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论文网 >> 传统文化,给华夏的铭心刻骨

传统文化,给华夏的铭心刻骨

小编:沈嘉麟

追溯五千年,华夏文明汤汤而来,古老的东方孕育着璀璨的中华文化,而今,仍散发着夺目的光彩,一如汉代李延年所做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①。广博的中华文明,也堪称东方一佳人。时间轴不停转,文明的冲突与交融已使得传统文化有了新的含义,东西碰撞、古今交汇,使得传统更见经典,也更与世界、与时代同步。还记得那首《我的中国心》,第一句歌词就足以让我们的归属感油然而生: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从文化学的角度来透视这句歌词,我看到的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凝聚,是它带给华夏儿女的刻骨铭心。

一、传统,为文化披上盛装

传统,在南北朝以前,是没有合并为一词的。传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驿站,引申为传达、延续、继承;统字最早见于篆文,本义为丝的头绪,后来引申为系统、纲要。《说文解字》②中的解释为,传,驿也。统,本也。可以看到,传统的原始意应该是传递原始的事物。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字组合成一词,其意义也逐渐确定。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主要是指经过历代文化积淀并延传下来的带有根本性质的结构、模式、准则等的总合。

从它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既是动态的,亦可以是静态的。历史的流动,世事的沿袭,可以是传统,此时重传而不重统;那些前人留下的或物质或精神的痕迹,亦可以是传统,此时重统不重传。那么,当我们把传统定位成一个形容词,代表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又会是什么情况呢?

例如我们现在庆祝的春节、中秋节等是传统节日,我们祭祖、赛龙舟等是传统习俗,我们的莫高窟、长城等是传统建筑,我们讲团结、讲和气是传统思想

无论节日、习俗、建筑或是思想,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

也正是因为有了一个传统进行修饰,文化就有了可追溯性,不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是有了传统,文化便如披上了盛装,不显突兀,而是充满底蕴、更引人探索。

至少在现代社会中,我认为,如果一种文化现象被阐释为传统文化,人们则更愿意去接近和相信它。大概是因为浮躁的社会,人们更向往着传统的宁静与真诚。也如《我的中国心》中唱到的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身洋装来自于现下浮华的社会,而这不变的中国心,则源自于对中华传统的归属与亲切感。所以我认为,传统,会给文化以境界,也会给人以安稳和平静。

二、文化,使传统有所附丽

关于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来讲,则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③。文化,承载的是人类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也可以说是这些抽象事物的抽象载体。我们不能切身感应到文化,是因为我们已被它包围,如同我们与周边空气的关系,感觉不到却又一刻不能离开。

传统文化,是相对于现代文化而言的,指历史上创造完成并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文化事象。传统,是动态,亦是静态。但是,没有一个载体,其传递与存在就是无所依附的。似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④,传统,必依托文化,才能存在。我们所能够想到的与传统有关的事物,如习俗、建筑、思想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所以,传统总是不能孤立存在的,那些被我们熟知的文化现象,承载的都是中华悠久的传统。

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与主张,至今仍被我们广泛熟知甚至传播到海外,世界各地开设的孔子学院便是最好的例证。这是我们看得到的,我们叫它文化继承与交流,但这是我们看得到的现象,由此探寻本质,这就是一种传统,将历史中存在过的思想传递到现在,传递到国外,即传递事物的本原。这里道出的是文化与传统的关系,抽象的传统依托了文化现象才能在代代相传的华夏儿女心中留下烙印。

三、传统文化,几多刻骨与铭心

前面以提到了传与统、文化以及传统与文化的关系。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提出一点:传统文化,并不全是可以传统的。传统不代表经典,也不代表精髓。历史可以推进适者生存,但不能明确地筛选出糟粕的文化现象,所以,时间总是堆些传统给我们来自己判定其为精华还是糟粕,即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泊。那些被一代代的华夏儿女继承下来的,至今都可以给人以鼓舞的传统文化,才是我们应该深深铭记的。

一如清明祭祖、春节团圆,这些千百年前的传统文化,如今依然是人们重视的大节日。我们不会因为时间、地理等原因而忘记了这些传统。清明节时,即使在国外,也仍有大批华人祭祖;春节时,即使远离故土,也要赶回家乡,风雨无阻。这些情节牵系着中华儿女,走过数千年,早已成为我们心中的灯塔,一种外人难懂的黄皮肤信念。

再如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学到的知识,还记得孔融让梨⑤、闻鸡起舞⑥、乌鸦反哺⑦吗?这些早已远去甚至无法考证是真是假的故事,在今天我仍可以信手拈来,这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没有刻意没有雕琢,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就是这样深刻。对于传统的看法,大抵都是从敬仰开始。也的确,华夏文化的广博与深邃,令人敬仰,而后,我们接受、学习,最后在心里打下烙印,即使再时尚再先进的文化也难以抹灭传统的那份厚重积淀。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唱出的不仅仅是时代的特征,也是人们心中的意念。这种厚重久远的文化底蕴,带给我们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荣誉感与归属感。或许对于我们整日处于中华文化包围中的人来说,难以体会到海外华人的赤子之心,但是对于久旅异地的人来说,身在此而心在彼的感觉,又能怎么表达呢。只能坚定一句:那身洋装,遮不住的是那颗赤子中国心。

四、新时代新碰撞,新传统文化带给我的思考

历史的前进总不是孤身进行的,古今接壤,中外交流,文化的前进也不是孑然一支。那些因碰撞而擦出的火花,使得传统文化也更具有了生机与现实意义。

这里,又要引出一个文化创新的概念。所谓创新,就是在求异的前提下,发现前所未闻的规律,发明前所未用的技术,实施前所未有的举措,创造前所未见的事物。而文化的创新,则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融合新的时代内涵,对其加以改造而形成新的文化现象。

随着媒介的发展,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文化交流的频度与深度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有交流就会有创新。就语言词汇为例,中国的功夫、豆腐,传入西方国家后便新造出了Kongfu和Tofu,同样地,西方的sofa、salad等词汇传入中国,我们的生活中便有了沙发、沙拉等称谓。这种新的文化现象,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也是文化创新的具体体现。因不同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文化之间的趋同或相互借鉴,似乎使得我们的华夏文化显得不那么独特,但是,我们的传统,代代相传下来的,却是无论如何无法趋同的。

在当下这略有浮躁的社会中,变了样的传统文化,是否一如既往受到人们的认可与归属?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且不说那五千年的积淀与厚重,就说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以及一些传统思想,哪个不是仍被我们喜闻乐见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会因为创新而消减,反而,那些融入了新社会新因素的传统,更会受到更多人群的欣赏。洋装在身、高科技在侧,但是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归属感是不会被取代的,这不能算的上传统的根深蒂固,而应被称作是魅力使然。我们之所以对传统文化刻骨铭心,是因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热点推荐

上一篇:浅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解

下一篇:如何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论文 幼儿园关于德育教育之类的论文