。他的入世体现在小说之中,每一篇小说都力求新颖、追求独创。一个人的人生观会决定之后要走的道路和追求的目标。李渔的人生观决定了他对戏曲以及小说的挚爱,加上后天不断努力和勇于创新,最终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

注释:

[1]出自孟子

[2]对与错,时间会给出正确的评论,这怎是你我所能颠倒的呢?

[3]现在我们称为望远镜的东西

[4]鲁迅先生之作,意指自我欺骗,自我满足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年版。

[3]张晓军著,《李渔创作论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热点推荐

上一篇:新批评视角下《围城》隐喻与反讽研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