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不速之客” 紧盯公务员

“不速之客” 紧盯公务员

小编:

“先把门卫稳住,别让他打电话。”安徽宣城市卫生局大门口,一个中年男人正和身边人谋划着什么,“剩下的和我走楼梯,一组检查1~3层,一组检查4~6层……”

随后,他们快步走入大楼,其中一人向门口的保安出示了“暗访证”,其他人则迅速穿过大厅消失在楼梯间。

接下去的几十分钟里,这些人以两两分组的形式迅速“扫过”楼内每一间办公室,锁定那些在上班时间上网、打牌、睡觉以及缺勤的公务员,确认其身份并录像取证,然后迅速离开。

湖北襄阳市郊的一家鱼塘外,三个人正蹲守在停车场。奥迪、帕萨特、凯美瑞这些疑似公务车是重点怀疑对象,蹲守者在第一时间里与交警队联系,确认其归属。

这些不速之客,便是最近两年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纪委暗访组。在许多公务员眼里,“巡视组打老虎,暗访组拍苍蝇”成了“常识”,但暗访组的行动始终充满神秘:身份隐秘,行踪低调,往往突然而至,临检后又火速离场。

负责暗访的不仅是纪检干部

旌德县地税局税收业务中心:江朋生,下午3时42分,打着赤膊,在办公室试新衣服。

广德县交通局人事教育科:李雁,不配合检查,看见暗访人员后,神情紧张,关闭网页,并钻进桌底,关掉电源……

每次暗访后,王辉忠(化名)和同事们都会细致地将录音、录像和笔录素材汇总成这样一份报告单。

作为宣城市纪委监察部暗访组的一员,王辉忠这几年来的重要职责便是不定期检查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帮助公务员们“提神醒脑”。

“任何一级纪委都没有暗访组这种组织机构。暗访只是一种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反腐专家李永忠介绍,在我国,纪检工作的开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巡视,也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异体监督;另一个就是派驻,也就是半同体半异体的监督手段。

“无论巡视还是派驻,重点工作都在市级以上行政单位。省以下,纪检体系原来是没有异体监督手段的。”李永忠说,大概十年前,地方纪委有人就提出可以通过暗访等手段对市、县、乡等巡视工作没有覆盖的地方进行监察,于是,纪委暗访组应运而生。

据多位受访者介绍,过去地方纪委一年暗访检查不过五六次,每次都“挺有收获”。而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形势变了。

“暗访”也成了官员作风监督的正式手段之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采取全面检查、明查暗访、专项检查等多种方式,把经常性检查监督和有针对性的抽查结合起来,持续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增强督查实效。”中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许传智接受公开采访时说。

结果是,不但官员们压力山大,就连纪委检查工作也“紧张起来”。今年中秋、国庆两节期间,仅在山东省就有2663支暗访组活跃在各处检查。

为了提高行动质量,暗访手段也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暗访就和刑警办案子似的。”王辉忠说。近两年,王辉忠逢年过节总往外跑。节前查送礼,节中查吃喝,节后查岗,对此他和同事们早就习以为常。元旦、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五一、十一等公共假期,甚至是情人节、圣诞节这样的西洋节日,都是暗访组出动的好时机。

据多位受访暗访组成员介绍,各地暗访活动都以小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只有三四个成员。负责暗访工作的人不仅是王辉忠这样的纪委监察干部,各省市的暗访监督人员库中,不乏被抽调协助工作的工商、财政、税务、交管、媒体等部门相关人员。而每次的暗访活动均无固定分组,一般都是老新结合,纪委人员和配合机关工作人员搭配工作,具体的暗访对象和路线也是临出门才会告知各个小分队。

暗访是个技术活

在实际工作中,据岳阳市纪委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基层调研、暗访、模拟办事、舆情监测等方式在纪委检查过程中都很常见。

“暗访的技术多着呢,有些还不方便透露……我们在全市招募了400多位模拟办事员,每月都会到市内各政府服务窗口考察服务质量和态度。另外,我们还在一些重点监控区域培养了可靠的线人。”

这位负责人透露,纪委很重视舆情搜集,暗访活动的很多线索就来自“群众举报”,纪委还有专门人员定期收集核查网络上对公务员的各种曝光消息。“有可靠消息的话,一个电话,暗访组马上就赶过去。”

而各地纪委争相将科技手段引入暗访过程。早在2005年,《南方周末》就曾披露江苏省赣榆县纪委招聘监督员,利用针孔摄像机偷拍官员违纪。赣榆县纪委常委曾表示,工作开展于2003年,花了2万余元购买摄像机和针孔摄像头,并面向全社会征集了100多名行政效能信息监督员。

北京纪委人员执行任务时也配备带有摄像功能的特制眼镜和皮包。一位纪委内部人士向媒体透露:“这种特制眼镜价格超过2万元, 皮包则在6万元以上,都是需要备案的物品。”

尽管如此,各种意外仍然不断。比如,政府大楼安装的摄像头被人用贴纸粘上,走在楼梯间就被人通风报信,楼上一声大喊“检查的来了,快点”,等等。

“这是把我们都当小学生吗?”

王辉忠说,过去暗访后纪委总要热闹一阵,违纪者千方百计找人疏通了事,“有人甚至找到纪委书记”。不过随着监管力度加强,“现在没人敢了”。

找人疏通已不可能,逃避自然成了第一选择。

阻力开始转移到执行过程中,狡辩、哀求……不一而足。媒体曾报道,黑龙江省鸡东县安全生产监督和煤炭管理局一名女工作人员,在上班逛淘宝时被发现,为逃避惩罚,她把暗访人员锁在屋子里再三央求。

更“有效”的做法是“预防”

很多单位摸索出了纪委行动的门道。“越到年节,机关越老实越勤奋。”一些暗访组员发觉专项活动扑空的时候越来越频繁了,平时却不见得没问题。

更有甚者,有时纪委暗访组反倒成了被“盯防”的对象。丹棱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开鹏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就曾回忆自己在纪委暗访组时的一段经历――他带着摄像师才走出机关大门,就接到了朋友的电话:“你是不是去暗访了?去哪个单位?”

“在领导眼里,查不到问题不说明作风问题好了,而是说明暗访还需要加强。”在一些地区,暗访组检查不到问题,组员会很有压力。

“打老虎重要,拍苍蝇也不能停。”从事多年反腐制度研究的李永忠认为,反腐需要纪检机关自上而下形成一个检查体系,对干部造成压力。在他看来,暗访组本来就应该专注“打苍蝇”。“中央巡视组抓慵、懒、散这样的工作态度问题,就好似高射炮打蚊子,有点大材小用了。而暗访组受级别限制,让他去查大贪官,也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乡镇也没有这么大的老虎可打。”

对于不同地方纪委检查标准很不一样,“在A地检查出来的违纪可能在B地根本就不叫事儿。”这样的现象,李永忠认为,这和目前纪委缺乏对暗访工作明确的考核标准直接相关。

暗访工作缺乏评价标准,也正成为许多地方纪委在千方百计“找苍蝇”时,越来越常面临的困惑。

热点推荐

上一篇:待捐器官的尴尬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