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查字典论文网 >> 朝鲜战争的地缘政治学的解析

朝鲜战争的地缘政治学的解析

小编:

  一、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特征与价值

朝鲜半岛位于东亚地区,其向南延伸从欧亚大陆到太平洋共1100 公里,东临日本海,西接黄海,朝鲜海峡连接这两片海域。半岛内有清津、元山、仁川等港口。朝鲜半岛是连接欧亚大陆和太平洋的一座桥梁,根据麦金德的理论,这是陆权国家进攻海权国家的通道,也是海权国家入侵陆权国家的通道。斯皮克曼将这一类型的地区称之为边缘地带,他认为掌握这些地区也就成为欧亚大陆上的强国,也就可以成为挑战美国的有利对手。

在朝鲜半岛的周边,主要有中俄日三个大国,二战后随着美国占领日本,美国成为特殊邻国。中俄是大陆国家,日美是海洋国家,朝鲜半岛便成为几个大国的利益交汇处,围绕着陆权与海权的争夺发生过多次战争。历史上,日本多次以朝鲜半岛为跳板向亚欧大陆扩张,但均以失败告终,直到1894年,日本通过发动甲午战争击败清朝,开始逐步吞并朝鲜,此时沙俄也开始染指朝鲜半岛,此后,日军又击败半岛上的俄军,至此,日本单独占领朝鲜半岛,并以此为基地逐步向中国的东北扩张,最终成为大陆强国。由此可见,历史事实验证了麦金德的理论:朝鲜半岛实质上起到了一个支点的作用,海权国家试图以此为支点向亚欧大陆侵略,陆权国家则试图利用这个通道向海洋扩张,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借助朝鲜半岛成为东亚的霸权国。

二、朝鲜战争爆发的地缘因素

1. 苏联试图获得太平洋出海口和港口如果要分析朝鲜对于苏联安全上的意义,就要首先从苏联的地缘政治特征说起,因为从根本上决定国家外交和军事事务模式的独特政治文化源于独特的民族历史经验,而民族历史经验又是有独特的民族地理条件的苏俄的对外政策具有相当强的延续性,而这种延续性又与其地理特征有紧密的关系,其地缘政治特征就是沿着出海口的方向进行扩张。从历史渊源来看,俄国发源于欧洲内陆,麦金德称之为在林中立国,森林之外便是广阔的平原地带,这种地理环境使得俄国处于被侵略的常态,东方的游牧民族和拿破仑、希特勒先后侵略俄国,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形成的反作用力便是对外扩张,这也符合麦金德所说的心脏国家的扩张,枢纽国家向欧亚大陆边缘地区的扩张,使力量对比转过来对它有利,这将使它能够利用巨大的大陆资源来建立舰队。 从16世纪开始,俄国就发动了一系列的扩张行动,目标是夺取出海口和不冻港。此后由于日俄战争的战败,沙俄被迫止步于朝鲜半岛。

由此可见,俄国的地缘政治特征就是沿着出海口方向进行扩张,目标就是夺取港口。继承了俄国衣钵的苏联也沿袭了这一特点,将此作为对外政策的重要指导方针。二战结束后,苏联决定借朝鲜半岛取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

1946年,苏联外交部提出建议:在缔结四大国对朝鲜实行托管条件的协定时,按照联合国宪章82款的规定,釜山、清津、济州岛和仁川必须规定为进行分配的战略地区......它们必须处于由苏联政府实施的特殊军事控制之下。 然而,由于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苏联控制了中国东北地区的中长铁路和旅顺港,同时美苏又有三八线的约定,所以苏联放弃了上述要求。因此,对于朝鲜,苏联无意卷入美苏战争的风险推进朝鲜半岛的统一。1949年9月24日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上,斯大林坚决地拒绝了在朝鲜半岛采取军事行动的建议。 在苏联的压力下,北朝鲜领导人放弃发动统一战争的打算。

但不到半年的时间,苏联的对朝政策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复电平壤,明确表示愿意协助金日成发动统一战争。 随后,在苏联的积极策划下,朝鲜战争爆发。结合当时的史料,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与新中国希望收回旅顺、大连和中东路的主权有关,所以当苏联在1月30日收到中方的主权要求时,斯大林才会立即复电平壤。虽然斯大林是不甘心放弃在华利益的,从他对中方条约文本草案的恼怒中便可发现, 但是在冷战已经全面爆发的背景下,苏联必须拉拢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以对抗西方,这使得苏联的远东利益不得不屈从于其世界战略利益,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苏联只能根据中方的文本放弃了中长路、旅顺和大连,以此作为中苏结成军事同盟的条件。 最终,苏联丧失了在远东的出海口。

自此,朝鲜在苏联远东战略的重要性开始大为提升,因为最理想的替代品正是处于朝鲜半岛中南部的元山、仁川、釜山等港口。即使战争不顺利,对苏联依然是有利的,因为东北亚的紧张局势会迫使中国要求苏联军队暂时留驻旅顺、大连,而根据中苏协定关于允许苏联军队使用中长路的秘密备忘录,一旦出现战争或者紧张局势,苏联军队有权使用中长路, 果然,中国不得不开放中长铁路,并请求苏联留驻旅顺基地。1952年中苏签订互换照会,中国请求苏联延长旅顺港的使用期,由此可见,苏联策划朝鲜战争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

2.美国的全面遏制战略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政策处于调整阶段,美国政府内部对苏的认识与态度并不是十分一致。1947年,美国前驻苏大使乔治凯南发表了《苏联行为的根源》,认为:苏联是一个热衷扩张的国家,这种扩张只有遇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才会接受现实,美国对苏联的扩张能够采取的唯一的政策就是遏制。这一政策要在俄国人露出侵害世界和平与稳定迹象的每一个点上,使用不可更改的反击力量。杜鲁门政府接受了凯南的论述,他的思想成为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基础,1950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第68号文件指出:要进行除战争以外的所有手段去围堵苏联的扩张。NSC68特别强调利用军事力量进行遏制,阻止共产主义的威胁蔓延,以免发生多米诺骨牌式效应。因此,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决心依据遏制战略回应苏联的扩张行为。

事实上,乔治凯南的思想十分符合斯皮尔曼的边缘地带理论,斯皮尔曼在边缘地带理论中认为:如果在欧亚大陆的周围建立起新的工业力量及交通中心,那么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将比大陆心脏更为重要。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命运。苏联作为一个陆权国家,海上力量得到发展的话,势必将有实力挑战作为海权国家的美国,这显然是美国无法接受的。

3. 战争的实质和结局

朝鲜战争可以说是海权国与陆权国围绕着边缘地带的较量,作为陆权国家的苏联在失去通向太平洋的旅顺、大连港和中长路后,试图借助北朝鲜通过武力统一朝鲜半岛,获得南部地区通向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作为海权国家的美国意识到苏联的意图,所以不惜采用军事手段阻止苏朝的行为,并且击败了朝鲜军队。最终,苏联虽然未能获得南部的出海口和港口,但也如愿以偿地维持了在旅顺的驻军以及继续使用中长路的权力,而美国也成功阻止了苏联向海上的扩张,避免其对海上霸权构成威胁。

热点推荐

上一篇:茶马古道的探究: 基于地方性的民间视角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