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徽章上的知青情结

徽章上的知青情结

小编: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大地曾发生过一场轰轰烈烈、浩浩荡荡、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20多年间,4000多万青少年告别了母亲温暖的怀抱,满怀青春的梦想和献身精神,来到黄土地、黑土地、红土地,来到戈壁荒滩、草原沙海、黄河岸边、四海之滨,经历了一次次人生考验,品尝了人间的酸甜苦辣。

历史风云消散,情怀长存人心。如今许多老知青纷纷返回故地访问,寻觅自己的足迹,缅怀逝去的青春岁月,探望年迈的父老乡亲……在那场“波澜壮阔”的运动中,知青徽章也是其中一个道具,也是一条线索,它与知青小说、知青歌曲、知青照片一样,将人们带回那段尘封的历史,更为真切地触摸那段记忆。

当年,与其他许多重大活动一样,欢送知青上山下乡,也要制作赠发纪念章,作为最珍贵的礼物和精神食粮,勉励这些热血青年“扎根农村干革命”,到农村广阔天地“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这些徽章,在许多知青心中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如今流存下来的实物,也自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徽章收藏专题,成为中国知青运动的缩影。

笔者曾经是一名知青,1975年到贵州省毕节县拱拢坪林场知青队上山下乡。30多年来镌刻内心的知青情结,促使我留意和收藏知青徽章,目前我已收集到100余种。这些徽章按阶段划分:有早期知青纪念章、大规模上山下乡纪念章、知青运动结束后纪念章3大类,其中以文革初期知青大规模上山下乡制发的毛泽东像纪念章居多;按不同系列划分有:证章、奖章、纪念章等;按材质划分:有铜质、铝质、陶瓷、塑料、纸质、布质等;按佩带方式划分有:胸章、袖章等;按地域分类有:省市自治区制发的纪念章、省会制发的纪念章、地级市制发的纪念章、生产建设兵团制发的纪念章、县级单位制发的纪念章、其他纪念章等。从徽章的产地、图案、铭文、编号等进行考察,可以从一个侧面透视和反映知青上山下乡的过程和状况,也可以从多方面为专家、学者研究知青运动提供参考和佐证。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或到边远农村建立农场;或到生产建设兵团参加劳动;或到农村插队落户……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曾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影响整个知识运动的重要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各地共青团组织开始组建农场,学习前苏联的经验,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生产劳动。

最早的知青纪念章

1955年,为响应“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团中央决定在北京、上海、武汉3个城市动员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北京的去北大荒萝北,上海的去江西德安(即现在的共青城),武汉的则到潜江县坛子总口。

过渡时期的知青纪念章

据《长春大事记》记载:1963年8月13日,长春市各界人民1600多人,在吉林省宾馆礼堂召开会议,热烈欢送第一批上山下乡的159名中学毕业生。这批上山下乡学生的行动,受到了党和政府的赞扬。《长春日报》发表题为《光荣的革命行动――欢送我市第一批中学毕业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社论。长春市还特制了纪念章。

长春市青年上山下乡纪念章,铜质镀金珐琅,规格为长3.7厘米、宽3.1厘米,正面上方绘有飘扬的红旗,中间的绿色象征农村广阔天地,在广袤的田野中镌刻大型联合收割机,左右两边麦穗环绕,底部用齿轮装饰,形象而又生动地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农村建设图景。下方边缘铸有“长春市青年上山下乡纪念”主题铭文。背面注明有3位数编号,说明该纪念章制作赠发数百枚。这枚纪念章设计庄重美观,制作精致考究。

热点推荐

上一篇:双江有个“四知堂”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