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权力与救赎

权力与救赎

小编:

摘 要: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从规训和反抗两个方面分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池塘底”教养院的权力机制的运作――虽然学校运用各种权力技术对学生进行规训与惩罚,但学生的反抗使学校的规训权力机制运行失败,最后在马修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实现了自我救赎,开启了新的人生。

关键词:《放牛班的春天》 权力 规训 惩罚 反抗 救赎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讲述发生在1949年法国乡村的一所男生寄宿学校的故事,这所学校又被称作“池塘底”,校名暗示了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顽劣的问题少年。校长哈桑以高压手段管束这些学生,教师们奉行“犯错―处罚”的信条,学生们则想出一切办法来对抗校长和老师。影片通过展现“池塘底”学校这群处在社会边缘的孩子在现代社会管制秩序下受到的规训和惩罚,揭示现代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以及个体在权力网络中的生存状态,同时呼吁用爱与善使边缘人群获得救赎,帮助他们走上回归之路。

一、规训权力的产物――身心自由的丧失

“池塘底”教养院的学生是世人眼里的差生,是一群被边缘化了的特殊人群,例如有着天使般面庞和嗓音却有着一颗魔鬼般心灵的皮埃尔;在战争中失去了亲人成为孤儿的佩皮诺。为了使这些学生符合社会规范,学校用严格到近乎残酷的纪律来管理他们。规训权力与空间相联系,因为“纪律有时需要封闭的空间。”{2}“池塘底”教养院对学生的规训采用空间隔离和封闭的权力技术。“池塘底”教养院位于法国乡村,远离城市,不仅在地形上是封闭的,与外界也鲜有联系,犹如福柯理论中的“圆形监狱”。学校将学生置于密不透风的规训权力空间,保证了学校规训权力机制的运行,这里的学生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在学校权力的监视和规训下,学生们不仅失去了行动自由,而且由于长时间缺乏与外界的交流,孤寂和乏味的生活导致了学生心灵的封闭,“池塘底”教养院彻底成为囚禁他们的牢笼。

二、惩罚的后果――残破的身体,扭曲的心灵

由于这些学生被视为问题少年,他们经常遭到歧视和嘲弄,被残酷的社会和生活所放逐,加之学校缺乏温情的严厉管制,所有这一切导致了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对立;院长哈桑经常处罚犯错的学生,而这些处罚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灵创伤,久而久之他们对外部世界产生了敌对和仇视心理,幼小的心灵在高压管制下逐渐被扭曲。福柯认为惩罚“最终涉及的总是身体,即身体及其力量、它们的可利用性和可驯服性、对它们的安排和征服”{3}。“权力关系总是直接控制它、干预它,给它打上标记,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和发出某些信号。”{4}在马修老师到来之前,“池塘底”学校的所有教职工都信奉“犯错―惩罚”的信条,以诉诸武力、伤害肉体、侮辱人格等规训技术塑造规范化的个体,重点通过体罚使受罚者感受到身体的切肤之痛,从而不敢再犯错,学校以此种方式迫使学生永久地臣服于权力,确保权力的持久运作。“池塘底”教养院充斥着权力的威慑力,学生必须遵守各项规定,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学生们经常遭到惩罚的身体生动展示了他们被规训的生存状态。

三、反抗的结果――两败俱伤

规训权力固然是强大的,但正如福柯所说的那样:“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5}。反抗是“权力关系中的另一极,是权力关系不可消除的对立面”。{6}权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一张巨大而细密的权力之网,即使那些看似卑微的人也拥有无数的反抗方法。正是由于反抗的存在,使得权力关系经常处于公开冲突的状态。在“池塘底”教养院,院长常常虐待犯错的学生,动辄便是体罚,不是关禁闭就是做杂役。院长希望通过惩罚塑造学生“驯服的身体”,并进一步完成改造学生灵魂的任务。然而,严酷的惩罚不但不能纠正学生们的不良行为,反而导致恶性事件频频发生:穆东在捅了一个老师后自杀;盖贺克制造事端致使马桑斯大叔受伤住院;音乐天赋极高的莫航治常常挑衅老师的权威;古尔班带头唱歌攻击马修老师,并偷走学校二十万法郎,导致孟丹蒙受冤屈被劳教……孩子们用撒谎、打架、偷盗、捉弄老师等方式来反抗看似绝对强大的学校规训权力,学校的惩罚制度导致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教师心力交瘁,束手无策,学生身心受伤,前途暗淡。

四、救赎与回归

“池塘底”教养院完全被权力的阴影所笼罩,生活在规训权力机制中的学生们看不到希望,这些孩子需要救赎,需要有人把他们引上回归之路。就在这个时候,代课教师克莱蒙・马修带着他简单的行李慢慢推开了冰封已久的大门,他的到来给孩子们带来了曙光。校长的残酷与其他教师的冷漠,以及学生们所遭受的各种严厉的惩罚和他们无法无天的言行使他产生了改变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念头。马修老师刚到学校的时候,孩子们对他十分不尊敬:给他取绰号、抢他的皮包、画他的头像、偷他的乐谱,但他用爱与真诚包容并化解了这一切。马修老师也会对犯错的孩子实施惩罚,但与专制和粗暴的校长不同的是,他的“惩罚”以关爱为出发点,以理解、信任、尊重、关怀、激励为基础,他从不采用关禁闭或罚苦役等手段管教学生,而是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让孩子们在承担责任的同时感受到了尊严,找到了自我,体会到了人间温情,如他让盖贺克照料马桑斯大叔,在此过程中,盖贺克看到了马桑斯大叔眼睛受伤后的痛苦和其内心的善良,在忏悔中懂得了尊重和感恩;不把古尔班偷钱的事告诉校长,反而要他好好“当乐谱架”;甚至对遭到大家鄙视和唾弃的蒙丹也尽全力挽救。马修老师带领孩子们成立了一个合唱团,他用音乐来温暖和感化这些孩子,打开了他们封闭的心灵。合唱团改变了整个学校的气氛,自由的氛围开始在教室、走廊和操场上飘荡。马修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洒下爱的种子,他们的内心也渐渐阳光起来。通过马修不懈地努力,一个个问题少年开始回归,原本混乱不堪的教学秩序慢慢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受到马修的感染和启发,大多数教师放弃了以暴制暴的教育理念,冷漠对立的师生关系也开始呈现温情。

马修一次次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惩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点燃了他们对生活的激情。虽然最后马修老师遭到院长的辞退,并且不允许学生和马修告别,但被反锁和关闭在教室里的孩子们唱起了老师教过的歌,向窗外的天空用力掷出一只只签了名并写满祝福的纸飞机,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送别他们真心爱戴和感激的老师。

五、结语

《放牛班的春天》蕴含“权力”和“救赎”的主题。“池塘底”教养院隐喻现代社会权力的运作机制,映射出个体在权力网络中的生存状态。在“池塘底”教养院,以哈桑院长为代表的规训权力运用“全景敞视主义”的空间隔离和肉体惩罚等权力技术,迫使学生亦步亦趋地遵守学校的规范,切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剥夺了他们自由的生存空间,致使学生身心皆受到严重的摧残。然而,规训权力的实施并非畅行无阻,痛苦的身心体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反抗力量,与以校长为代表的规训权力进行权力博弈。代课教师马修改变了两败俱伤的局面,并竭力挽救这群处在社会边缘的孩子,用自己的爱心与智慧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救赎。可以说,《放牛班的春天》是对现代教育规训权力运作机制的全面体现和深刻反思,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它促使全社会倾听来自边缘的声音,呼吁赋予边缘人群同等的话语权。

{5}{6} Foucault,Michel.The History of Sexuality,Vol.1.

热点推荐

上一篇:疯狂外卖妹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