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福建长乐显应宫与郑和信仰研究

福建长乐显应宫与郑和信仰研究

小编:

[关键词]长乐显应宫 妈祖 民间信仰 华侨华人 郑和下西洋 明代

一、妈祖信仰的起源与郑和对妈祖的景仰明初郑和被明成祖委以重任,七次往返各大洋之间。在每次下西洋行前,沿途均要祭祀天妃,平安归来后亦需酬谢天妃。

郑和出使古里、满刺加返还,以为沿途风暴中妈祖神灵多次感应,奏请朝廷于永乐五年(140

7)新建南京龙江天妃庙,当年庙成,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永乐七年(140

9)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内官尹璋出访榜葛剌国,祷神求诸显应。明成祖遂遣郑和与太常寺少卿朱焯传旨湄洲致祭,加封天妃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永乐十四年(14

1

6)明成祖御制《南京弘仁普济天妃宫碑》,对天妃保佑“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加以褒扬。此碑仍立于南京天妃宫内。永乐十七年(14

1

9)九月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归来后,重修天妃宫于南京凤仪门外。宣德五年(14

30)郑和复使西洋,舟师泊于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祠下,因缅怀天妃“数次皆仗神明护助之功”,遂再次重修天妃宫,并勒《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昭示永久,植西域海棠以志纪念。福建长乐是郑和下西洋抛锚的据点和活动基地,永乐七年(140

9)郑和第三次奉使西洋,途经福建时,奉旨到湄山致祭天妃。永乐间,如《长乐县志》载“中贵人三保者下西洋,为建庙宇海上,大获征应。

宣德六年郑和等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并府县官员诣湄屿买办木石,修整庙宇”。郑和于宣德六年(14

3

1) 在长乐天妃宫立《天妃灵应之记》碑,碑高133厘米,宽78厘米,厚16厘米,碑座高29厘米,碑额篆文《天妃灵应之记》,有祥云捧日图案装饰,碑身周饰缠枝蕃莲纹。碑文楷书共计1177字,记述了下西洋的目的、意义,前六次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的任务,以及在长乐修建宫、寺、殿和刻碑、铸钟的情况,是研究郑和下西洋和明朝对外关系史的珍贵文献碑刻史料。

正如碑文所说:“神之感应,未易殚举,昔尝奏请于朝,纪德太常,建宫于南京龙江之上,永传祀典。钦蒙后制记文,以彰灵贶,褒美至矣”。

充分表达了郑和对天妃的感激之情。[3]郑和船队曾数次停泊长乐,据道光《福建通志》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苏州刘家港泛海至福建,后自福建五虎门扬帆。

”永乐七年(140

9)“自太仓刘家港开船。十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泊,十二月福建五虎开洋”。永乐十年(14

1

3)“自福建福州长乐县五虎门开船”,宣德六年(14

3

1) “驻泊兹港(长乐)等候,伺风开洋”。另据明弘治年间由闽人黄仲昭撰写的福建第一部省志《八闽通志》卷四“地理志”记长乐县“太平港在县西隅。

吴王夫差尝于此造战舰,即古吴航头也。国朝永乐十一年,太监郑和通西洋,泊舟于此,奏改今名。

东有十洋街。古谶云:十洋城市状元来”。

[4]今樟港镇十洋古街犹存。

二、明代对妈祖的封赐与妈祖信仰的兴盛多与郑和等航海活动有关

从历朝皇帝的御祭享文也可以看出多与郑和海事活动有关,而且妈祖的身份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明成祖永乐七年(140

9),钦差太监郑和前往西洋,水途适遇狂飙,祷神求庇遂得安归。郑和特将此事奏上,乃奉旨差官致祭,赏其族孙宝钞各五百贯。

本年度明成祖又遣内官张悦、贺庆护送勃泥国王回国,“舟中危急,祷神无恙。归奏,奉旨差官致祭”。

同年复差内官尹璋出使东南亚之榜葛刺国,“因水道多虞,祝祷各有显应。回朝具奏,圣上以神功浩大,重裨国家,遣太监郑和、太常寺卿朱焯驰传诣湄山致祭”。

永乐十三年(14

1

5),钦差内官甘泉送榜葛刺国王,海中危急,祷祝获安,诣庙致祭。同年,复遣钦差内官前往榜葛刺国;由于往来危惧,祈祷屡助显应,奉旨诣庙致祭;十一月又委内官张源到庙御祭一坛。永乐十五年(14

1

7),钦差内官王贵通、莫信、周福率领千户彭佑、百户韩翊并道士诣庙,修设开洋清醮。永乐十六年(14

1

8),又“差内官张谦到庙御祭,着本府官员陪祭”。明宣宗宣德五年(14

30),“钦差太监杨洪等出使诸外国;神功加佑,风波无虞,特遣官祭告”。宣德六年(14

3

1),明宣宗又“钦差正使太监郑和领兴平二卫千百户,并府县官员,买办木石修整庙宇,并御祭一坛。”并制曰:“兹遣郑和等道涉江海,往返诸番,惟遣有灵,默加佑助,俾风波无虞、人船利涉,浮达之际,咸赖底绥。

特以牲醴祭告,神其飨诸!”[5]连篇累牍的御制祭文将妈祖信仰推向更高的巅峰。

热点推荐

上一篇:八年级物理教学反思论文范文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