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朱故乡行

朱故乡行

小编:

2013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第八届海内外华语文学创作颁奖会议,全国30多位获奖作家及诗人,齐聚在陕西省素有“汉上明珠”之誉的洋县。

洋县――今又称“朱故乡”,这个北依秦岭、南屏巴山之地,给我留下了有江南秀美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见到了令我难以释怀的美丽精灵朱。

之前,我对朱知之甚少,偶尔也听陕西、四川的朋友说过,只是没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朋友把这种鸟说得美到极致,像一种神鸟,我的心情也就成了一种渴望。我有一个习惯,每当要到一个陌生地出差时,总会去查一查这个地方的资料或简介之类的东西,至少先做到有个文字的接触,这就叫作“未见佳人先闻香”吧。从资料得知,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有野生朱分布的国家,它被称为“东方宝石”,又称“吉祥之鸟”,在近100年的时间里,种群数量急剧下降,1963年,前苏联境内最后一只朱在哈桑湖灭绝;1979年,朝鲜境内的朱在板门店销声匿迹,上世纪60年代,国际鸟类保护委员会就已将朱列入了国际保护鸟的名单。

进入洋县,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对朱的保护宣传,这似乎成了当地的主旋律:广场有朱的雕塑、商家店铺都贴有保护朱的宣传画,街道两旁的路灯杆上齐刷刷地安装着朱霓虹动画,身在此处,仿佛置身于人与朱的亲密世界。这个坐落在汉中盆地东缘的陕南洋县,海拔最高点3074米,最低点也有389.7米,有汉江流过之外,溪流纵横,属北亚热带内陆性季风气候,被喻为东方宝石的神鸟朱,就是在这里顽强地生存着。

根据会议的安排,与会人员在当地宣传部门的邀请下,去华阳古镇体验生活,因为那里才是朱真正的栖息地,并建立了保护区和人工繁育基地。华阳古镇距县城76公里,山高林密,平均海拔1700米。我们乘坐的商务大巴沿着盘山的水泥公路行走了近两个小时,一路上的农舍依山傍水,汽车上坡下坳如同在林海泛舟,山崖下的小河绿水如带,浅滩的沙洲上不时看见一群群长着各色羽毛的鸟儿在觅食或嬉戏,我目不转睛地直盯着车窗外,看着沿途的风景,坐在我旁边的洋县宣传部干事张鹏先生告诉我,这里的水是绝对没有污染的,柔沙见底,河里的小鱼、小虾很多,所以朱很喜欢这样的生态环境。正说着,他突然惊叫起来:“大家快看,一群朱飞过来了!”只可惜汽车在跑、朱在飞,我们只看到了一群渐渐远去的飞鸟影子。

我们下榻在华阳镇一座明清风格建筑的“秦岭酒店”,周围都是别致古朴的居民屋。已是九月的季节,四周山上仍是一片烂漫的山花,空气里飘着沁人心脾的香味,天空飞来飞去的鸟儿像流星一般,鸟的叫声与穿镇而过的小河的水声交汇在一起,这种原生态的享受在如今都市里恐怕是一种奢望。我与江苏一位作家丁先生去看附近的田园风光,来到一片金黄的水稻田边,见许多村民在给稻田泄水,看来是准备要收割了。我与一位看上去有60多岁的村民搭上了话,他放下手中的活来到路旁,笑着接过我递去的烟,用一口陕南汉中音问“你们从啥地方来嘛?”,我回答了他的问题后得知他姓陈,便叫他陈大叔,在一旁抽烟的丁先生直奔主题问道:“你们这里的朱多吗?”

“不是很多,但时常能看到”,他停顿了一下又说“比以前还是多了不少”。陈大叔似乎有些兴奋,邀我们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下来,为我们讲起他们保护朱的一些事情来。自从1981年发现消失几十年的朱后,这里不久就宣布为保护区,从蔬菜、果树到庄稼等都不准使用化肥、农药,结果昆虫、鱼类、水生动物多了,而农作物产量少了。不但如此,就连下河捕鱼也是不允许,有时管理部门还买来很多的泥鳅及小鱼类放在村民的水田里,让朱去捕食。村民开始有些想不通,后来政府不断地宣传生态的作用,国家又给予了一定的补贴,大家也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陈大叔讲到这停了下来,喝了一口自备的茶水,我赶紧又递上一支烟,我们正聊得津津有味时,陈大叔突然用手指着不远处的河滩上“你们看,前面河里有两只朱”,我们朝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在大约一百来米的河滩上真的有两只朱在浅水里觅食,我悄悄地猫着腰往前移了一段距离,拿起照相机拍下了这幅珍贵的照片。我将数码画面放大让陈大叔与丁先生欣赏,只见两只朱体羽白色,像鹭鸟的腿,细细的、长长的,然而从腿到爪都是鲜红的颜色,后枕部长有柳叶形羽冠,其脸颊及嘴尖均呈红色,美极了……陈大叔又感叹地说起朱的许多特点来,他说这种鸟性格温顺,民间把它比作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它不仅稀有而且非常高贵,它们如果认准了一个伴侣,将会永远不离不弃、从一而终,又被尊称为“爱情鸟”。是呵,人们都说朱美丽,它可能不光是有漂亮的外表和传说,更重要的是它的择偶与爱情观和人类有着太多的相似,它被人类传颂着,也就成了美丽的化身……

朱以其特有的秀雅体态及起落时翩翩轻盈的舞姿,为历代诗人所歌咏,早有“因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朱戏新藻,徘徊流涧曲”的优美诗句流传。据史料记载,这种美丽的鸟儿已在地球上生活了6000多万年。自有了人类历史以后,更是留下了许多美丽佳话和传说故事。当地一位民间文艺家向我们讲起关于朱这名字的由来:很久以前,一位朱姓的年轻渔夫在河边捕鱼,救起了一只受伤的小鹭鸶鸟。待到春暖花开,伤好的小鸟被朱姓渔夫放飞了……转眼又一年,一次打鱼回家,忽然发现一位少女坐在自己的家门口织补渔网。少女见年轻渔夫有点惊呆,便上前说道:“是朱郎回来了么!”继而又说,“我是一鹭鸶鸟,一年前你救了我,今日特来谢恩并与你结为夫妻……”从此,他们相依为伴并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取名叫朱。这个传说虽有些牵强,但是很诱人的,它告诉人们:人与动物的感恩互动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真谛……

朱虽然是一种远古的鸟类,历史也远远超过人类,然而为什么会在近百年的历史天空里成为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呢?这是人类必须要回答和自省的问题。我们今天的保护其实是在还自己挥霍自然的“债”,代价越大,“债”就越深。

一位诗人说得好:“自然的事情交给自然自己去处理,我们不要打搅自然的呼吸。”说到这里,我们还是要感谢那位鸟类专家刘荫增行程5万公里后,在洋县发现了朱这个精灵,让我们在地球上再次见到这位久别的美丽佳人。

为了保护朱,洋县人默默遵守着忍痛的自然法则;践行不使用化肥、农药,严禁开矿办厂的“三禁”承诺。现在的洋县正朝着生态家园迈进,他们的绿色有机食品如“菜、果、药、畜、米”五大产业基地蜚声海内外。人们在洋县作客,不会去担心各种食品的农药残留,他们生产有限的各种农产品都因“朱保护区”这块金字招牌而畅销海内外。相信不久的将来,洋县会因朱而得福,经济会因朱而腾飞!我更是衷心地祝福它――美丽的朱、亲爱的洋县……

热点推荐

上一篇:华阳记忆 2014年4期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