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贵州侗族生计方式与人口发展研究

贵州侗族生计方式与人口发展研究

小编:

摘 要:本文选取了贵州侗族地区作为文章的研究区域,从全新的视角,即以贵州侗族地区人口数量、人口区域和人口素质和三个人口要素的变动对侗族地区生计方式的影响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发现人口的各要素变动对生计方式的选择有着较大的影响,其结果是希望能够寻找实现贵州侗族地区生计方式与人口统筹优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贵州侗族;人口要素;生计方式;优化发展

第一章 贵州侗族人口变动历程

1、人口数量变动

表1 贵州侗族历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变化情况① 单位:人 ,%

2、人口区域变动

表2 贵州侗族分地区人口 单位:人,%

从贵州省来看,侗族人口分布的主要区域仍在传统侗族人口聚居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铜仁地区,2000年时共占贵州侗族总人口的97.27%;2010年时共占贵州侗族总人口的95.77%。贵阳市是贵州省侗族人口增加的主要区域。从全国范围来看,十年间贵州侗族人口减少了196640人,大量流向长三角、珠三角沿海经济技术发达城市。贵州侗族农村人口占贵州侗族人口的绝大多数。但是两次普查城乡分布仍有变化:贵州省侗族城镇人口数量增加了108733人, 约10个百分点;农村人口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共305373人。

3、人口素质变动

表3 贵州省侗族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 单位:人,%

第二章 贵州侗族人口变动对生计方式影响的分析

1、人口数量变动对生计方式的影响

2、人口区域变动对生计方式的影响

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为46万,该州自发组织数万苗侗儿女走出山区,冲破长期以来小农自给自足的思想束缚,上北京、下上海、闯广东、走深圳,到需要劳动力的地方去。这不仅打破了长期以来以农为主的传统生计方式,重构了职业、行业结构,更重要的是,这些走出去的农民子弟,在外接受先进的文化教育,接触新的生计策略,在一批批返乡农民子弟中,他们也带来了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新的生计方式,资金富余的人开办企业、工厂,为侗族地区农民带来新的就业渠道。

最近几年,大量的农民涌向城镇,贵州侗族地区人民也不例外,形成“打工潮”、“打工经济”,有的是因为失地而走向城市,被迫地变为城市居民;有的是因为从事传统农业的低价值因而主动选择去发达地区从业。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他们都实行了区域的变动,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贵州侗族人民的生计方式。老一辈的人大多是从事建筑业、交通运输、商业和服务业等对技术需求不高的行业;年轻人因为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开始向专业技术行业转移,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贵州侗族人口生计方式的转变,使生计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3、人口素质变动对生计方式的影响

以贵州车江为例,在1955年以前,车江的稻作盛行的是以种植一季稻,当时农户对于水稻品种、耕作技术、地理知识尚没有系统了解,只是盲目根据传统耕作方式和喜食稻种口感来种植,无栽植的科学合理性而言,其时农林类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只能从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聘请。抗战后,由外地迁来了贵州国立师范学校、广西大学等现代教育学府及其附属中小学,孩子们上了新式学校,开始接收系统的知识教育。随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断普及和深入,人们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和提高,不断掌握农林业的新技术和方法。1966年和1967年,本县地农技人员和外聘人员共同合作,在车江示范推广双季稻和水稻湿润育秧等新农技,并开始着手改造老式的耕作制。1967年车江推广的双季稻早稻超过千斤大关,晚稻过了700斤大关,打破了水稻长期低产的局面,从而发展了稻――油、稻――麦、稻――稻这三类性质不容但交叉轮作的两熟制格局。1977年车江又发展起三熟制粮食混种模式,立体复合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大增长了车江民众的知识,人们能够自主掌握农业科技,进行耕作制的改革和创新,同时使他们对外界的经济环境的变化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生计的变迁和发展。 第三章 贵州侗族生计方式与人口统筹优化发展的路径思考

1、尊重当地环境的客观规律是生计方式与人口协调发展的前提基础

现在的贵州侗族地区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其余产业的发展仍然尚显微弱,无法使绝大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而可以独立生存,因此大部分人仍然依靠农业及农副业吃饭生存。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贵州侗族黎平县黄岗村的生计进行了大量研究。原因在于黄岗村至今仍然保留着几十几百年前的传统生计方式:种植糯稻、稻鱼鸭共生、林粮兼营的生计系统保存完好,传统生计系统又为涵养水土、促进生态系统平衡作了一大贡献。 这种生计方式为许多专家学者赞赏,它充分体现了侗族传统农业生计中所体现出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智慧、技能规范及其文化习俗。具有“人类身心疲惫最后家园”之美誉的侗族地区正是千百年来侗族生态智慧和文化习俗积淀的结果。侗族地区体现出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现象所折射出的智慧与价值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生态经济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2、注重人力资本投入,合理利用科学知识是生计方式与人口协调发展的智力支持

人是有认知、群居且易于带动的生物。在侗族民众中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其本身掌握了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够为侗族生计方式的转变和发展服务,同时,这类人在侗族人民中应该具有较高的威望和号召力,能够向大众传播先进的生产力,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因此,贵州侗族地区应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实施优先投资于人的战略,加大各级各类教育和劳动技能培训的投入,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使劳动者在生计选择上有主动的空间,在生计实践中有更高的效益,同时增强生计活动中的对抗外界的风险的能力。在人力投入的同时,应该科学合理地充分运用先进技术和工艺就是为人类社会的不断文明进步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充分且合理运用,能够给人类生活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是也切忌盲目跟风。在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技术产品的选择上,应该注重切合贵州侗族本地生计的实际情况,切合侗族民众的心理预期,这样的知识传播和技术利用才是科学合理和可行的。

3、因地制宜的政策支持是生计方式与人口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

生计作为一个地区的生产活动,它的产出自然会成为一个经济指标,衡量地方经济发展。近年,贵州侗族地区经济较从前有了很大发展,但从全国范围来看,贵州仍旧是我国比较落后的身份,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更是滞后于汉族地区发展,这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极为不利的。我在对贵州侗族聚居地的黎平、榕江、从江三线农村的实地调查中发现,约有60%的受访者接触电视媒介的主要动机是“寻找养殖技术或致富信息”,其中80%左右的农民认为电视上“实用的种养殖技术或致富信息很少”,“希望政府能够专门开辟一个信息公布平台,向农民宣传致富信息”,同时希望“上级有更多的优惠政策、资金补贴从而为当地农民提供发财致富的平台”。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生计的变更和新型生计方式的发展都是不可逆转的,传统生计在无力进步的时候,发展其他类型的生计方式才是他们更好生活的路径。因此,根据贵州侗族自然条件或者独特环境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和实际操作措施,对于贵州侗族生计的变迁十分重要。

[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2011年立项课题《贵州侗族生计方式与人口发展研究》研究成果

本课题为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贵州大学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研究生创新项目。

注解

① 文章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全国或贵州省侗族人口普查资料。

参考文献:

[2] 刘芝凤.中国侗族民俗与稻作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 杨军昌.区域人口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4] 杨庭硕.侗族生态智慧与技能漫谈[J].大自然,2004(1).

[5] 罗康隆的.论民族生计方式与生存环境的关系[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5).

热点推荐

上一篇:青藤也曾攀上屋顶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