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周立波传略

周立波传略

小编:

周立波,1908年8月9日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邓石桥清溪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原名周绍仪,又名梧、凤翔。立波(英语自由libertyr的译音)是他30年代在上海从事革命文学活动时常用的一个笔名,后来就用它取代了原来的名字。

1934年8月出狱后,他革命斗志弥坚。10月,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旋即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成为党团左联成员。在左联党团,他分工领导过党小组,负责接济过出狱的同志,还参与编辑过左联的刊物《每周文学》(《时事新报》副刊)。在这段时间,他广泛阅读了各种国外文学作品,并开始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积极投入了党所领导的革命文学运动。他以立波、雅歌、张一柯、一柯、张尚斌等笔名,在报刊上发表过大量阐述文学理论问题和评价我国左翼作家及其作品、外国作家及其作品的文章,还发表过一些散文和诗歌。与此同时,他翻译了苏联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俄国普希金的《杜布罗夫斯基》(即《复仇艳遇》)以及美国、巴西、爱尔兰等外国作家的一些小说。在我国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形势下,为了提倡报告文学,他把捷克进步作家基希在“九一八”以后来华写作的报告文学集《秘密的中国》及时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在左翼文艺队伍内部,他是“国防文学”这一口号最早的介绍者之一和积极的宣传者。左联解散后,他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文艺家协会,并参加了《文学界》月刊和《光明》半月刊的编辑工作。

1937年抗战全面暴发后,周立波于当年9月离上海去延安,到达西安后,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安排他担任战地记者,并兼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的翻译。他陪同史沫特莱到战区各地作了一次旅行,访问了八路军前方总司令部。随后,他担任前来根据地考察的美国情报官卡尔逊的翻译,陪同后者访问了晋察冀边区。两次战地之行,他会见了正领导广大军民同日寇浴血奋战的八路军许多著名将领,为写作报告文学搜集了大量材料。1938年3月,他赴汉口写作,先后在汉口、广州等地报刊发表不少报告文学作品。并出版了《晋察冀边区印象记》和《战地日记》两部报告文学集。这些报告文学作品,有力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救国主张和边区人民团结抗日的英雄事迹,揭露了日寇侵华的血腥暴行,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38年9月底,他从汉口到长沙。11月上旬,接受周恩来同志的指派,去沅陵恢复我党领导的《抗战日报》。年底《抗战日报》在沅陵复刊。1939年5月,他转赴广西桂林,参与编辑《救亡日报》。当年底,奉调至延安。

新中国成立后,周立波继续投入工农兵建设新生活的火热斗争中。从1951年到1954年,他曾三次深入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体验生活,先后六易其稿,创作了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恢复和发展钢铁工业的艰巨斗争的长篇小说《铁水奔流》。

1966年1月,周立波在《羊城晚报》发表了散文《韶山的节日》,从此开始了被批判、被迫害的生涯。他一直坚强不屈,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作了坚决斗争,表现了共产党人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的高尚品质。1976年10月,周立波及其作品得到了平反昭雪。他重新焕发了创作的青春活力,除撰写纪念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散文和回忆录以外,还发表了南下日记的初步整理稿《万里征尘》。他还计划利用有生之年,继续创作反映三五九旅南下抗日和反映农业现代化的两部长篇小说。作为前者的试笔,他于1978年7月发表了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被评选为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之一,获一等奖。

周立波是第

一、

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

一、

二、三届全国文联委员,第

一、二届中国作协理事。从1958年到“文化大革命”前,一直担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

在五十年的文学生涯里,周立波为人民留下了大量著述。除三部长篇小说外,还先后出版过《周立波选集》《铁门里》《周立波短篇小说集》《禾场上》《卜春秀》《山那面人家》等短篇小说集,《思想 文学短论》和《战场三记》等散文报告文学集,以及许多翻译作品。他的《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和《山那面人家》等作品,都曾被译成好几国文字出版,受到国外读者的欢迎。

热点推荐

上一篇:我们的春天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