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林黛玉未劝贾宝玉考取功名初探

林黛玉未劝贾宝玉考取功名初探

小编:

摘 要:高鹗续书对林黛玉等主要人物的描写差异明显,本文通过宝黛爱恋的前世今生、黛玉的诗意人生及作者的创作主旨,探析林黛玉未劝贾宝玉未考取功名的原因,为读者释读林黛玉的诗意人生和《红楼梦》木石前盟的理想情怀,以及勘问曹雪芹的人生价值定位,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关键词:木石前盟;诗意人生;闺阁昭传

《红楼梦》早期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北京市上流传,最长基于80回。种种原因,我们无法看到曹雪芹亲手撰写的后四十回,实乃人生一大憾事。虽然高鄂续书也有较高的价值,但对林黛玉、王熙凤、贾元春等主人公的描写,与前80回还是差异明显,这已成为学界共识。尤其是从续书一开始,读者便觉林黛玉陌生起来,连宝玉也觉得林妹妹变得利欲熏心了。林黛玉前后转变缺乏内在依据,因此,本文以曹公前80回为考察中心,对林黛玉未劝贾宝玉考取功名的原因进行初步探析。

一、木石前盟的自然爱恋

(一)、前世之缘《红楼梦》的开端,就出现美丽凄婉的木石前盟神话,寓示宝黛之恋高洁脱俗,但注定是仙缘,在现实中只能以悲剧告终。佛家讲前世今生因果轮回,宿命早已注定,来一世或一遭,或许只为完成一劫。如传说中白蛇化为美女与许仙结合实乃报答前世救命之恩。当年顽石无才补天,“自怨自愧”时被警幻仙子封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常在西方灵河岸行走,见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娇娜可爱,遂日以甘露灌溉,这草受到天地精华的滋养,便幻成女体,因未报答灌溉之恩,故“五内郁结着一股缠绵不尽之意”,常说他若下世为人,自己也要同走一遭,把一生眼泪还给他。故此宝黛便有“木石前盟”,所以在初会时都觉得对方眼熟,实乃前世已有一段缘分,这便是金玉良缘,麒麟之说无可超越的。

(二)、今生之恋《红楼梦》中第一次提到贾宝玉的“意淫”。贾宝玉的“意淫”不同于贾琏、贾珍的肉体淫乱,也不是贾政口中的色鬼,而是对所有青春女性的一种精神上的尊重、钦佩、喜爱和呵护。特别对林黛玉,贾宝玉与她一同吟诗、葬花、赏读《西厢》,表现出相互精神心灵的高度核心共鸣。

2、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观念相似,都藐视功名权贵。他们都喜欢《西厢记》等“淫词艳曲”,都惜春泣残红,都用自己的方式葬花。大观园里只有宝玉听到了黛玉的《葬花吟》,也只有黛玉听到了宝玉的《芙蓉女儿诔》,除了彼此,大观园里任何人也无法听懂他们内心的忧愁和感伤。他们同样藐视功名,不屑于权贵,如黛玉不稀罕北静王送给宝玉的念珠,甚至称北静王为臭男人。而同样,当贾府上上下下欢喜于元春封妃的事情时,宝玉则丝毫没有高兴起来。明代冯梦龙曾说:“恩德相结,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谓之知心;同心相求,谓之知音。”在众人眼中,他们痴,他们呆,而他们又何尝不是彼此的知己、知心、知音呢?

木石作为自然之物,成为宝黛从天界来到人间携带的原始生命基因,象征二玉之爱的自然性。如果黛玉也劝贾宝玉考取功名,用宝玉的话说,早和她生分了。也正是因为黛玉从不说这些“混账话”,所以才有了他们这段纯洁高尚的精神之恋。

二、黛玉的诗意人生

(一)黛玉自尊率真的性情

林黛玉自幼丧母,后丧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封建伦理的正统教育,再加上她从小寄人篱下,又有不足之症,便造成她敏感、多疑、自尊、率真的性情。然而,在她自尊的外表下却是她极强的自卑心理。她无父无母,寄人篱下,虽然有贾母的宠爱,但毕竟有别于自己父母,所以病中的她连吃燕窝都怕惹出是非。她用她的尖酸刻薄来维护她的自尊,她用她的动不动生气动不动流泪掩盖她的自卑。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把她放在最后,她尖酸刻薄丝来表达自己的愤慨,她在乎的不是宫花而是送花的先后顺序,大概在这种先后顺序中她感觉到了自己不是正经主子的自卑。然而她又是那样一个坦率真实的人,行酒令时脱口《牡丹亭》、《西厢记》中的诗句,丝毫没有掩饰,后来当薛宝钗指出她的不是时她便与她坦诚相见,真心相待,率真耿直流露殆尽。

(二)风流婉转的诗句

诗人不幸诗家幸。正由于黛玉所遭遇种种不幸,才让她把整个生命寄托在诗词方面,亦造就了她在诗词人生方面的风流婉转。咏海棠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表现了她一尘不染的高洁品质;《葬花吟》中“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可见她对真挚高洁人生的执着追求;从“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中可以看到林黛玉孤标傲世,“举世无谈者”的清高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脂砚斋评林黛玉说:”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裙钗矣。”她的魅力正在于她那忧郁的、超现实的、超物质的、诗意的诗人气质。她具有中国古代文人的普遍的忧患感伤意识,她伤春,悲秋,看见落花,便泣残红,听戏文便黯然伤神,所有这些在别人看来“痴”、“呆”的行为正是她诗人气质的体现。她把对现实的批判、生命的感怀,未来的忧心全部诉诸于她的诗词。难怪王昆仑先生说:“薛宝钗在做人,林黛玉在作诗。” 黛玉就是这样一个柔弱中透着自尊、尖酸刻薄中透着率真的女子,她的衣食住行尚且要依赖贾府,又怎会妄加言论贾宝玉?只有在看到心爱的人遍体鳞伤时才泣不成声的说了句“你可都改了吧!”其中有对爱人的心疼,有对他挨打的无可奈何,更有他缘何挨打的默契与知心!可见,她在孤苦缺失之际,竭力寻求一种心理补偿,那就是用生命作诗,并执着地追求一种诗意的人生。林黛玉的人生是诗意的,诗词是生命化的,她的诗意与人生水乳交融。

三、作者的创作主旨

(一)闺阁昭传

《红楼梦》第一回中说“忽忆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在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曹雪芹塑造了许多美丽的女性形象,她们个个年轻貌美,情趣高雅,甚至让男子自惭形秽,而其中最有争议的莫过于钗黛二人。

《红楼梦》诞生后,就有了尊林和尊薛的争执。林黛玉代表才,是唯美主义的传统女性,而薛宝钗代表的是德,是功利主义的传统女性。没有谁优谁劣,她们都倾注了曹雪芹的心血,尤其是林黛玉,她何尝不是在书写作者的心血呢?其中也自然包孕谢道韫、李清照、朱淑真等历史上诸多才女的多舛命运,寄托着历代文人悲患风流的人生追求如果林黛玉也劝贾宝玉考取功名,那她就不是作者心目中的林黛玉了。

(二)悲金悼玉

曹公笔下的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性灵的、诗意的、率真的女子,不仅林黛玉自己不会劝宝玉考取功名,贾宝玉也不允许她这样,就连曹公本人也无法安排她这样做,这正是她的可爱之处。而在那样一个时代,她的这种可爱,恰恰造成了她的不幸,让她注定与那个时代无缘,与贾宝玉无缘,与宝二奶奶无缘。

《红楼梦》是一首悲歌。它将传统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结局和写法打破了。黛玉执着于理想,却是没有婚姻的爱情悲剧;薛宝钗沉湎于现实,却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她们都是不幸的,她们同其他红楼女子一起汇入“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大河中,因此才上演了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综上所述,探讨林黛玉如何未劝贾宝玉考取功名,为读者释读林黛玉的诗意人生,探析《红楼梦》木石前盟的理想情怀,以及勘问曹雪芹的人生价值定位,提供一个新的视点。林黛玉未劝贾宝玉考取功名,表现出曹公对依稀可见理想世界人生的憧憬,最终这一美梦的破灭,寓示“历史的必然需要”与其在当时无法实现的时代悲剧。

参考文献:

[5]《警世通言》作者: 冯梦龙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年: 1994-10.

热点推荐

上一篇:梦幻纳木措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