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小编: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卷七]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战国末年楚国的大将,秦灭楚国时,兵败自杀身亡。项羽跟随叔叔项梁长大,史书记载,“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卷七]在整个《史记》的记载中,“力能扛鼎”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项羽,另一个是刘邦八子中的第八子淮南王刘长。由此可见,项羽体魄强健,为不可多得之才。而事实也的确如此,项羽从二十四岁(秦二世元年,前209)起兵反秦,仅用了三年时间(前209至前206),就成为分封十八位诸侯王的“西楚霸王”,掌握着秦亡汉兴之际的国家命运。这一年,项羽才二十七岁。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然而,历史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仅仅四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自杀身亡。这一年,项羽才三十一岁。从“西楚霸王”衣锦还乡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项羽这一生可谓是大起大落,而项羽自身难以克服的性格弱点是造成他失败的根本因素。

一、极重自尊 缺乏判断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先进入函谷关后,派兵把守函谷关阻止包括项羽在内的其他诸侯入关。当项羽的军队在两个月之后走到函谷关时,遭到刘邦军队的武力拒绝。于是,“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卷七]而这个“大怒”,恰恰暴露了项羽在性格上的一个弱点――极重自尊与虚荣心过盛。

鸿门宴前夜,当项伯把“次日动兵”这个军事绝密告诉曾对他有过救命之恩的张良后,却被张良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失色,急忙请项伯入账: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卷七]

项伯把这番言论回告项羽后,项羽做了一个让人震惊的决定――停止了第二天消灭刘邦集团的军事行动,将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军事斗争转换为鸿门宴的政治斗争。项羽当时大怒的前提――自尊和虚荣受到伤害――已经不复存在,以至于错失良机,放走了刘邦。这种由于自尊心受到伤害或满足便上升至军事决议层面的判断极具随意性,并不是一个帝王之才应该具有的性格。

二、刚愎自用 敏感多疑

我们可以从韩信和范增这两位历史名人的身上看到项羽的刚愎自用对他带来的影响。韩信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原是项梁的手下,在项梁死后归属项羽,却落得“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卷九十二]的待遇。项羽因此失去了一位军事天才,而且是决定他自己命运的军事天才。韩信转而投靠刘邦后,汉四年,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次年十月,刘邦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项羽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

陈平曾云:“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侯即妻子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身边没有了贤能之士,项羽的最后失败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所以,千百年来许多学者都认为,项羽不能任用人才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其实,归根结底是他的性格使然的。

三、心胸狭窄与过于仁慈

许多年以来,无论史籍记载还是今天的学者均认为项羽的性格十分暴戾,胸襟狭隘不能容人。陈平说项羽“意忌信谗”,“至于行动赏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卷五六]。我认为这样评价项羽是有点言过其实的,事实上,说他气量偏狭应该是指对那些令他不放心,甚至威胁到他的利益的人,项羽的本性不一定就是残暴和噬杀。但是,项羽确实有心胸狭窄的一面。“黥布叛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九江王黥布是项羽手下第一骁将,能征惯战。项羽在与黥布有了些矛盾后,没有及时对他表示宽容与理解,导致误解越积越深,刘邦便利用了这一点,策反黥布,使项羽失去了一员猛将。

同时,在项羽身上还流露出对敌人过于仁慈的弱点,比如项伯。如果说他私见张良,泄露重大军情时只是一个政治糊涂虫,而他在鸿门宴上“项伯亦拔剑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的举动已经使他的性质演变为一个带着内奸色彩的败类了。而之后他更是私受张良贿赂,为刘邦争取汉中之地,荥阳对峙时以说辞救刘邦的父亲、妻子,这更是自觉的为刘邦服务了。项伯在关键时刻多次出卖项羽,但是项羽却对他一再宽容,这是使项羽由主动一步一步走向被动, 直至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项羽集团的失败当然不是项羽一个人造成的,历史也是具有偶然性的,但项羽自身不可调和的性格弱点决定了他只能是一个“领兵之将”,而不能成为“帝王之才”。无论如何,历史不可逆转的,项羽已经成为了一个历史与艺术上不朽的典型形象,令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扼腕痛惜。

热点推荐

上一篇:论《秦风》与《豳风》的不同风貌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