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行陈和睦 2013年6期

行陈和睦 2013年6期

小编:

摘 要:任何一种学科的产生都有其初衷,而对于周易和逻辑学这两个学科来讲虽然起源不同,但是如果从其两者的思维本质来讲我们到可以得出一些相同的方面。

关键词:周易 中和 西方逻辑

周易中的思维具有三大要素那就是数,理,象。其思维模式可以概括为“象-数-理”。西方的逻辑思维具有的一般模式是“实际问题-概念方法-一般规律”。把这两种思维模式相比较后,可以发现两者的本质是一脉相通的。

周易的思想注重的是整体进化,《乾卦・彖传》曾经做了经典的表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务,万国咸宁。”“太和”即最高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的学生有子指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周易》把儒道两家的说法结合起来,提出了太和的思想,把自然和社会视为整体,适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原则,其主旨的根本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根据仰天俯地观物发现自然界最原始最和谐的规律,从而认识和理解自然界,来谋划一种和谐的社会发展前景。所以《周易》的核心思想是追求一种以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周易》的这个核心思想也叫中和,易道贵中和,中和的实质性的内涵,可以归结为刚柔并济,阴阳协调,动态平衡,是事物生生不息内在动力,阴阳哲学的基本原理总体上是从自然引申而来。《周易》认为整个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两体组成,处于普遍的客观的联系之中,是一体化的动态系统,变化日新,其内在的动力机制则是阴与阳的协调并济,相反相成。阳为刚健,阴为柔顺;阳为创生,阴为成全;阳居于主,阴居于从,此二者的关系,既对立统一,又相互依存,彼此感应,由此而形成“天地交泰”,此为宇宙和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组织是效法宇宙自然的组织建构起来的,地区同样也分阴阳,既有合理的分工,也同样有相互的协作。宋代张载在《正蒙・太和篇》中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仇必和而解”,是说结局趋向于“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这就是中和,中和的极至就是太和。透过张载的这四句话来看《周易》阴阳哲学,其基本原理,其精神就是以太和作为理想的目标,无论面对着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对立面的摩擦、矛盾和冲突,也能从明体以达用的角度探索如何化冲突为和谐、变无序为有序的应对之策。

作为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讲,对于解决事情的方法具体问题再具体加以不停的细化,直至发展到当代科学技术无法再继续剖析下去,做以定论;或者也可以说成是追求具体事物的细致分析加以概念说明,具体可以以从西方逻辑史的主要人物的思想得出。

例如罗素发现有些人试图用逻辑学为数学奠定理论基础的过程中,有一个经常用来说明其他概念的基础概念叫“总类”,而它是自相矛盾的, “悖论”学说由此诞生,又称“罗素悖论”。很多逻辑学家和数学家为了能够证实“罗素悖论”,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方案,但都无果。罗素本人也为了对“悖论”做进一步的研究,而中断了《数学原理》的写作。就此他提出了能够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类型论。 “类型论”的提出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使数学家们意识到对某些词语和语义的认识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孕育着另一种哲学思想――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的原理。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的基本论点是,世界是由一些简单的特殊事实构成的,它们只有简单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简单的关系,因此了解任何事物或主题的实质的途径是分析,直到无可再分析的“逻辑原子”为止。逻辑原子并不是小粒的物质,而是构成事物的所谓观念。逻辑原子主义理论对20年代中叶出现的维也纳学派和30年代出现的逻辑语义学有着重要影响。罗素的“中立一元论”是其哲学思想中比较重要的。大意是构成世界的材料既不是纯粹的心,不是纯粹的物,也不是心物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非心非物、对于心物都取中立态度的东西。这种中立的事物有时指事件,有时又指感官和材料,这种“世界材料”是构成心物的本源。十八世纪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儿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康德认为休谟的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因果律可以证明自然法则,他认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

当然作为任何一种方法,我们都应当还是落实到实际的意义中去。周易的现实意义给了我们提供了一个思维方式,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提供了一套治国方略,尤其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样一个人生的总原则。西方思维除了强调逻辑思维外,还非常重视理论的体系化。各种理论体系像一个个螺旋上升的圆圈,绵延在西方思想史的长河中。西方人在探索的过程中以求知为目标,追求理性的享受,着重发展知识论。总体说来,我感到在现代思维中,中西方思维应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西方逻辑思维的发展,使得中国式思维有了更多的直观形式和渠道;逻辑推理过程高度形式化,人们凭着中国传统式的思维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最终达到中和之道。

参考文献:

[2](宋)朱熹.周易本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 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热点推荐

上一篇:白水社火 2013年5期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